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04-21刘育红
刘育红
摘 要:近年来,土地整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不仅可以改善土地耕种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于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以及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做好土地整理工作,是当下各级政府是在必行的工作趋势。但是在实际运行时,土地整理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所以,只有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方面的问题加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才能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效益,增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要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然而,在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却经常发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污染等,因此,为了解决这种不良发展现状,有关部门就要不断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引进先进的整理技术,大力倡导科学整地、优化分地等治理原则,并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土地整理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全面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土地整理的内涵
近几年,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益,进而使其利用价值得到彻底的发挥。一般情况下,土地整理可分为三项工作要素,即:整理、复垦和开发这三个重要部分。为了避免土地整理过程中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我国针对土地整理工作注定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整理方案,具体是指以土地资源利用为基础,通过采用生物工程、先進技术设计建设等相关措施,来提高土地使用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以在改善土地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1水土流失严重
在我国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改造活动十分频繁,如:梯田改造、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改造活动尽管可以扩大土地耕种面积,但是所产生的水土流失比例也是极为显著。这不仅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长期发展,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2.2单一作物明显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如若通过一些不科学的整理方式,来扩大土地耕种面积,如:挖地丘陵、填锂池塘方式,则势必会破坏原生态生植的系统平衡,降低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长此以往,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就会被最单一的农作物所替代,这样不仅会加大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而且也会缩小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从而使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物种之间的和谐性大大降低。
2.3生物多样性降低
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生物生存环境和繁衍生息环境基础上的,然而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会进行灌溉排水以及其它各类基础道路建设工作,所以尽管会促进未开发土地的整合和利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和繁衍生息环境。另外,土地整理实施阶段,人们都会将精力集中在耕地面积增加、道路和排水通畅等方面,相对对生物栖息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上却是极为忽视。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时,都会对土地整理的设计提出很高的要求,进而导致在农田耕地中,加入很多混凝土公路和沟渠,这种设计方式很大程度上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使其长期发展受到很大的困扰。因此,只有加强土地整理设计工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这样才能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 加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
3.1提高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为了进一步完善当下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培训活动来实现。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土地整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正确认识土地整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提高土地整理的工作质量,通过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来使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同步发展,如:生物工程技术、信息化设计技术、高效化建设技术等。
3.2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从当前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来看,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由于土地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而受到很大的威胁和破坏。根据相关生物学知识,可以了解,在大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物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动物、植物等,一旦这些物种消失或遭到破坏,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因此,要想维持生态平衡,就要采取有效举措,来加强对生物栖息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并大力发展关键物种和频危物种,建设健全的农业生态系统,这样既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有益生物的繁衍生息,又能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外,仅仅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来满足生物多样性的无节制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并促使野生动植物能够在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既维持生态平衡、又促进农业发展的双向效果。
3.3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
众所周知,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得以实现,且回收周期十分漫长,而要想在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物力,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构建完善的资金运作机制,才能满足当下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
另外,很多地区的土地整理资金投入都是由当地政府部门出资,这种单一的资金渠道对于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很难做到全面满足的,所以,要想解决土地整理资金供给问题,有关部门还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进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投资目光,使其可以为土地整理贡献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力量,从而一方面拓展土地面积,一方面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目前,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很多,如:政府立项、企业运作模式以及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等,在实际应用时,各级政府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科学选择。
3.4做好土地整理环境生态评价工作
在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环境生态评价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评估,可以准确的制定出完善的土地整理方案,进而最大化确保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单位必须大力构建环境生态评价机制,落实好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对当地环境生态保护区域进行合理配置,树立符合各区域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这样在保证土地整理可持续性与连续性的基础上,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另外,还要制定精细化的土地整理控制方案,对于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严格的管理和预防,尤其在对具体环境生态功能的土地进行整理时,一定要从细节出发,这样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其整体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供按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会将土地整理作为工作重点,但是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还要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要提高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物多样性发展,而且还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整理环境生态评价机制,拓宽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这样才能提升土地的综合效益,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护真正做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苏艳超,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6:24-25.
[2]曹必伟,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材与装饰, 2016,07:14-15.
[3]陈树皇,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7,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