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区手工艺者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8-04-20刘望舒李佳蓓霍千荷

财经界·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状

刘望舒 李佳蓓 霍千荷

摘要: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市城区手工艺者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北京市手工艺者现状发展并不理想,主要受制于传承人的缺失和社会的不认可,经济、文化环境变迁等客观因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手工艺者 北京城区 现状 工匠精神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手工艺者生存状态决定了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国内对“手工艺者”(或“手工艺人”)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民族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或者是从非遗视野下对手工艺者生存状况进行研究(杨博,2015;陆锦,2016)。在中国,“手工艺”概念的出现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伴随时代的发展,概念的范畴有所变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具有高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手工。”徐俊(2008)从两个角度对手工艺进行诠释,认为手工艺是是指一种需要特殊技能,主要用手完成的艺术;其二专指某种技能。赵屹(2012)、夏燕靖(2016)进一步对手工艺品进行了分类。本文中“手工艺者”倾向于掌握某种手工技能的从业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事表演与竞技类的人群;第二类是从事工艺品的制作与加工的人群;第三类是从事修旧行业的人群,如修笔、修自行车等。

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手工艺者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中逐渐被边缘化,手工艺面临传承人消失的风险。工匠的兴衰对社会的发展关系重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手工艺者作为手工艺的重要传承载体,手工艺者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对于振兴传统工艺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的與创新点

本文选取北京东西城区的琉璃厂、大栅栏、南锣鼓巷等地老北京手工艺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和图书馆资料查阅,实地考查、走访手工艺者、问卷调查、咨询专家等方式,探究了北京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分析了手工艺者与传统文化及工匠精神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了解北京市民对手工艺者的认识;(2)实地调查北京老城区手工艺者的工作、生活现状;(3)了解政府对待手工艺人的态度和政策;(4)对比国外手工艺人现状,提出改进北京市手工艺人现状的建议和措施;(5)探究北京手工艺发展的社会因素。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以中学生的视角通过近距离观察北京市大街小巷里最普通的手工艺者,从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喜怒哀乐等方面角度,扩展到北京百姓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又通过对比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向读者立体展示出身边这一熟悉群体的生活状况;(2)通过揭示现实社会最普通群体的状况,延伸到如何传承传统手工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的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与普通的工匠联系在一起,为社会每个人树立了成就自己的信念。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1)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以便于研究者通过社会调查来研究一个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民对城区手工艺人的认识和现状的了解。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共6题。包含性别、年龄段、居住地、职业、户口所在地、户别;第二部分为北京市民对手工艺者了解情况的调查,共12题。包含市民对手工艺者现状的关心程度、对其传承模式及政府对手工艺者的帮扶情况等问题。为保证调查的覆盖面和可信度,调查分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发放与网络平台发放相结合的方式。

(2)本项研究任务量最大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地调查,我们选取了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街区和我们生活居住、就读学校的街区,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典型街区主要选择了琉璃厂、大栅栏和南锣鼓巷等主要手工艺聚集地。调查的主要行业类型包括:修自行车、修手表等等8个传统行业。

(3)访谈法。访谈的方式:采用面对面访谈、邮件访谈、电话访谈、微信等方式。本研究中对三类人群进行了访谈,包括手工艺从业者、政府主管部门管理者和专家。

(4)比较研究法。本研究中利用网络、文献、亲戚朋友和学校游学活动对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手工艺者现状和当地对于手工艺者的政策进行比较。

(5)统计分析法。应用Excel软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如饼状图、柱状图等),对调查数据的总量、结构等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28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其中280份在“问卷星”上发放,其余问卷分别在学校、社区、街头、特色区域随机发放。

(1)半数以上调查对象认同广义的“手工艺者”概念。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不同个体间对“手工艺者”的理解存在差异,但仅有2%的调查人群认为手工艺者不属于制作物件、修理物件、有工艺专长的从业者。其中52%的调查人群认为手工艺者是制作物件、修理物件、有工艺专长的从业者。其剩下的群体认为手工艺者是以上三类中的某一类从业者。

(2)北京市民对多数手工艺行业接触甚少,对手工业者关心不够。在所列举的八个手工艺行业中,只有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发”和“修理自行车”是其接触最多的手工艺行业。只有9%的市民非常关心手工艺者的现状,而60%以上的人群对手工艺者比较漠视。

(3)大多数受调查市民认为手工艺者是开放式的传承模式。在受调查市民中只有17%的人群认为手工艺者是仅传给亲友的,而更多的人认为现在的手工艺者的传承模式是开放式的,有通过开设兴趣班、职业学校等培养传承人。

