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性叙述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2018-04-20黄茜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女性主义

黄茜

摘    要: 艾丽丝·默多克作为当代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意义自然无需赘叙。其创作生涯中后期的小说作品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以男性为第一视角的叙述手法。而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作为女作家的默多克又是如何透过这些男性的眼光来表达她的思想的呢?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默多克这一类型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求更深入地去理解默多克和她的作品。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黑王子》    《大海,大海》    女性主义

一、绪论

英国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无疑是二战后英国文坛上一无可忽视的耀眼明星,共六次提名布克奖的成就无人能及,有些评论家甚至将她与狄更斯相提并论。其前期的作品风格独特,有着哥特式的神秘特色和奇幻多半的瑰丽剧情[1]。但随着默多克与萨特的结交,其后期的作品开始更多的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并展示世界。默多克的许多作品以独特的哲学思考来展示其世界观中的偶合与无序,更加特殊的是其作品中有四部以男性作为第一叙述角度的小说,这些小说中作者以男性的不可靠叙述达到了对书中女性的解构与重塑,如《黑王子》和《大海,大海》。这两部作品都无疑不采用男性的第一视角,并且通过这第一视角的不可靠叙述展现了作者对同时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生活诉求,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价值。默多克虽不是女性主义作家,但其作为女性作家的身份本就不可忽视,所以,即使默多克本人无意挥舞女性主义的旗帜,但其小说中通过对二战后英国女性的生存问题的思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对于默多克小说中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相关解读[2],有学者从弗洛伊德的施虐与受虐的精神分析角度[3](精神分析学视野下的)来探究其中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施虐与受虐倾向;有的学者从女性关怀的伦理学角度下探究了默多克这一类型作品中对自我与他者建立的矛盾[4];还有些学者则通过对作品中男性角色的否定,将其解读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思考和质疑[5](研究综述)。

对于默多克这一类型的小说,能够解读的角度还有很多,本文主要通过对《黑王子》与《大海,大海》中男性主人公不可靠叙述下的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究默多克小说中潜藏的女性主义。

二、《黑王子》:爱的黑色庆典

默多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小说《黑王子》讲诉了离异多年独自居住的失意作家布拉德利·皮尔逊的故事。布拉德利决心为了自己的创作离开伦敦前往无人的乡村隐居,却在出发前见到前妻的弟弟弗郎西斯,得知前妻回到伦敦的消息后,布拉德利又被卷入了友人阿诺尔德与妻子蕾切尔的纷争中,蕾切尔遭遇家暴和丈夫精神上的背叛后转而向布拉德利寻求报复性的安慰;而同时布拉德利的妹妹普丽西娜离家出走来到布拉德利处寻求庇护,布拉德利随即被卷入妹妹与妹夫之间的家庭问题;被卷入前妻克里斯蒂安与蕾切尔之间的布拉德利却渐渐发现自己喜欢上朋友的女儿朱丽安,寻求安慰而不得的蕾切尔遭遇了丈夫、“情人”与女儿的多重背叛后一怒之下杀了阿诺尔德并嫁祸给了布拉德利,布拉德利在狱中写下了这段回忆。

小说通过布拉德利的第一视角叙述,展现了一段混乱无序的生活,又通过小说结尾众人第一视角的描述,对男主之前建立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进行解构,体现了默多克哲学思想中的偶合无序。在建构与拆解之间,男主的“作家之笔”描述出了二战后几位代表性女性的形象命运,在无序中缩写了当时的社会。

