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的战争观
2018-04-21程杜鹃
摘要:《拔芽击仔》作为大江健三郎早期集大成之作表现了其独特的少儿战争体验主题。而《个人的体验》则是以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为背景,根据大江健三郎的残疾儿长子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作品,正是由于这一体验,大江才真正突破了萨特的影响,使创作具有了个性。本稿首先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手法(互文)以及大江独特的文体(大江式私小说)。其次,论述本稿中战争一次的双层含义。最后论述大江健三郎的战争观。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战争观;少年和残疾儿;互文;大江式私小说
一、 引言
1958年,大江健三郎作为学生作家获得了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奖,由此步入文坛。又于1994年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文学成就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大江的成就远不仅限于此,他还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的民主主义者,一贯反对日本的国家主义及天皇制,反对核武器,以坚决拥护宪法第九条,对日本自卫队的存在也持否定态度。可以说,大江健三郎是一位真正有良心的日本作家。
《拔芽击仔》是1958年由讲谈社出版的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小说。太平洋战争末期,感化院的少年们在大山深处的村庄进行集体疏散。少年们在山庄里被强迫劳动,因为发生了疫病,村民们离开村庄出去避难,村庄的出入口被封锁,少年们被关在村庄里。他们尝试建立“自由的王国”,然而,没过多久村庄里发生了暴力事件,少年们和村民们之间由此开始对立。虽然少年们在被封闭起来的村庄里讴歌自由,但是,最终村民们回来了,少年们被关进了禁闭室。村主任以不把少年们在村庄里的狼藉行为告知教官为条件与少年进行了强制性的交易,村民们由此得以继续以前的生活,装作像没发生过疫病一样。一开始坚决反对的少年们迫于村长的压迫开始屈服,直最后都不放弃抵抗的“我”从村庄里被流放出来。关于这部小说,大江说到“对于我来说是最幸福的作品,我可以把自己少年时期的记忆从心酸到甜美的过程以直接的形态借放到这个小说的人物群里去”。
《个人的体验》是1964年由新潮社发行并获得了第11届新潮社文学奖的作品,作品基于长男大江光天生是脑疝患者的亲身体验。作品描写了由于有着和脑疝差不多症状的残疾儿的出生,名叫‘鸟的主人公“我”在其出生后的数周时间里经历的激烈的纠结、逃避、想借医生之手杀害儿子到最后接受事实并打算抚养儿子的心路历程。
二、 《拔芽击仔》和《个人的体验》中的人物形象
1. 《拔芽击仔》中的少年形象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中,“少年”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形象。不论是《人羊》中少年时期的“我”,还是《被替换的孩子》中少年时期的吾良和长江古义人都是少年形象的典型。关于大江健三郎爱用少年形象的原因,在先行研究中已有论及,“少年属于成人和孩子的中间地带,在对外界非常敏感的同时也非常强大,也许正是因为发现了少年的丰富意义,大江才在其创作中大量导入少年形象的。通过导入少年形象来撼动成人世界的既成观念,揭示自己的文学思想。”
