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舍《歪毛儿》的主题思想

2018-04-22王力英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国民性人性

王力英

摘要:老舍的短篇小说《歪毛儿》模仿了英国近代作家贝尔斯弗德的小说《隐者》,但在主题上二者还是存在差异的。《隐者》的主题是“恨世”,而《歪毛儿》的主题却存在多义性,而且在《歪毛儿》中看到的更多是鲁迅的影子。本文主要从人性及国民性思想去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兼论老舍与鲁迅在这两方面中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歪毛儿》;人性;国民性

《歪毛儿》这篇小说是模仿英国近代作家贝尔斯弗德的《隐者》而作,所以这篇小说带有西方近代奇幻小说的某些特点,但在读这篇小说时,看到更多的是鲁迅的存在,例如,主人公白仁禄这一形象让人想到的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两人都从“仁义道德”中看出其他意味。从“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中读出的是鲁迅的“铁屋子”的寓言以及《娜拉走后怎样》中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又如“既然不愿防火,烟还是由烟筒出去好。”让人联想到鲁迅《长明灯》中的疯子,其反抗旧文化的呼声便是“我要放火”。整篇小说中鲁迅无所不在,而在这篇论文中主要从人性及国民性两方面来看老舍的主题思想以及与鲁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一、人性中存在的兽性

《歪毛儿》的主人公是一位不知变通、“只硬不软”的人,但他却能看见人身上的一股“神气”,可恶的“神气”,然而这种“看”是一种毫无预兆,不定时的发作。当发作时他的脾气就特别坏,以至于自己成为一个脱离社会而不能进入正常生活轨道的人。而且他看到了生活的虚伪,正如他自己所言“假如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 (1)他虽然看到却不能改变,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与无奈、增加自己的孤独与悲凉感。

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能感受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情感,能从看似正常的世界中解读出不同,看出常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狂人”在佃户与大哥说话时插了一句,而当他们看他时,他从他们眼中看出的不是惊异而是“吃人”;当大哥找医生为他号脉时,他从大哥与医生的交谈中感受到的不是亲人的关怀,而是他们要商量着吃他。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外人看成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失去了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权利,要么被作为精神病患者关在黑屋子中,要么被剥夺听、看、说的权利。

而且白仁禄与“狂人”看到了人身上的兽性,白仁禄在检票处遇到一个要逃票的人,他从他眼中看出“他的原型是追着叫花子乱咬的母狗。幸而我那时节犯了病,不然,他在我眼中也是个体面的雄狗。” (2)“母狗”、“雄狗”这都是对兽的形容,却用来形容人,这暗指了人性中所存在的兽性。老舍借白仁禄写出了人兽性的一面,只有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兽性才能更好的抑制兽性的爆发,才能更好的让人称其为人,而“‘人是‘老舍文学的中心,探索‘人性是老舍小说的‘根底性的生存论特征。” (3)随着白仁禄的“看”也会引着我们对人性产生质疑,而这也是老舍对人性的哲学反思和批判,并对人应该怎样摆脱兽性,走向真正的文明做出了自己的呐喊,“我并不是要惩罚他,是要把他的原型真面目打出来。” (4)即“直面真实的自我”。

而“狂人”将人与兽的世界统一在了一起,像赵家的狗、狐狸等构成了兽的世界;赵贵翁、大哥等构成了人的世界,这本大相径庭的世界,却交织在了一起。因为在狂人看来这没有什么区别,都“心里装着吃人的意思”。而这是鲁迅借狂人来批判人的兽性,借其唤醒沉睡的人们“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5),试图从思想上唤醒他们,让他们明白只有做了真的人,才会得到生的希望,才不会被吞并。

老舍在《歪毛儿》中思考了该怎样摆脱人性中的兽性,怎样由野蛮走向现代文明,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也做出了这样的反思,二人都对人性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反思,都提到要让人们“直面人生”,正视自己,由真的世界里去改变,真正的达到“真的人”,真正的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真人”,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而不是被兽欲控制的人。