1.癫狂与理性:克里斯蒂安

《黑王子》小说中形象崩坏幅度最大的是布拉德利的前妻克里斯蒂安,在布拉德利的叙述中她是一个美貌癫狂且控制欲强的“潘多拉”,布拉德利为了摆脱她与她离婚,甚至离婚多年也一直企图躲避她。无论继承了大笔遗产归来的克里斯蒂安在旁人眼里多么的光彩照人,布拉德利想着的首要问题依旧是如何逃离她。但是布拉德利对克里斯蒂安的评价是有漏洞的,不难看出无论男主人公如何标榜自己多么讨厌自己的前妻,如何憎恨她,认为她曾经劣迹斑斑如今也只会变本加厉,这些断言都是极其主观的。对于过去克里斯蒂安的“劣行”,布拉德利没能提供哪怕一丝确切实际的展示,一直在含糊地喊口号,对于自身对前妻的憎恶的确切出处从来没有正视,因此也没有过确切的表述。如果只是曾经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如今的仇人严重分外可恨的话,布拉德利与其离婚数年依旧不释怀就不难看出布拉德利性格中的瑕疵了。而事实上,克里斯蒂安在旁人眼里光彩熠熠,她富有、自信并且美丽,将友人阿尔诺德迷得团团转,不难看出克里斯蒂安事实上有着高度的个人魅力。而对比小说中其他的女性角色,克里斯蒂安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最具自由女性气质的一位了,她走出了婚姻(虽然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她独立且自信,是摆脱了男性的女性代表。而对她布拉德利展示出了对小说中其余女性没有的敌意,因为其他女性依旧依附于身边的男性,而且无法独立。布拉德利唯独对其如此憎恨,笔者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男权对于独立女性阻挠势力的体现。因此,这个在布拉德利口中癫狂的女性,却偏偏是唯一达成了理性自由女性追求的人。

2.纯洁与污秽:朱莉安

小說中,朱莉安是布拉德利友人的女儿,是他世界里的“哈姆雷特”,是他企图占有的纯洁的代表。《黑王子》中这段忘年恋即使在布拉德利激情的话语中,也难以掩饰其中的荒诞色彩,布拉德利在与蕾切尔的那段未遂的婚外恋中,有如但丁邂逅贝雅特丽齐一般疯狂的陷入对朱莉安的思慕中。从布拉德利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他最大程度的夸大了对其的感情,他让年近六十的自己一下子陷入了过分的热恋里,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少年,全然失去了年过半百的模样。在小说中,布拉德利对朱莉安所投注的感情之重,甚至让他情愿暂时放弃隐居创作的打算,甚至宁可隐瞒妹妹的死讯也要占有她。这种过分反常的热恋,使得布拉德利的叙述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朱莉安不知在何时依然不是朱莉安本人了,她带着贝雅特丽齐的光环,变成了符号性的存在。作者之所如此“贬低”布拉德利的热恋,无非是他在这段感情中荒诞的言行和巨大的心性变化。太过炽热的激情使得朱莉安的形象被“烤”至变形,而透过布拉德利厚厚的滤镜,朱莉安的形象又剩下多少真实性。朱莉安身为畅销作家阿诺尔德巴芬的女儿,想学习写作成为一名作家却没有向自己的父亲求助而是转而向名不见经传的布拉德利寻求帮助。在布拉德利的笔下,不难发现朱莉安的一切都是“居中”的,不难看也不过分艳丽,不过分天真也不老陈;甚至在阿诺尔德与蕾切尔的婚姻中,女儿朱莉安更是彻底的隐匿了自己的存在,一位成年的女儿,在母亲被家暴父母关系出现裂缝的家庭里,基本看不见有所作为。阿诺尔德有意地消解了朱莉安在小说中与他人的联系,使得朱莉安就像一个遗世而独立的荷花一般,只浸润在他所谓的爱恋里。朱莉安本是一位小说背景时代的年轻人,而她与年过半百的布拉德利之间的隔阂被布拉德利以模糊暧昧的语言刻意隐藏,导致了朱莉安作为年轻女性的形象在小说中被大幅度缩小,而变得难以看清。

