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
2018-04-20
说起春意,担当门面的必是“春风和煦”“杏风微雨”这般略有动感的画面,但少有人会联想到最贴近地表,看似舒缓却及时感知春意萌动的江河湖海。实际上,在四时韵致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物候之一,我们关注周宁的山林、耕作与春时物产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与山同为当地主要地理特征的“水”的形态上。
简单的鲤鱼信仰背后,是郑氏先祖对水的施动、对水文化的认识,并且在几百年前已有了十分强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周宁山高水长,受中山丘陵地貌的影响,境内溪涧密布,地表溪流发达,许多村落都沿溪流而置。从周宁县城往西五公里,坐落着以溪流而远近闻名的古老村落——浦源,一条承载着800多年人鱼同乐史的溪流穿村而过,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鲤鱼溪”。鲤鱼溪的村溪段全长600多米,最宽约10余米,最狭窄处仅有3米,身临其境确能感受到溪流、小桥及村庄的古朴有序。人鱼同乐就集中于此段,天气寒冷时,水也冷,大小鲤鱼一股脑地躲在深水里不出来,形态似于动物的“冬眠”状态。
正值微风轻解水始暖的早春时节,溪流自1400多米的紫云双笔峰发源,带着涓涓暖意,一路峰回路转,自西向东奔流而下,唤醒了溪中水草与名鲤。沿溪岸而行,望见成群的鲤鱼不时游上水面嬉戏、玩耍,一尾尾丰腴而温顺,昭示着春日的生机与友好。
溪中生活并繁衍着近万尾灰黑、丹红的鲤鱼。村中住着宋代嘉定二年从河南荥阳累迁而至的郑氏后裔,因鲤鱼仙姑救助郑氏先祖的动人传说,村民对鲤鱼关爱有加,先祖晋十公订立乡规民约,禁止捕食溪中鲤鱼。
行走于村落之中,岸上人的欢笑声与溪中淙淙的流水声,颇有生活气息,这样人鱼同乐的画面得来不易。这里礼俗乡风教化淳朴,当地人将自然内力永恒的历史与咸林望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细细听来,令人动容。
行走乡间,饱览春日山水的同时,也不难注意到那些填补山与山之间隙,跨越湖溪的大小廊桥。
水面之上,亦有着生动的风景。有溪流湖泊的山区,一定少不了桥梁。周宁境内山高水深,溪涧密布,陆路交通无法作为的,就必须依仗桥梁。周宁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廊桥,在中国,木拱廊桥有百余座,当地曾有廊桥数十座,时至今日尚存有14座,这里算得上是闽东地区的廊桥之乡。
廊桥是周宁人的福气。自古以来,藏风聚气是风水术的基本原则,调理锁住风水的建筑之中,桥梁是首选,拱桥如弓,平桥如剑,亦有驱魔辟邪的用意。在来水口建桥,可以指引财气进入村中,在出水口建桥,能阻止一座村庄的财气、福氣外流。因而传统时候,建桥事关家庭福祸、村落的兴衰,需得格外审慎。
后垅桥、楼下桥、三仙桥、院林桥等廊桥大多建于水口上,通常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乡绅组织筹建,请勘舆先生选定桥址后,择吉日动工,并设供祭祀鲁班师傅,在竣工时祭祀河神,然后由村中家庭兴旺的男性长者和造桥贡献大的人领头,众人依次踏桥。
廊桥有屋,是桥也是亭,两样功能融于一体,美观又实用。在周宁行走,路过村落时不忘寻访在地的廊桥,看到村中老人在桥上歇脚的动人画面,不禁让人感叹廊桥的辉煌前世与积蓄的世事人情。
密集的水系滋养了周宁,孕育出独特的山城生态。还是早春,芹山湖的自助筏钓微信群已经开始热闹起来,微信群里不少浙江的垂钓爱好者都在问年轻的渔排主刘杨,最近鱼情怎么样,现在水深几米,都上什么鱼?
芹山水库库容量大,属高山冷水湖。独特的气候以及优良水质,适合各种淡水鱼生存,所产鱼儿味道鲜美,没有土腥味。此时的芹山水库风平浪静,向阳的小湾里,想必已经攒满了鱼群。春天来临,鱼群逐渐苏醒,渔排的鱼苗也开始下种,鱼苗采用自然放养法,境内溪流鱼种主要有刺鲅(俗称鲜鱼)、军鱼、鲤鱼、刀鱼等,深受周边以及浙江温州等地垂钓爱好者的青睐。
春日到来,鱼群遨游嬉戏觅食,引来无数逸叟垂钓。择一晴日,他们头戴斗笠,选定位置撑起遮阳伞,摆稳座椅,寂静端坐,拉竿上饵,摔竿线钩落水,常是湖里的鲫鱼最易上钩,遇有斤把重的,牵扯动钩线,闪跃翻滚,水花四溅,鱼翁拿稳钓竿,快速一抖,上钩的鱼被甩到库岸边,躁动翻跳。
及至傍晚,满载而归,是春日不可多得的野趣。家中司厨着手处理干净,分类加工,或鲜煮,或油炸,湖鱼江鲜的美妙,即刻就落了筷。周宁湖鲜野味丰富,早已令未能同行的同事惦念许久,行前嘱咐再三,必得尝一尝这蓄了一冬、滋味饱满的早春湖鲜。等到人真的在周宁待足了日子,毋需特地嘱咐,无论哪个乡域的餐桌,必有一两道湖鲜菜肴,用足蒜苗,或煎或烧,小小几尾,令人齿颊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