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长教育”视角下的阅读课程建设

2018-04-22赵莉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阅读课程朗读者

赵莉

【摘要】本文基于学校初步形成的集团化发展的新格局,围绕生长教育理念论述以书香为主题的“丁香课程”的课程规划,提出利用“互联网+”,创建“最美朗读者”课程;利用“诵读+”,打造“阅读树”课程;利用“学科+”,设立“全阅读”课程等主张。

【关键词】生长教育 阅读课程 丁香课程 朗读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23-03

我校“生长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顺应童性,尊重儿童;关注体验,焕发活力;重视实践,面向未来”,即关照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融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以适应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生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生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长规律,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长动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校创建于1951年,2013年初步形成了集团化发展的新格局,共有本部、城东、土山寺三个校区。近年来,学校围绕生长教育理念,三校区和而不同。如云兴本部坚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让素养融入生命,实现生长;城东分校国际课程,让未来融入生命,实现生长;土山寺校区田园课程,让自然融入生命,实现生长。我校以书香为主题的“丁香课程”基于学校的“生长教育”,确立了丁香课程的课程规划:多元生长,丰厚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利用“互联网+”,创建“最美朗读者”课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的基本功。朗,即声音清楚響亮;读,即依照文字念。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诵读,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朗读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通过朗读,朗读者可以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和知识性直接传达给听众。而对于朗读者自身而言,也能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2014年1月我校把朗读与信息手段紧密结合,用微信、初页、美篇等进行有声推送、分享。如“云端七彩,书香校园”这一栏目,是学校本部结合江苏地区语文教学发展新趋势,注重课外知识扩展,开启的“书香云兴”办学模式,是立足“互联网+”与课外阅读结合创意推广的栏目。其鼓励师生、家长在阅读中静心凝气,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书香校园。

又如,我校的《小小朗读者》课程纲要强调引导学生放声朗读,通过朗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情感的能力,使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为了让学生能够大胆展现自己,我们将学生的朗读作品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进行有声推送。当朗读者的声音与音乐从手机中徐徐而出,这份情感足以撩动心弦,那种感觉真是非常奇妙!这就是朗读的魅力。除了鼓励学生,我们也欢迎教师、家长加入朗读者的行列,不断扩大“云兴朗读者”的影响力。教师为此也创办了个人公众号,特别开设了“童声童语”专栏,将学生的声音录制进去,配上学生的照片、个人介绍、家长寄语或教师寄语等内容,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家长为之骄傲。声音通过电子设备播放出来,学生能够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的朗读,知道自己在朗读时还有哪些地方不足、尚待改进与加强,从而有一个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人与人用声音架起了情感的桥梁,使作者和朗读者之间产生共鸣。现如今,我校每年举行的“云兴最美朗读者”已经成为徐州市书香阅读的经典品牌,200多期的朗读者作品记录了学生在童年路上留下的阅读脚印。

我们认为,朗读指导不能仅局限于教师本人,还应该调动全体学生,通过自主评价、小组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变化、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朗读技巧,以更好地进行自主朗读,更好地解读作品内容。在学生反复练习之余,鼓励学生大胆走向台前,以朗读会的形式,面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并将自己的朗读作品完整录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让更多人听到。

例如,在学校“最美朗读者”的影响下,土山寺村小的李琨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琦琦书屋”从2017年1月29日开始,面向家长、学生,有声推送了必背古诗、好书共读、童声童语、好书推荐、小知识、快乐假期近300期的内容,为村小的孩子提供了阅读展示的平台。如今,土山寺村小每日的晨读、每天的课堂,朗朗书声已经成为校园最美的旋律。

在学校举办的“寻找最美声音”活动中,每期的活动主题不一,有“诗意春天”“赞美亲情”“我喜爱的一篇课文(教材朗读)”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有声阅读,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将家长带入其中,和家长一起进行亲子共读。现如今,学校处处弥漫着浓浓书香,在花间、树下,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让读书充盈自己。

