APP下载

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的调查研究

2018-04-22言姝媛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调查

言姝媛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教育衔接这一现实问题,指出初一新生存在的学习适应时间长、学习习惯不佳、方法不科学等问題的根源是中小学校之间教育的“脱节”,提出解决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需要加强校际互动、课堂交流、学习习惯训练、心理指导、家校联合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 学习适应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13-03

小学升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大事件。初一也被称为七年级,从六年级升到七年级,这个跨度却有点大。小学和初中属于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虽然育人目标一致,但在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学业负担、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管理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不少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不适应。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中小学衔接”“学习适应”并非新问题,长期受到关注,但在研究层面多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衔接层面。但是中小学衔接带来的学习适应问题绝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问题,而涉及教育与管理的多个方面。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开展调查。调查以南宁市S中学为例,以升学两个月左右的初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等距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初一年级随机抽取一半教学班,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34份,回收率98.24%,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9.40%。其中男生186人,占56.02%;女生146人,占43.98%。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新生意识到初中学习的变化

在“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项调查中(多选),初中新生给出排在前五的选项依次是:学习内容更难(64.46%)、学习成绩波动更大(56.02%)、父母期望更高(44.88%)、学科知识更系统(39.16%)、同学间竞争更激烈(38.55%)。这说明初中新生已经清楚意识到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相比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种认识是他们开展初中新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新生学习适应时间长、问题多

适应期客观存在,时间长短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调查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生活状态用了多长时间,28.92%的学生适应期用了一个月,12.05%的学生适应期用了两个月,另有6.93%的学生表示至今还未适应;而调查对新的初中生活自我感觉哪些方面适应不太好,被调查学生反映最多的方面依次是作业更多(62.65%)、学习成绩跟不上(51.20%)、精神紧张(47.89%),还有16.57%的学生提到身体状况适应不够良好,这与大强度的学习相关联。由此可见,相当数量的初中新生面临中小学衔接的学习适应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同时适应不良的问题也较多。

(三)新生明显感受到学习压力

被调查的60.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初中成绩比小学成绩退步了;33.44%的学生对入学以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表现不够满意;76.21%的学生表示初中学习的时间比小学要多得多;而才入学不久,已有38.55%的学生表示当前学习压力很大,50.60%的学生则表示学习压力比较大,可见跨入初中带来的学习压力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普遍性问题。中小学的学业成绩对比与初中的学习任务安排都使这些刚升入初中的孩子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巨大学习压力,这是他们心理上不能适应初中学习的重要方面。

(四)新生面临不少学习困难

有56.02%的初一新生认为学习难度太大是当前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与之相印证的是,学习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科目增多,压力过大(55.12%),其次是学习内容过于枯燥,学习兴趣不浓(27.41%),而后是个人学习方法不科学,效率不高(10.84%)。初中老师上课,新生最不习惯的依次是上课内容太多(47.29%)、难度太大(43.07%)、讲解不够详细(37.35%),以至于42.1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太跟得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这几组数字反映了初一新生学习适应的现实困难主要在于学习内容突然增多和难度突然加大,这种“突变”给学生学习带来困扰。

(五)新生未形成坚持、自律的学习习惯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变化,在小学阶段养成的松散的学习习惯亟须改变。在调查中问及是否有学习计划以及是否按计划执行时,被调查学生中有计划但没有执行的占到55.12%,另有13.55%的学生反映没有学习计划;就预习习惯来讲,53.61%的学生反映有预习但不能坚持,22.89%的学生很少预习,1.81%的学生从不预习;就复习习惯来讲,52.11%的学生反映有复习但不能坚持,20.48%的学生很少复习,3.31%的学生从不复习;在问及能否主动发言、参与讨论等问题时,超过60%的学生反映“有时能”或者“不能”。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刚升初中的学生在学习的坚持性和自律性方面还有欠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学习中必不可少。

(六)新生未掌握适合初中的学习方法

相对于小学,初中学习更注重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更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被调查的学生中,课前预习会提出问题的仅为20.89%,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提前翻翻课本,针对性不强;上课有不明白的地方,课后能及时问老师的学生并不太多,偶尔会问的占51.81%,从不问的占8.73%;另一方面学生比较依赖课外辅导,39.76%的学生经常上课外辅导班,5.72%的学生有专门家教;在调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时,有25.90%的学生表示,能按时完成,但有抄作业的行为,14.46%的学生表示有时完不成作业,9.34%的学生需要父母或家教的监督辅导才能完成作业,而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也占到4.52%。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思维仍停留在小学阶段,未能掌握适合初中的学习方法。

(七)家校帮助新生适应的措施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56.63%的学生表示一进初中就明显感受到父母给的学习压力;在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17.17%的学生得到初中老师的帮助,4.52%的学生得到小学教师的引导,6.02%的学生得到父母的帮助,比例都比较低;调查学校或者班级有没有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57.53%的学生表示有一些措施但不够,其中18.37%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相应措施。在这个转变阶段,初中新生很需要得到来自家校的引导和帮助,但从实际来看,显然帮助学生适应的引导和教育措施是不足的。