《拔芽击仔》的主人公无疑是感化院的少年们。文艺评论家平野谦关于题名的由来有以下的说明。“在最后,村主任的略带威胁的话——即‘像你们这样的家伙,应该小的时候就勒死,废物从小就该捏碎。我们老百姓从来都是把坏的芽从一开始就连根拔起的。是小说名字的由来”。从这个说明可以清楚地看出,小说名字的“芽”和“仔”指的就是少年们。“弟弟”这一形象不得不说,在平野谦的评论中,关于“弟弟”有“弟弟是……事外者,是什么伤痕及偏见也没有的白纸一样的状态。其对和外界的对立及疏离全然不知的纯真的灵魂出乎意料地起到了与外界相通的作用”的评论。小说的一开始,有这样的情节,“只有弟弟,与我们的愤懑毫不相关,去宽慰那个少年并追问南逃跑冒险的细节”。总的来说,《拔芽击仔》中的“弟弟”既不属于村民,也不属于感化院的少年那一类,是独立的人物形象。然而,最后弟弟还是因为爱犬“雷奥”因为被怀疑染上了疫病而被杀害而大受刺激,永远地离开了集体。以笔者的拙见,对照着之前的先行研究,在小说里,弟弟发挥着“孩子”的作用,在一部作品中,让孩子,少年和成人并存,使少年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2. 《个人的体验》中患有脑疝的残疾儿形象
说到《个人的体验》,就不得不说患有脑疝的残疾儿这一人物形象。大江健三郎的长男大江光就是同样的脑疝残疾儿。这部小说不是日本文学的傳统文体——“私小说”,但是,在大江的所有小说中这部作品是对残疾儿经历描写得最透彻的作品。笔者认为主人公鸟的名字也是由儿时的大江光能够分辨出很多野鸟的声音而来的。在《个人的体验》中,患有脑疝的残疾儿还是一个婴儿,并没有鲜明的人物特征,但可以说大江写这个人物是为了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三岛由纪夫评论这部小说时说到“无疑,我是对这部小说的结尾感到失望的那一类读者,……小说无论如何是一个有机体,导致结尾失败的因素在小说各处潜藏着。”大江本身也知道这个情况,他对此如此解释道:“这部小说发表时,集中受到批判的是关于结尾的部分,……不用说,我有着希望儿子命运好转的祈望,也许是这一祈望发挥了作用,我才想把这部小说的结尾写得明快一些。”这也佐证了前面的假设。
三、 小说的创作手法——互文性
探究大江的创作手法可知,互文性是其非常显著的特征。陆建德在《互文性,信仰及其他——读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中,关于互文性这样解释道“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作品之间的对话,也可以理解为古今的人之间的对话”。把现实中的要素导入文学创作中,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互文性。大江的这一互文性创作手法以丰富的形式被利用着,比如,《新人!睁开眼吧!》这一书名和“Rouse up, O, Young men of the New Age!”之间就表现着互文性。本稿主要想要探究场所的互文性,这个场所的互文性让读者在大江的生活和文学上感受到一种关联,甚至让原本为虚构的小说带有了一种真实感,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会感受到这种真实感,并因此开始思考自己的现状和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等。
1. 《拔芽击仔》中森林包围着的村庄
被森林包围着的山谷中的村庄在大江的《万延元年的football》,《同时代的游戏》,《M/T和森林的奇怪物语》和《致思华年的信》等众多作品中都有出现。一般认为,这是以作家的故乡——爱媛县喜多郡的内子镇为原型的边缘性地方。出身于遥远的村庄给了大江不同于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的川端康成等的文学风格。如果说川端康成能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因为他很好地继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话,那么,大江健三郎正是因為没有受到其影响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纤细优美的感觉是日本文学的特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带来了局限性。如果沉迷于这种感觉之中,眼界就会像井底之蛙一样,变得难以与外界沟通。可以说大江在文学的世界中探索着日本与国际相通的道路。
大江在作品中把自己的故乡——森林包围着的村庄苦心建设成乌托邦一样的存在。但是,在《拔芽击仔》中村庄变成了“壁”一样的地方。“广大的壁”,“村庄是透明的橡胶质的厚厚的壁”,“厚壁”,“坚固的壁”,“坚固且厚实,绝对不能够通过的壁”等等是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语句。平野谦在解说中关于这个“壁”也有论述,“恶意和侮辱的壁……现世的习俗的壁……厚实的习俗的壁”。从以上的描写可以看出现在的村庄已经不再是大江记忆中的故乡了。故乡从外部受到来自中心文化的逐步同化的同时,在内部也被神社,国家主义团体等保守势力改变。仍然保留着乌托邦性质的只有没有人存在的森林了,在小说中,森林成了“自由的王国”和逃跑的目的地。