但对人性的思索并不是其唯一,《歪毛儿》的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这其中也蕴含有对国民性的探索与批判,而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体系的主要部分。

二、“国民性”的思考

《歪毛儿》中老舍通过白仁禄对周围人的“看”,传达出人身上所存在的弱点。白仁禄看到了人们的敷衍,而因自己不肯敷衍,最终成了一个无家可归没有朋友的人。

眼本是心灵的窗口,而白仁禄这双眼在犯病时能真切的读懂人的真实嘴脸,他通过一个正在讲仁义道德的人眼中看到一张活的春画,从而批判了人的虚伪、“瞒”与“骗”,并且白仁禄在一体面的人身上看到了可恶,他们用外在掩饰内在的虚伪与龌龊。而当这一体面的人对检票员瞪眼并逃票时,白仁禄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这时这位先生“他嘴里嚷着,走了”,没有任何的反抗,也没了对待检票员时的硬气,这时人身上的怯弱、胆小,欺软怕硬等性格特征展露无疑,鲁迅曾在《坟·杂忆》中说“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以及在《论睁了眼看》中批判“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同时老舍也批判了人们的不敢正视、怯弱,“我没遇上一个可恶而硬正的人;都是些虚伪的软蛋” (6),并指出了人们的麻木、愚昧“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正如鲁迅所谓的在“铁屋子”中昏睡的人们,他们本可以醒来看透这世界,看清现实,真正的去认识自己,可他们却选择了昏睡,在梦中不愿醒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愚昧麻木,更是一种怯懦,一种对现实的不敢正视,缺乏义勇与勇气。

老舍希望人们能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有更好的认识与觉醒。“有过希望以后,我硬不起来了。我忽然觉到,焉知我自己不可恶呢,不更可恶呢?” (7)白仁禄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可恶的“神气”,他不再是仅仅活在理论层面,也不是高高的活在现实之外的人,而是回到现实,融入社会,从而去探索变革之路的真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狂人”也是一个由脱离现实而回归现实去真正认识自我的人,“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由此知“老舍忠实地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在文化批判和改造国民性等大‘工程中,两位大师是完全默契的” (8)。老舍的国民性思想虽然受到鲁迅的影响,但又与鲁迅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老舍有自己的独创性,“老舍更推崇温和的幽默和对种种‘坏现象本身的关切和表现” (9),认为人是可以宽容的,人的心中是有善存在的,在他看来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因此才会在小说中提到“顶可恶的人原来也有点好心:撕票儿的恶魔不卖朋友!我以前没想到这个。” (10)老舍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这个恶魔似的人物,让读者看到他心中的善,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和一种不宽恕的态度。

老舍的这种温和与其是一名基督徒有关,所以在小说的最后老舍提到耶稣,“耶稣为仇人,为土匪祷告;他是个人物。” (11)他怀着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去看待人的善与恶,看到恶人心中的善,去引导并教化他们,而不是完全否定他们,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老舍的一些思想还是比较温和的,这也是为什么其在批判国人的弱点时持宽厚的心态。

老舍在《歪毛儿》中向我们揭示了人性中的兽性,并批判国了民性的弱点,而在这主题中我们看到了老舍与鲁迅在人性探索中的相似性以及在国民性批判上的联系与差异,他们都揭示了人性中的兽性,批判了国民的弱点,但老舍的态度较温和,而鲁迅的比较坚决。

注释:

(1)(2)(4)(6)(7)(10)(11)老舍.歪毛儿[M]//老舍作品经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78,79,81.

(3)魏韶华.论老舍的人性探索小说——纪念老舍先生逝世四十周年[J].兰州大学学报,2006(04):21-29.

(5)魯迅.狂人日记[M]//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31.

(8)吴小美.鲁迅与老舍生死观的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06):75-85.

(9)迟蕊.老舍对“国民性”书写的思考及与鲁迅的差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07):126-137.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猜你喜欢

国民性人性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国民性”问题的教育视角
功能与人性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