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

2018-04-22丁丽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

丁丽君

摘 要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青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走向成年的重要过渡时期,个体的品德发展在这一时期至关重要,其品德发展关乎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更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层出不穷,不论是内化问题,还是外化问题都对青少年个体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推动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青少年 品德发展 家庭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设计问题,它倡导的是在城市制度结构、专业共识、社会实践、公共事务中都将儿童福祉作为中心。换句话说就是让城市的公平和公共主流价值观重新回归到儿童。目前,各国已有许多城市加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行动,有400多个城市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认证。笔者通过分析已经获得认证的国家,发现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家庭、社会(区)和学校的配合,甚至家庭的作用更为突出。其中,家庭教育是联系社会(区)、学校的重要纽带,对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相处时间最长的便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会被孩子所模仿。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被改变的。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聆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的视野出发,更容易影响孩子的行为,改变社会(区)的环境,从而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1.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发挥家庭教育的“红细胞”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它靠的是言传身教来拨动心灵琴弦,在日常生活中中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青少年期的大多数个体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准则。父母的身体力行,能够让青少年从小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增强了价值认同,实现了道德传承,确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对青少年的自我发展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种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它包括有意识的知觉和无意识的知觉。早期自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父母评价的感知。父母的赞同和支持被作为新的经验纳入自我感。如果父母不尊重儿童,儿童会拒绝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当家庭教育出现了裂痕,学校教育又鞭长莫及时,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势必出现问题,从而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诸如焦虑、抑郁、自杀等内化问题以及校园霸凌等外化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3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公共参与度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笔者认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其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尤尼斯,主要研究青少年的社会性与道德发展和教育。从1990年开始,他和他的学生考察了参加社区服务和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公民政治意识和道德发展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社会参与活动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有持久影响,参与社会活动是道德培养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科尔伯格在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研究过程中发现,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景的相互作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的重要桥梁,未成年人正是通过接受父母的关于社会公共生活的认知,从而确定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程度。简单来说,父母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子女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进而影响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2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良好的家庭观念是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前提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淡薄导致教学过程受阻、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家庭教育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主客观方面。主观上,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缺乏对子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子女成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格外关注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尽可能满足孩子在吃穿住行方面的需求,而对于其他问题则避而不见。客观上,部分家长迫于生活压力,无力教育子女。在农村,父母迫于生活压力进城务工,而留守儿童与老人居住。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老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家庭教育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尤其明显。在城市,父母的工作节奏较快,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升学压力下,对其品德发展更是搁置一旁。不论是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是主观上的不重视,都不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2家庭教育方式单一

家庭教育方式单一也是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家长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同时存在体罚、训斥和打骂的现象。一方面,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容易忽视其品德的培育,表现为片面地重视学业成绩,而且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例如,在子女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均以物质作为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驱使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也给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带来负面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长期以来,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棍棒教育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但是,品德的发展恰恰不是由客观的分数去衡量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家长在生活中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中的辨析,最终由个体的行为表现出其思想品德的發展状况。由此可见,饮鸩止渴式的棍棒教育并不可行,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更是百害而无一理。它会使得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缺失,进而导致青少年的品德发展问题频发。

2.3家庭氛围不和谐

家庭氛围作为客观条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当前,家庭氛围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增加导致家庭氛围的不和谐。现代家庭关系的核心是父母的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和谐稳定对于和谐家庭环境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大环境。由于大环境下,中国近年来的离婚率不断攀升,一些父母对家庭婚姻极度不负责任,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来看,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在道德认知发展的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阶段,父母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婚姻完整、家庭和睦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夫妻离异或家庭冲突不断,不仅会影响家庭的和諧,还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心理阴影,进而影响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家风专制,缺乏民主的家庭氛围。家风主要表现为父母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办事风格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为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教育一直都是家长制,大包大揽的“家长制”势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给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3优化青少年品德发展教育的家庭环境

3.1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庭建设的民族。所谓“家庭价值观”,就是人们对待家庭事务以及家庭成员对待外部世界所抱有的观点、态度或信念。一般来说,家庭价值观反映家庭成员的价值认同,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形成家教家风。中华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好家风的故事,如周公旦诫儿、孟母择邻而居、岳母刺字等;同时还有诸多关于家风建设的典籍,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吴麟征的《家诫要言》、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家庭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家庭价值观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着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为了减少“5+2=0”的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家庭教育中家庭价值观的树立更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要使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最大程度的优化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家庭环境。父母要转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如功利主义教育观、权威主义教育观等,克服片面的成才观、破除狭隘的育人观,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2提高家长自身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品德教师。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教育一致、民主,对孩子形成良好品德有重要作用。优化青少年品德发展教育的家庭环境必须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家庭教育入手,改变“5+2=0”的现状。具体来说,一方面,作为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三观”,才能更好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父母要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各类家庭文化活动,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不同时期扮演其需要的“角色”,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品德发展教育的重要微观环境,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青少年能否顺利地从童年走向成年、从家庭迈入社会。

3.3丰富家庭教育方式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还要从教育方式入手,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日常沟通,注重沟通技巧,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品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为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另外,家长还应该积极配合社会(区)、学校的教育,在三者共同作用下推动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但是,部分父母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全盘转嫁给学校和社会,自己往往作为子女教育的“旁观者”,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育。因此,父母在青少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区)、学校(下转第34页)(上接第19页)教育的联系,整合社会(区)、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功能,真正形成社会(区)、学校、家庭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4结语

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有其规律性,它受到家庭、社会(区)、学校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努力优化青少年品德发展教育的家庭环境,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并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方式,以此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推动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澳)布伦丹·格利森,尼尔·西普.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M].丁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Youniss,J.Youth Service and Moral-Civic Identity: A Case for Everyday Morality[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8.

[5]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 于永军.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N].解放军报,2017.

[7] 林崇德.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8] 向亚云,刘庆楠.树廉洁家风,建幸福家庭[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9] 邱佳佳.尤尼斯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及德育启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