2. 《个人的体验》中的非洲
《个人的体验》的开头是“鸟”正在书店买非洲的地图,“鸟”自言自语道:“我实实在在地踏上非洲的土地……不是不得不在向我青春里唯一且最后的充满紧张的机构会告别吗?”毋庸置疑,去非洲是“鸟”的梦想,但是,虽然买了使用非洲地图,“鸟”的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个梦想是怎么也实现不了的。随着患有脑疝的儿子的诞生,这个梦变得更加不可能了。直到小说的结尾,“鸟”一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纠结。但是,这个梦是值得努力的人生理想?还是只是从现实中逃避出来,自欺欺人的看似正当的理由?大江在小说的结尾给出了答案,“作为逃避的最后的土地才描绘了非洲的”。由此可以说非洲只是“鸟”逃避残忍的现实的理由。大江在与鹤见俊辅的谈话中说到“虽然写的是主人公想要去非洲,但也许实际上他并不是要去真正的非洲,鸟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是非洲而是人生的自由”。这一论述也暗示了那一点。大江通过导入非洲这一场所把鸟想要从现实中逃避出来的想法更具体化了。
四、 大江式小说
如何将《个人的体验》和私小说分类是一个难题。当然,它是小说,但既不是单纯的小说,也不是曾经在日本文坛大放异彩的私小说。用《广辞苑(第六版)》查“私小说”的意思的话,有以下的解释。“是小说的一种,作者一边叙述自己的生活体验,一边把其中的心境披露出来的作品就是私小说。”
对照着这个说明,读《拔芽击仔》和《个人的体验》的话,会发现他们都不属于私小说。首先,《拔芽击仔》是以“我”这一第一人称来写的,因而不是一般的以旁观者的立场来写的小说。但是,在大江的人生中并没有作为感化院的少年进行集体疏散的经历,是通过作家的想象力而写成的虚构的作品。因此,其实它并不属于私小说这一类。平野谦在其评论中也说道:“说到在昭和二十一年一月前后是否果然发生了感化院少年们的集体疏散这一事件的话,不得不说这样非现实性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这样的非现实性的集体疏散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五、 战争一词的双层含义
本文中的战争一词的含义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指国家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和别国之间进行的武力斗争,和和平是对立的意思。第二层的意思是形而上的,简单来说,就是在自我的内部性格的对立面的增减之间的自我的战争。其一方指向黑暗的地狱,另一方面向再生。
1. 战争与和平
本文中第一层含义的“战争”一词的含义狭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专指终止于1945年的日本侵略战争。此意义下,大江健三郎的战争观是反对国家间的战争,拥护和平的观点,也可以叫做民主主义的战争观。这是和在日本非常有人气的国家主义完全相反的东西。日本人的国家主义是一种完全不考虑日本这一集团以外的人的感情的极端自我中心的思想。词典中对于国家主义这一词有这样的解释:“是把国家看成至高的存在或者目标,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从属于国家的想法。”如果是这样的含义还可以说成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日本人的国家主义完全背离了这一本意,成了一种完全不考虑日本这一集团以外的人的感情的极端自我中心的思想。就像步平在《读〈东京审判 战争责任 战后责任〉》一文中说的那样,“在日本,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发起的那场侵略战争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日本战败应负的责任。是从领导者的战略问题和随着战败而来的日本的崩溃等角度考虑的。第二种是对于受到伤害的亚洲邻国的责任。”在日本,即使倡导和平,也总是从广岛和长崎的核被害的角度来说的,这也佐证了其国家主义的自我中心性。