(八)新生对初中学习充满信心

尽管学生进入中学后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困难,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对自己进入初中的学习充满喜悦和信心。80.42%的学生认为初中的校园生活很快乐;83.13%的学生认为初中学习比小学有意思;86.74%的学生表示喜欢初中新老师,71.99%的学生认为初中班级的学习氛围好;76.81%的学生认为和小学相比上课时的注意力更集中。学生反映的积极信息,正是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重要基础。

三、讨论与思考

学习适应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源却是中小学之间教育的“脱节”,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连续性学习阶段,在现行的教育管理體制中,大多数中小学都相对独立,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小学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缺少交流,以致诸多教学因素是割裂、脱节的,给教和学带来了诸多问题。表现在:

一是教学要求未衔接。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的内容和要求,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而大多数教初一的教师原本是教初三毕业班的,对刚刚小升初的学生学情认识不够,以致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脱节。

二是教学内容未衔接。小学学习科目少、内容少、强度小,而一升到初中,学科分类细化,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和强度成倍增加,抽象思维要求提高,教学速度相对加快,就连各种考试的频率都增加了,这些变化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过于猛烈。

三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未衔接。从小学课前不预习到中学课前必须预习,从小学基本不做笔记到初中大部分学科必须做笔记,从小学对知识可以机械记忆到初中对知识要理解记忆等,刚刚小升初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不能很快跟进和转变。

四是学校管理方式未衔接。小学的管理采取“圈养式”管理,教师面面俱到、细致周到,与学生相处紧密。进入初中,教师则是“半开放”式管理,强调学生“自主”,这种突然的“自由”会使一些学生一时无所适从,找不到目标和计划,不知从何学起。

五是身心变化导致知行未衔接。小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对老师和家长有依赖,进入初中,学生身心发生显著变化,出现“心理断乳”的要求,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一方面不愿让大人管,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又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四、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就要对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全盘考虑,通过衔接实现“师与生”“教与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适应,把小升初的“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衔接过渡,解决学生小升初带来的适应问题。

(一)校际互动,形成教育衔接的统一认识

学生各阶段的发展不是割裂开的,因此衔接并非某一个学段的事,解决衔接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校际间的配合。中小学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重视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之中,贯彻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始终,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可以通过同片区的小学毕业班和初一年级校际联合的方式,促进中小学的对话交流,定期开展学生管理、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讨,统一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思想认识,从意识上消除二者间的“脱节”。

(二)课堂交流,抓实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应当从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发展学科间的联系,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特别是语、数、英三大科,要注意以小学知识为基础,与初中知识联系,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渐入佳境。中小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经常性的课堂交流以及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了解彼此的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从教学内容上建立衔接。中小学还可以通过课堂交流了解同片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风格的差异,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教学方式上寻找衔接。

(三)养成教育,注重学习方式和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并不是某一阶段的内容,更不可能在小升初的过渡阶段一蹴而就。但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中小学衔接的转型期,教师应该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方法进行指导,比如持续的注意力、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记笔记和归纳知识等)、学习的计划性等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小学毕业班阶段教师有侧重地训练,进入初中,教师有意识强化,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很好地过渡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到初中的后续学习。

(四)心理指导,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环境转换的时候出现一些心理不适感其实是很正常的,不少学生刚进入初中时,面对新的环境与人际关系,加上剧增的学习内容,往往会茫然失措。教师和家长要理解这种不适感,不能简单地认为“进入初中就是初中生”,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比如让小学毕业生提前了解初中的常规要求,走进初中跟读一天,提前体验初中生活方式,让学生对初中学习有心理准备,消除紧张的心理,以开朗乐观的心态开展初中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班级团辅活动,帮助学生结识新朋友,以此冲淡焦虑,让学生尽快融入班级中。

(五)家校联合,实现家校衔接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小升初衔接,这是一个好现象,但重视不等于嘴上唠叨,盲目给学生施压。家长也不能置之不理,认为“上了初中了,孩子大了,应该懂得学习了”。小学毕业班和初一新生班的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QQ群、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向家长介绍小升初衔接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面临的困难、希望获得的帮助,帮助家长正确理解中小学衔接阶段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争取家校目标要求趋向一致,取得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大力支持,与学校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小升初是学生发展过渡期,发展过渡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这个时期,如果学生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较易形成,否则,会过多保留小学时期的学习特点。因此,中小学衔接就是在小学的“顾后”和中学的“瞻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学生新阶段学习打下基础。中小学应从学校文化、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校联合多个方面进行全盘整合,构建促进学生学习适应的良性资源支持系统,促进中小学有效对接,做到有的放矢,缩短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适应期。

注:本文系广西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6jjg002)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调查
关于“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汤家坪钼矿尾矿库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