二、利用“诵读+”,打造“阅读树”课程

学校以科研的思维做课程,并以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基于多元生长的语文CCA课程建设”、徐州市教研室“基于多元生长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树建构研究”两项课题统领丁香课程,形成了六个年级的阅读树课程年级序列。如《云端七彩 书香一瓣》校本教材,进行阅读的分级评价,分级认证,借七色种子梦想,伴随云兴师生的书香生活萌芽、长叶、含苞、绽放……

“阅读树”课程以诵读传统经典书目为经,以自主阅读书目为纬,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时间安排、阅读目标、选择书目理由、课程评价进行细化。

(一)诵读要求:反复其道

《易经》云:“七日来复,反复其道。”既然是诵读就要烂熟于心,然后才能外显于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起始阶段不要太快。一页内容可以分三天进行:一天范读、领读;一天带读、指读;一天尝试背诵。一段时间后再逐步加快背诵的速度,且诵读要循环往复地进行。每一首经典诗词、语句都以“多层次结构”形态存在着:一是形式层,即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语音、语句形态,有其独特的音韵、格律美,学生需反复诵读感受其音律美。二是展现“语象世界”的再现层。学生要能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文字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三是升华情感的“语义层”,学生能借助诵读领悟作者的精神美,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

(二)诵读方法:多元自主

每日进行的诵读若始终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难免会让学生厌烦,因此,教师要进行形式、方法、层次的变换,辅以游戏诵读、欣赏诵读、给动画配音等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三)诵读指导:课程推进

“阅读树”课程着重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主题阅读、专题阅读、自主阅读等。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要走向深入,不能只局限于读没读或者单纯了解故事的情节。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作品欣赏、导读推进、导学单、有效的提问、交流讨论、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阅读、有效的评价措施等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关注人物情感、细节描写、篇章结构等,从而将整本书的阅读植入学生的内心,达到发展语言、启发思维、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整本书的阅读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指导。“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主题阅读则是在同一主題下,选取更多的作品进行阅读,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理解,让阅读走向多元、走向深入,让书籍的力量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专题阅读则从儿童生活、情感出发,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疑惑的问题展开多文本的阅读。有别于主题阅读“为了学习去阅读”,专题阅读是“通过阅读去学习”。

(四)诵读评价:激励渐进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如“最美小书签”制作活动,“最美朗读者”诵读活动,结合整本书阅读就书中人物进行绘画比赛、演讲活动,建构班级微信平台,推送学生的朗读、绘画、写作作品,等等。

三、利用“学科+”,设立“全阅读”课程

“全阅读”旨在培养一种理念:阅读是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让阅读从单学科走向全学科、从被动走向自觉、从教育手段走向教育目的、从学科学习走向健全的人格塑造。因此,我们打破学科组、教研组的常规组合,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新组合,把同年级每门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树立课程统整的意识,使各学科教师围绕这一阶段的阅读项目主题,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阅读主题活动。

全学科阅读,把语文学科阅读引向了英语、科学、音乐、数学、美术……实现了课堂与课外、学科内与学科外的整合、沟通。例如,《书香动画》课程就对苏教版小学语文《蚂蚁和蝈蝈》《狐狸与乌鸦》《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进行了课本改编,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分镜头定格,配音、配乐后期制作,最后以定格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使语文、美术、音乐等多学科有机整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香田园》课程内容有:班级在自己的养殖基地,悯农话桑,躬耕细作,探索生命成长规律,追求阅读的诗意生活。“猜想系列”作文、“小苗成长记”观察日记系列、“田园诗歌赏析”“走进节气”等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生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的丁香课程建设正与学生携手向着爱上阅读的方向走去,共同追求精神的丰盈和心灵的澄明。

注: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多元生长导向的语文CCA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阅读课程朗读者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医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有效词汇教学探索
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