3.破碎铜像与貂皮披肩:普丽西娜

小说《黑王子》中,布拉德利的妹妹普丽西娜作为小说中唯一迎来悲剧结局的女性,其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通过布拉德利的眼睛展现无遗。从布拉德利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他对这位妹妹几乎毫无怜爱,相反年轻时非常看不起她,等到两人都已年老互为彼此最血缘最亲密的家人,布拉德利依旧不亲近妹妹,在普丽西娜现实与精神都遭遇重创时,布拉德利对其依旧冷漠,更是打从心眼里认为其是他追求创作追求真爱的累赘。可怜的普丽西娜在被丈夫抛弃后又成了兄长生活中的阻碍,因而布拉德利的不可靠叙述体现在普丽西娜身上则是对其的否定,对其年轻时的生活的否定,对其婚姻生活的否定,甚至对其遭到重创后的精神问题也依旧不正视,导致了普丽西娜被丈夫和兄长抛弃而最终走向自杀。而作者对普丽西娜的描写中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普丽西娜口中一直记挂着的貂皮披肩[6],便是其失败婚姻和过去生活的象征,而被摔坏的骑牛女郎铜像[7]则象征着未来生活的依仗,一个来自前夫一个来自兄长。不难看出在精神失常后,普丽西娜的生活彻底的与自由独立无关,貂皮披肩被前夫出售,骑牛女郎像被摔坏,一直以来仰仗前夫生活的普丽西娜,同时也失去了兄长的照顾,在这样的绝望下,普丽西娜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反观布拉德利,在对妹妹的态度上,他尽力想向罗杰要回披肩,却随意地送出了铜像,甚至在妹妹死后考虑的依然是自己的热恋,其对普丽西娜的冷漠跃然纸上。普丽西娜的悲剧结尾并非自身的精神状况导致,前夫的抛弃和布拉德利的冷漠即男性角色的伤害是其中最本质的原因。

4.家暴与谋杀:蕾切尔

如果说普丽西娜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那么本身最接近古希腊悲剧人物的女性角色则是蕾切尔巴芬。古希腊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如美杜莎[8]一般,大多都遭遇背叛并勇敢复仇,这与蕾切尔的经历是相像的。蕾切尔在小说开头遭遇家暴时就透露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诸多不满[9],她空有畅销小说家太太的头衔,却无法彻底融入丈夫的生活,遭到丈夫的背叛后她转向布拉德利寻求安慰,布拉德利却爱上了自己的女儿,并没有接纳她和这段秘密关系。给予布拉德利的第一人称叙述下,蕾切尔内心的焦灼愤怒并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最后杀人并嫁祸的复仇瞥见一角。尽管布拉德利对蕾切尔并无合理的占有权,但是在与蕾切尔的秘密关系中,布拉德利作为男性的優势与自负在其个人的第一人称叙述中展露无遗。他,不得不说对自己的友人阿尔诺德一直是嫉妒的,因此在阿尔诺德的妻子向其投出橄榄枝的时候,布拉德利内心对友人暂时的优越感便生成了,甚至在阿尔诺德告诫他关于与蕾切尔来往的“注意事项”时,他故意不说出蕾切尔勾引在前的证据,反而在心中自得。在布拉德利的眼中,蕾切尔不过是暂时的消遣,在他蓦然发现自己的“真爱”——朱莉安之后,便没有继续维持关系的必要了。但是比较小说中的另外三位女性角色,蕾切尔却是外在形象最明晰的,与清晰的外貌描写不同,蕾切尔的内在激情却是表现的最少的,她一直隔着一层冷色调的薄纱。造成这样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布拉德利内心与其的隔阂,布拉德利一直没有从内心深处去了解她,与蕾切尔那段未遂的婚外情,倒不如说是为了造成自己在阿尔诺德面前的优越感。因而即使没有朱莉安,布拉德利也不可能与蕾切尔发展出真正的感情,蕾切尔就像当时社会上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靠丈夫和孩子维系自己生活的全部,当家庭婚姻失败时,便转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作为解脱的方式,不过是从与一个男人失败的关系转向与另一个男人的关系而已,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解放自己的可能。

