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梯“新生”
2018-04-22
◇ 文 |本刊记者 董 茜 图 |游 宇
城市提升行动计划
The Action Plan for Urban Improvement Strategy
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彰显“站立城市”的优美形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提升城市交通水平,加快完善高品质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形成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提升山城江城魅力,保护好自然山水资源;提升城市人文品质,传承巴渝优秀文化,彰显重庆人文之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让老百姓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Chongqing is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city's economic quality, humanity quality, ecological qua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enhancing the sense of citizenship, happiness,and security, and strive to achieve "A City of a Better Life".Chongqing will improve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trive to construct a “standing cit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for an orderly and clean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living, business and traveling; perfect the transportation for a high-quality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for an efficient, intelligent and green modern infrastructure system; enhance the charm of the mountain city by protection of its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 the culture for keeping and sharing the outstanding Bayu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public services for a more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life for our citizen.
渝中区较场口,十八梯城市阳台。
十八梯城市文化风貌街区工程正在推进,路边高高的围挡遮住了路人窥探的眼光,好在还有一张张巨幅老照片,让人们穿透围墙和时间的阻碍,置身当年:这里有老梯坎、录像厅、小发廊以及掏耳朵和修脚的行当,还有十八梯的老居民……
“复活”十八梯记忆
“Resurrection” of Eighteen Ladders Memory
跟随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改造建设方工程师孙工,我们从城市阳台向下走进了十八梯老街。工地入口的铁栏犹如一扇厚重的历史大门,瞬间把较场口的车水马龙隔在另一个世界。
映入眼帘的第一栋建筑,是一座青砖木梁的两楼砖瓦建筑,木梁悬挑出二楼的木板阳台,散发着木料独有的香气。“你看到的木结构部分,都是用古法建筑工艺做的榫卯结构。”孙工告诉我们,从这往下走约一公里的老街,沿街建筑全都采用古法重建。繁复的工序做起来很慢,但费时费劲的做法,目的是希望重建的十八梯能“修旧如旧”,尽最大努力还原十八梯原来的样子。整个5354平方米的十八梯历史风貌首开区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呈现出典型的传统川东民居风格。
老街的还原,除了建筑形式,还有一些细小之处也颇让人回味。孙工用力踏着脚下的木板,神秘一笑,“你猜猜下边是什么?”还没等我们回过神来,孙工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一层层木板覆盖下的台阶,是十八梯的老石板。那些被鞋底磨出光滑釉面般的老石板上,记载着十八梯上百年的民俗记忆。为了保护这些老石板不受施工的损坏,石板路上铺了三层“装甲”——彩条防水布、软胶垫和3厘米厚的木板。
“街边的老黄桷树,因为自然生长的朝向影响了施工,我们能躲就躲,或是用塑料布把它围起来,避免伤害到它。”足有房顶高的黄桷树肆意生长,偶有一些枝丫钻入二楼的木质美人靠里,让人不禁联想起老重庆的旧时光。沿着首开区的传统川东民居风格建筑一路穿行,十八梯的不同区域将根据时代变化,融入不同的建筑风格。从十八梯城市阳台往下,十八梯老街区建筑风貌还将呈现开埠时期风格,陪都时期民国风格,还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居建筑和当代时尚风格的建筑。
负责首开区片区商业定位的张经理说,首开区将设置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馆,里边将集中体现十八梯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手艺作品,以及未来的蜕变。一些知名的老字号美食,未来也将落户在首开区,让观光游客品尝舌尖上的老味道。
“九开八闭”串起九大主题产业
“Jiukaibabi” Stringed Nine Major Industries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山水自然禀赋和历史资源丰富。整个下半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各时期的文物单位共有61处,其中,国家级14处,市级20处,区级6处,占渝中区文物总数的35.9%。
“我认为,形上我们有所改变,但是在神上我们传承了十八梯的历史。”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委会主任谢果在谈及下半城改造时告诉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还原老重庆记忆,花街子、守备街,十八梯的老街区都会保留并还原。城市大的格局大肌理大骨架都会恢复。“经过几年的重新定位和前期论证,我们定位于高起点规划,就下半城提出了九区一环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谢果口中的“九区一环”,正是由“九开八闭”老城门和城墙一环串联起的九大主题产业区,覆盖了朝天门、南纪门、湖广会馆等区域,给予了九大产业聚集区不同的文化属性。
市民驻足观看十八梯原址照片
渝中区历史文化建设规划图
十八梯工程外墙上的宣传图片
洪崖洞民俗风情主题区、朝天门中新产业园、打铜街金融文化主题展示区、湖广会馆移民展示区、老鼓楼衙署主题区、白象街开埠风情主题区、十八梯民俗风情区,再到山城巷燕子岩飞机码头,九个主题区贯穿文化和历史,承载了“以文为魂,以文兴旅,以文建城,与文聚商”的理念。
谢果说,“老鼓楼衙署主题区的鼓楼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已通过评审,白象街的123期也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基本建成,飞机码头燕子岩的商业策划方案在启动实施。未来2到3年,九区一环就基本建成。”
上下半城无缝连接“古往今来”
Seamlessly Connect "Past and Present"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ity
十八梯城市文化风貌首开区的落成,也将打开一条时光隧道。通过这条隧道,人们可以在现代时尚都市和古老民俗街区往来穿梭。而传统上下半城之间的交通格局将更为顺畅,“两街五巷”交通路网已经步步变为现实。
施工现场的建设者
两街,指解放东西路和长滨路的改造。五巷,指的是打铜街、人民公园-巴县衙门步道、十八梯步道、山城步道、枇杷山燕子岩步道。融创的地下停车库直接联通解放碑环道,十八梯地下停车库也将和解放碑环道接驳。
从交通上来看,上下半城将全部打通。与此同时,融创的车库还可以直接连接滨江路,未来十八梯的整个地下空间也将直通滨江路。
“未来三年之内,下半城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既新又旧,所谓新是指新城,所谓旧是指老重庆的历史记忆将得以呈现。”下半城眼前的点滴变化,印证了谢果的预言。在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的组织之下,专业的服务沿伸到了规划、建设、文物保护等各个环节。
在历史文物的保护上,渝中区也请来了专门的驻场专家。“十八梯的驻场专家是何智亚,湖广会馆的驻场专家是王川平,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方案,都要通过专家的评估。”谢果告诉我们,随着十八梯文化风貌首开区的落成,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建设工作,在今年可谓是“雏形”初显。明年整个街区建设将会初步成型,2020年项目整体见效。
今年11月,重庆市出台《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将对城市品质进行全面提升。这也是我市首次为城市整体提升制定行动计划。
十八梯建筑屋面细节
《行动计划》从城市提升的九大板块中排出了37项任务,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文、公共服务、创新等方方面面。其中明确要求以坚持保护优先,城市规划建设要有历史的站位,以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为出发点,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植入景区景点,促进产城景有机融合,提升城市人文内涵。
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高到“共抓大保护”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成为共识。今年9月,南岸区龙门浩传统风貌街区首开区(枣子湾片区)开街;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丰盛历史文化名镇、木洞传统风貌区、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和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7条传统风貌街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4处,还存在大量历史建筑、街巷空间和其他历史要素,也将在2020年前实现全部开街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