这一战争观在《拔芽击仔》和《个人的体验》中有所反映。前文分析了感化院的少年们这一人物群,特别提及了单纯得像白纸一样的“弟弟”这一形象。笔者认为这个干净的“弟弟”是进入感化院之前的感化院少年们的化身。作家特意在空间上使这两者并存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对比,以此来控诉战争之恶。在小说的开头有“这是杀人的时代,漫长的像洪水一样的战争……空袭激化,开始显现末日的征兆。”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暗示了少年们之所以进行集体疏散是因为战争开始了。记忆中的乌托邦式的故乡——森林包围着的村庄之所以变成绝对不能通过的“壁”一样的破败的村庄也是因为战争的缘故。象征着少年们的“芽”和“仔”表面上是被成人拔去,击倒的,但根本上不是成人,而是战争。
说到《个人的体验》和战争的关系,主要可以从核战争这一面来论述。在《个人的体验》中,主人公“鸟”和情妇火见子之间的关于对于赫鲁晓夫重新开始核试验之后日本原水协支持苏联的核试验的新闻的看法的场面。以下是原文。
“可能会开始使用核爆炸物的世界最终战争啊,鸟”……
“赫鲁晓夫又开始核试验了呀,好像是比起迄今为止的水爆巨大的多的爆弹实验”
“啊,是这么回事啊”……
到了这个时候鸟才和火见子一样对于自己对苏联又开始核试验这件事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两人的对话,大江对当时的日本人对核的满不在乎的态度进行了批判性的描写。《个人的体验》这部小说就是围绕着患有脑疝的残疾儿来写的,但是为什么婴儿生来就患有脑疝却只字未提,却对完全没有关系的核战争进行了特别的描写。脑疝的病因难道不是核战争吗?这虽然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在小说的第四章,鸟向火见子说起关于患有脑疝的残疾儿时,火见子说:“鸟也是这种情况吗?我的朋友也是这样,而且还不止一个,有两个,加上鸟就有三个人了,不是被核物质污染了的雨的影响吗?”
2. 地狱、战争、再生
《拔芽击仔》中的叙述者“我”和“弟弟”是异质的存在。他们虽然属于感化院的少年们这一团体,但是和其他少年们有着不同的地方也是事实。“弟弟”和其他的少年的不同在前文已经叙述过。那么,“我”的独特的性格又是什么呢?列举小说原文中的几个情节来说明一下。从和宪兵们一起乘坐的卡车上下来的时候,“村里的一个男的为了把勾在卡车后尾的自行车的前轮弄下来踮起矮小的身体正吃力时,我赶忙起来掸掸衣服,举起自行车冰冷的龙头,借力给那个男的”。“我”在自己被困于“壁”一样的偏见的情况下,仍然帮助了他,少年中除了“我”,谁也没有那么做。最后,朋友们一个一个的在村主任的胁迫下妥协了,但是,“我咬紧牙关站起来向着更加黑暗的树枝,更黑暗的草丛中跑去”。
在《个人的体验》的结尾,“鸟”决心为患有脑疝的儿子手术,在此之前,“鸟”沉湎于与火见子的性交,逃避现实。“鸟”常常成为自我嫌恶和自我怜悯的俘虏。那么,在决定实施手术之后鸟的变化是什么呢?从岳父岳母的话语中可以窥见。“鸟像狮子跃起一样的活跃”和“你从正面接受了这次的不幸并与其战斗了呢。……你变了,你已经与鸟这样孩子气的绰号不相符了”分别是岳母与岳父的话。这是因为鸟的坚韧战胜了软弱。通过前后比较,大江传达了突破自我,成为真正的人的战争观。
六、 结语
本稿通过对《拔芽击仔》和《个人的体验》两部小说的分析,探究了大江健三郎的战争观。本稿对战争一词进行了两方面的定义,并从这两层含义出发定义了大江文学的战争观。即第一层的民主主义的反对武力战争,拥护和平的战争观,以及形而上的第二层的为了成为真正的人要进行自我突破的战争观。
参考文献:
[1]大江健三郎.拔芽击仔[M].新潮社,1965.
[2]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M].新潮社,1981.
[3]大江健三郎著,许金龙译.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8.
[4]楊伟.论大江文学中的少年形象[J].国外文学,2002(2).
作者简介:
程杜鹃,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