《黑王子》中的四位女性个性各异,而且年龄差距也较大,从她们在男主人公布拉德利眼中的形象不难看出内心骄傲的男主对身边女性的选择性忽视与本身过分的自我意识。而对比《黑王子》中现实失意的布拉德利,《大海,大海》中的男主人公,功成名就的导演查尔斯阿罗比则更加自大,更加自我。查尔斯眼中的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则较之有了更多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三、《大海,大海》:海怪与心魔

默多克创作于1978年的小说布克奖获奖小说《大海,大海》同样是一部默多克创作后期以男性主人公为第一视角的作品。小说讲诉了名利双收的大导演查尔斯·阿罗比退休后,同样为了创作的目的来到曾经的恋人克莉芒的故乡,一个海边小村庄,在一处高崖边租下了房子以求开始自己的精神反思之旅。然而他一边探索内心一边探索大海的日子开始没多久,先是奇迹般地遇到巨大的海怪,旋即曾经的恋人莉齐与罗希娜相继前来打扰了他的清静,在与疯狂的罗希娜对峙时,查尔斯奇异般地发现自己朝思暮想的初恋哈特莉也在这个小村庄。为了夺回失去的初恋,查尔斯开始实施他疯狂的计划。同时哈特莉的养子提图斯、查尔斯的堂弟詹姆斯也被卷入其中。默多克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与《黑王子》中一样的男性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而且与布拉德利相同的是,查尔斯的叙述同样不可靠,在这样自大自我的男性视角下,《大海,大海》中作者又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呢?

1.顺从的莉齐

在《大海,大海》中,莉齐对于男主人公查尔斯是如温顺的羊羔一般的存在,作为执导多年的大导演,查尔斯习惯了控制与指使,习惯了被“臣民”团团围住,习惯作为唯一的王。而在查尔斯的王国里,莉齐就是最衷心的“臣民”,在查尔斯的视角下她对自己衷心耿耿,尽管与他的另一位臣民吉伯特在一起生活,但两人依旧像衷心朝拜的教徒一般,不断的向查尔斯表面自己的衷心。她的存在对查尔斯而言无非是确认“统治权”的定心丸,因而在查尔斯的眼中,莉齐的性格是最缺乏真实性的。缺乏真实性意味着查尔斯对莉齐的关注是最少的,他的目光只停留在表面,而内里则用一直以来对莉齐的最基本判断填充。因而莉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成了符号型的单面人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完全基于感情而放弃理性思考的女性形象,在查尔斯的绝对话语权下,莉齐的内心是空洞的,但并非她本身就是如此,而是查尔斯自私自大的目光投射不到莉齐的身上。因此,一个优秀的成功女性,在查尔斯的男权视角下,就成了一个软弱的,仅依靠感情放弃理性选择的女性了。在查尔斯的视角下,莉齐的身份和性格都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实性,尽管她是全文中唯一的“忠犬”之一,但其形象的单薄却加强了她内心的丰富与未知。

