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闯阿蒙森海,探秘南极“前世今生”
2018-04-20白国龙
白国龙
3月的阿蒙森海像南极阴沉的脸,惊涛骇浪,狂风卷雪。
这是世界上最少人问津的海域,西风带和南大洋上的大气旋一个接一个“手拉手”光顾这里,六到八米高的浪并不稀奇。此时临近极夜,“雪龙”船大多数时候航行在一片漆黑中。船头扫海灯的两股光柱像蜗牛触角般小心地向周围触探,以避开四面八方游弋的“幽灵”——像梅花桩一样密布的冰山。
借着“雪龙”船头的灯光,可以看到阿蒙森海大雪横飞。
从今年3月2日起,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船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区颠簸了20多天,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南极阿蒙森海综合调查,为我国探索南极“前世今生”的奥秘积累了宝贵样本和数据。
深海揽“沉沙”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从地图上看,大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边。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夏季对该海域开展过研究。然而人类至今对这片海的了解比对月球还少。
“如果把阿蒙森海比作月球,那么阿蒙森海的深海就像月球背面。”科考队员唐正说,他在“雪龙”船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从阿蒙森海的海底采集沉积物,以此揭开南极海洋“前世”之谜。
3月2日元宵节,漆黑的阿蒙森海上看不到一丝月光。一到作业海区停下船来,2万多吨重的“雪龙”船就像醉汉肩头的花轿,被浪涌来回抛起又撂下。风呼呼巨响,有人一不留神,安全帽就被刮进海里。雪粒横飞,狠狠地锉在科考队员脸上。
现场作业指挥员韩贻兵腰里系着安全绳,站在“雪龙”船艉部甲板,带领着唐正和其他科考队员开动钢缆绞车,将一个金属“箱子”缓缓放下海底。两个多小时后,他们从2700多米深的海底将这个“箱子”收回,成功采集到沉积物样品。
这项工作费时费力,在阿蒙森海初冬恶劣的海况下显得尤其困难。有时风高浪急,船体漂移速度大大超过了释放钢缆的速度,使得5000米深的水中,钢缆放出7000多米后,采样器仍无法垂直触底,像放风筝一样在海中斜拖着。整个调查期间,“雪龙”船一共成功采集9次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用8米长的空心“柱子”从海底采集沉积物。
这些海底沉积物就像地球的“年轮”,记载着南极海洋一段被封存的历史。
唐正告诉本刊记者,大气中的碳元素沉降在海中,会被海水中的藻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吸收。这些生物死后,遗骸会沉向海底,年复一年地和其他微体古生物化石、矿物质等一起构成沉积物。
“从表层到底层,沉积物忠实记录了从现代到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完整时间序列中大气圈、生物圈和大洋圈的演化历程。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能得到数十万年前的海洋温度、盐度信息和古气候变化信息。”唐正说,南极海洋的历史是一个窗口,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地球的现在,预测未来。
海洋生态“大体检”
就像体检时要抽血,给海洋“体检”调查时,海水取样必不可少。
阿蒙森海调查期间,“雪龙”船上的科考队员们三班轮休、昼夜连轴转。每到作业站位,都用钢缆绞车将几百公斤重的海水温盐深仪从“雪龙”船舯部甲板布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海里,从不同的深度获取海水样品。
这些获取的海水样品被分别送到雪龙船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中,用于不同学科的检测研究,例如: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水体环境、海水中浮游植物的能量来源、海水温度、盐度、深度、流速研究等。
其中,对生态環境系统的研究涵盖了南极海洋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
科考队员罗光富说,从微观视角出发,我们研究海水中最初级的海洋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还进行生物拖网研究磷虾、鱼类、低栖生物等,以便完整了解阿蒙森海的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为保护南极海洋生物提供科学支撑。
科考队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文洪还专门从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和分布模式等方面对这一海区的鸟类和鲸、海豹等哺乳类动物进行调查,为了解阿蒙森海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生物资源状况积累数据。
2018年3月2日,“雪龙”号科考队员在南极阿蒙森海进行舯部甲板布放CTD(海水温盐深剖面仪)采水作业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何剑锋告诉本刊记者,“雪龙”船此次在阿蒙森海53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了5条断面39个站位的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其中沿西经126度完成的南纬60度至南纬72度46分的海洋断面观测,总长达1420公里,是中国南极考察有史以来最长的全深度海洋综合观测断面。
“此外,‘雪龙船还实施了地球物理调查,获取了珍贵的海洋重力磁力和海底地形地貌数据。”何剑锋说。
“雪龙”深海撒“龙珠”
科考队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史久新告诉本刊记者,阿蒙森海是南极周边海域增暖最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环南极冰架消退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它很可能成为继罗斯海之后又一个全球南极科考的新兴热点靶区。
为了能更持久地对这一海域进行观测。3月16日清晨,科考队乘“雪龙”船在位于西经120度、南纬70.5度的阿蒙森海陆坡外围海域撒下一串总长2400米的“龙珠”。
这串“龙珠”,学名叫锚碇观测系统(简称潜标),由多个仪器和大大小小的浮球连成串。全部抛下水后,底端1吨重水泥重块沉入海底,“龙珠”就“竖立”在海中。在未来一年时间里,这串“龙珠”将在阿蒙森海中不间断地收集水体中的沉降颗粒物,测量不同水深的温度、盐度等信息。直到明年,“雪龙”船再次抵达时将它回收,获取数据。
“这是我国首次在阿蒙森海布放潜标,获取的样品和数据将用于研究该海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对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科考队员胡佶说。
科考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告诉本刊记者,阿蒙森海综合调查是在充满未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恶劣海况下开展科考,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初冬来阿蒙森海进行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即便在世界南极科考史上也十分罕见。这次调查,有助于我国掌握该海域水文、气象、海冰、化学、生态、地质、地球物理等基本环境信息,为全球气候变化、南大洋资源开发利用、航海等提供基础资料。
3月23日16时,随着最后一台温盐深仪从4000米深海回收至甲板,南极阿蒙森海的海洋调查圆满结束。此时的海面铺满了茶几大小的新冰,“雪龙”船银装素裹。南极的隆冬要来了,“雪龙”船已完成在南极全部任务,鸣笛三声后,载着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