(4)受调查的市民们认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手工艺者的没落。在我们的调查中,43%的北京市民认为北京市手工艺者处于停止没落的状态。而究其没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承人的缺失”与“社会对手工艺者认识的缺乏”是北京市手工艺者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

(5)市民们认为政府对手工艺者的帮扶力度以及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稍有欠缺。54%的受调查市民认为政府对手工艺者的帮助力度稍有欠缺,有待提高。51%的北京市民没有听说过大国工匠精神。

(二)实地调查结果

(1)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导致某些行业的手工业者自然淘汰。其一,传统人文习俗的消失带来手工艺的没落。皮影、木偶等传统手工艺逐渐随文化的消失而没落。其二,时代发展淘汰老手艺。修理钢笔、修黑白铁、修理手表等,某些手工艺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使用该制品的减少而逐渐没落,遭到淘汰。

(2)手工艺者面临维持生计的生存压力。手工艺者工作条件艰苦,收入微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手工艺者男性较多,工作场所都比较小,店铺一般为10-20平方米,自行车摊更是没有店铺,需要在街角路边经营,条件非常艰苦。

(3)手工艺传承困难,面临绝迹。由于社会对于手工艺者及其行业的不了解,以及社会对手工艺者认识的偏颇,认为手工艺是体力活,社会地位低下。以致于年轻人寄希望于读大学,而不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很多手艺面临失传。 实地调查北京城区手工艺者现状发现,大多数手工艺者都面临客流量稀少、收入一般的困境,这也使得手工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访谈结果

(1)政府部门的规划在实施中难以落实。在与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室的张晓冰处长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政府部门对一些问题是了解的,也一直在改善和努力,但很多条件尚不具备。具体如何改善,还面临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2)专家呼吁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北京市育才学校的陈宏程老师指出,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成为大国工匠。种做事情的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就是国家提倡的大国工匠精神。陈老师也指出,现在社会很多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存在偏颇。今天提倡的大国工匠精神,实指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成就自己,造福于国家和社会,成为自己行业里的“匠人”。

(3)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是老工艺者共同的特征。在对手工艺从业者的访谈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反思。我们发现这些老工艺者,不仅仅有高超的技艺,还有倔强而又伟大的敬业精神和爽朗的生活态度。

(四)对比研究结果

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和日本拥有繁荣的手工艺的原因,正是在于这些国家对于手工艺的保护、振兴、发展,都有较为完善且与时俱进的政策和法律文件,明确、细致、人性化地引导手工艺者,规范市场。各级各类的保护机构能全方面地发挥职能。比如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有10项以上的职能,包括为手工艺者提供市场信息、考核手工艺者、提升手工艺者素质和社会地位、培养继承者、对传统工艺品的持有者进行奖励等。2011年,我国为保护发展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我国现有法律对于手工业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推动作用,但存在不足,立法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五)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市民对手工艺者的关注度不够,社会推广力度欠缺是主要原因。

第二,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使得部分行业手工艺者面临后继无人。社会需求降低、手工艺者工作环境差、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年轻人无意愿学习手工艺,导致部分行业手工艺者面临后继无人。

第三,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手工艺者缺少引导性发展,也不利于其发展。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在对手工艺者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但帮扶力度不够,有些法规在实施中有障碍,缺乏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支持。

第四,手工艺者本身应在传承其传统工匠精神的同时,适时创新才能促进其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社会对手工艺者的关注度不够,认识上存在偏颇;北京市手工艺者现状发展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传承人的缺失和社会的不认可;政府正着力加大对手工艺者在政策上的扶持,但在政策落地的过程还有很多客观制约;经济、文化环境变迁的客观因素,促使部分手工业者自然没落;手工艺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其在现代社会发展。

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社会加大对手工艺者的关注和认可。媒体应多为手工艺者进行报道和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社会上可以通过特殊集会或活动的形式,提高對手工艺者的关注度。(2)政府通过制定法规、成立行业协会的办法保证手工艺者的传承。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保障手工艺者的生活。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建立手工艺者振兴协会,全面振兴手工艺。(3)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手工艺传承人。职业手工艺者的增加,客观上缓解手工艺者现状务。(4)宣传工匠精神,传承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国家应明确大国工匠精神,发掘精神的内涵,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杨博.探讨白玉县河坡藏族手工艺人生活现状[J].现代装饰,2015(8):285-286.

[2]陆锦.社会企业助力贵州少数民族农村手工艺人发展的模式探究——以“归了”文化传播公司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16.

[3]徐俊.手工艺的现代属性及现代手工艺概念的界定[J].时代人物,2008(6):163-16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现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