2.疯狂的罗希娜

小说中,罗希娜是查尔斯友人佩里格林的前妻,也是查尔斯的前任情人,查尔斯的插足促使了两人分开,而拆散了他们两人后,查尔斯又转而投向另一位情人的怀抱,什么也没得到的罗希娜因不甘心而决定一辈子纠缠查尔斯,阻挠他和别的女人建立幸福的关系。已经近乎陷入癫狂的罗希娜以一系列行动向查尔斯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她先是时不时偷偷溜进查尔斯的屋子里,打碎镜子制造声音以企图警告查尔斯,在知道了查尔斯与初恋哈特莉的事情后更是决心从中插上一脚,并且差点使得查尔斯出事故。这一系列的举动其实是被查尔斯骗得失去婚姻又最终一无所获的女性的报复,与《黑王子》中的蕾切尔一样,是小说中最具有悲剧特点的角色。然而这份复仇在查尔斯眼里却变成了对于他的执念和扭曲的爱,这不得不说是查尔斯以自己为中心在看待生活时所产生的臆想,也由于这份臆想,复仇的罗希娜成了疯狂痴迷的罗希娜,本来应该是女性对于男性随意玩弄又抛弃的报复,成了女性离不开男性内心软弱的象征。不得不说,查尔斯自负的视角大大的削弱了罗希娜的个人特色,使得她的复仇变得一文不值,也使得她变成了一个癫狂的失去理性的人。不得不说,在男主人公查尔斯的眼中,几乎所有女人都必须很轻易的就绕着他转,凡是与此相反的都被他否定了,因此,在初恋哈特莉的身上,查尔斯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自己于“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无能为力,也是第一次被迫正视这一问题。

3.被囚禁的哈特莉

作为查尔斯初恋的哈特莉,数十年来一直被他念念不忘,然而两人在偏远的小镇奇迹般的重逢时,哈特莉早已嫁做人妇。出于自己大半辈子的执念,查尔斯下定决心在哈特莉的生活中插上一脚,一开始是给自己找理由先观察对方的生活是否幸福,如果并不幸福再采取行动。那么很明显的,一直以来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查尔斯是不会对外人的生活多加理解的,有了行动的初衷,查尔斯便很快用观察加“幻想”的方式得出需救哈特莉于“苦海”的结论,由此展开了几乎疯狂的绑架哈特莉的行动。最后由于哈特莉的反抗与堂弟的规劝,他将哈特莉送回家,之后不久她便和丈夫一起离开了小镇,消失在了查尔斯的生活里。从查尔斯疯狂的举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哈特莉至始至终处在一个被囚禁的状态下,初恋失败后,查尔斯将少女哈特莉囚禁在自己的回忆里,并且一直将她作为自己游戏人间的挡箭牌;重逢之后,他将“更新”后的哈特莉再次深锁进自己的世界,忽视了与外界的沟通,偏执地想完全占有她,也难怪他最后按耐不住,将囚禁哈特莉化为真实的行动,做出了出格的事。相较于莉齐的模糊性,哈特莉本质上也是模糊的,不同的是查尔斯为其带上的虚假信息太多,而很明显忽视了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在查尔斯制造出的虚假外壳下,是他不曾认真了解过的真实的哈特莉。很明显,查尔斯自小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否则又怎会在当年对哈特莉想与他分手之心都无法察觉呢。很明显查尔斯需要的只是一个表象,足够被他囚禁在他的世界里即可,对哈特莉本人的反抗却毫不在意。由此看来,哈特莉的形象相较于莉齐的模糊,更多的是被编造的虚假,虚假的外壳之下,依旧是查尔斯不曾了解过的,与被囚禁的虚假意象相远离的,真实。

4.神秘的克莉芒

在《大海,大海》中還有一位女性角色,她没有正面的出场,只在查尔斯的回忆和与他人的对话中出现,那便是克莉芒:查尔斯人生某些阶段的引路人。在这里不得不说,因为有了前面三位女性形象与真实的错位,这此处,对于男主人公第一视角下所塑造的克莉芒,读者们也有理由存疑。这位查尔斯曾经的人生导师,作为引导他走出哈特莉阴影的年长女性究竟是怎样的人呢。这里不难通过其余角色的一些话语进行一定的推测。首先,克莉芒对于查尔斯的重要程度,也很有可能像哈特莉一样,是他自己杜撰的,因为在小说中,除了吉伯特以外,几乎无人提及克莉芒[10],由此对克莉芒的部分真实性,也是有理由怀疑的。其次,查尔斯对克莉芒的重要程度,这一点也可能与莉齐和罗希娜一般,加入了不少查尔斯个人世界的滤镜,在他自己的“加工”下,他和克莉芒深厚的感情、难分难舍的友谊会被他挂在嘴边便不足为奇了。综上所述,因为查尔斯在小说通篇里体现出的叙述的不可靠性,使得一些未出场的人物的合理性很容易遭到冲击和质疑,这也是笔者对克莉芒一角的合理怀疑。

《大海,大海》较之《黑王子》,最大的不同是加深了对主角不可靠叙述的确定,如果说《黑王子》中,布拉德利的叙述是否正确是一件众说纷纭的事,那么《大海,大海》中,查尔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臆想与胡说则更加的令人确定了。在这样的不可靠叙述下,女性角色通过主要叙述视角与现实情况的强烈反差,巩固了性格特色与真实性,也达到了对男性话语权统治下的女性生存的反思。

四、男性视角下的扭曲生长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在《黑王子》与《大海,大海》这两部小说中,以男性主人公的第一视角为叙述角度,在表达女性形象方面的作用是独特的。布拉德利与查尔斯的一个共性是作为男性话语权掌握者的象征,他们都忽视了,也可是说是选择性的无视了女性角色的本质,在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中安放这些女性。这样的选择性叙述与两位男性主人公本身精神层面的不可靠叙述共同形成了作品中所有女性形象的不稳定性,即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有虚假的一面,而虚假程度如何不得而知,构成了现代社会无序的、混乱的、不可知的一种象征。

而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这种限知叙述下的女性角色,这体现出了女性地位的不自主性。二战后女性,在默多克创作后期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一系列女权运动后,表面上在社会取得了自主的合法地位,实则这系列的地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男性来行使“认证”的权利。不在男性的权威叙述下,女性的地位便是不存在的;即使在男性的叙述中,也很可能仅仅是暧昧模糊的。男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篡改且随意设定女性地位的权利,他们的目光不及之处,便是无边的空白。默多克在这两部小说中通过对男性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应用,阐明了现代女性地位的不可靠性,以及摆脱男性定义的不可行性。这也是默多克在这些混乱的、不可靠的叙述中,较容易总结出的共性。

战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迅猛,现实却在步入了现代化后逐步进入迷茫混乱。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第一人称叙述外,默多克有时还采用了话剧式的对话罗列,通过直接的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争论[11],更明显的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断冲突。这种直接的对话罗列,画面感强烈,展现的混乱场面有着令人胸闷的效果,这与第一人称叙述是不冲突的,反而加深了代入感。尽管血与火的战争结束多年,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在更精细更尖锐的方向上加深,这也与深远影响了默多克的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一脉相承。

五、结语

默多克在英语文学中占有着极高的地位,对于她后期的创作,使用了男性第一人称叙述为其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而从女性的角度,可以探知的部分也十分丰富。在男性的视角下,混乱模糊的女性形象,时而流露的当时女性生存的窘迫现实背景,以及女性主义一脉相承的女性自由与独立问题,都能从默多克这一叙述手法中瞥见一二。对于这一叙述角度下的具体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以待日后更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

[1]艾丽丝·默多克,著.邱艺鸿,译.独角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1:译本序.

[2]朱璇.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男性叙述者[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3]吴丹丹.精神分析学视野下的默多克小说《黑王子》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5.

[4]徐明莺,王爽,张淑韦.他者与自我: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黑王子》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6(4).

[5]刘姝.一个女性问题的思考者——艾丽丝·默多克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7][8][9]艾丽丝·默多克,著.萧安溥,李郊译.黑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0:65、93、107、234,128,译者序,25、26.

[10]艾丽丝·默多克,著.梁永安,译.大海,大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4:241.

[11]艾丽丝·默多克,著.邱艺鸿,译.黑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0:106-109.

猜你喜欢

艾丽丝默多克女性主义
默多克和杰莉·霍尔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新书披露默多克被邓文迪“情伤”近崩溃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默多克口无遮拦惹火英国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