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行大道 共谋新篇

2018-04-20

城乡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民生态发展

本 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祖国发展描绘愿景。

全域平衡兼顾公平,破解“胡焕庸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不过17.92%,近40年间提高到了58.52%。由此可见,中国相对有序地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并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中央常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表示。

但周岚也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对2018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其中,“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从城镇化空间分布情况看,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面积占比为43%,却居住着全国约94%的人口。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环境研究展时,不免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

“据多个部门对中国人口和城镇化的趋势分析,未来中国还将有约2~2.5亿人口的城镇化迁徙,仍具有巨大的人口、资源要素重新分配和空间格局优化的潜力。”为此,周岚建议,紧紧抓住中国城镇化后半程的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全球治理格局重塑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历史机遇,紧紧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发展创造的持续稳定制度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致力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多元开放,合作共赢”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将十九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要求落到实处。

当前,国家已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鲜明导向。在此导向下,建议对“胡焕庸线”两侧地区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政策,同时推动发展思路的转变:一是由市场效率优先导向下的“东重西轻”,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全域平衡、兼顾公平转变;二是由强调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重城轻乡”,向推动乡村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转变;三是由计划经济下的内向防御型布局、到改革开放后的沿海开放格局,向多元开放、合作共赢的格局转变;四是由通过参与全球化实现自身发展,向系统谋划全球治理格局重塑转变。

具体来看,应统筹国内大局,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以优化城镇化发展存量空间和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为主,强化城市群协作,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的协调联动,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则重点培育和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做大做强,综合考虑区域均衡、国家安全、历史基础和当代发展环境等因素,加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兰州、西宁、拉萨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同时积极培育“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历史重镇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哈密、伊宁、喀什、日喀则、腾冲等。通过重大项目引导和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改善,吸引人口、产业、贸易、物流、信息等的集聚,形成若干具有战略意义、能够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同步改善中西部的区域生态环境,坚持城乡联动,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久久为功,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发展。

应统筹国际大局,推动形成“多元开放、合作共赢”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要将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放到国际大局中统筹谋划,支持沈阳、哈尔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喀什、拉萨、昆明、南宁等城市发挥其边贸物流中心与口岸门户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增长极,向北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的协作;向西加强对中亚、西亚的辐射;向南加强与印度、东南亚的联系;向东北加强与日本、韩国的竞合,在同周边国家联动发展过程中动态提升能级,最终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要积极推动全球城市体系的重塑,推动更多的中国城市和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中高端。

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地区,则要加快推进金融、信息、交通网络和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通过城市群腹地的有力支撑,推动核心城市成长为顶级全球城市,并联动腹地形成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群区域。

贵州大生态战略铺就绿色发展新路

“生态优势已成为贵州最为独特的优势,成为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成为我们永续发展的巨大财富。”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省长谌贻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这些年,贵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初步走出了一条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绿色发展新路。

谌贻琴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总结为“四个两”。

“一是着力守好‘两条底线’。”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重要指示、殷切嘱托。贵州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全省经济增速持续5年保持全国前两位,去年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7%。总的来看,贵州省两条底线守得越来越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持续提升的双赢。

“二是着力践行‘两山’理念。”贵州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依托凉爽的天气、清爽的空气、山清水秀的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7%。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选择到贵州吸氧洗肺、避暑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疗养,近年来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都年均增长30%以上,呈现持续“井喷”的良好态势。

“三是着力抓好‘两源’治理。”贵州狠抓污染源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治理。坚持铁腕治污,坚决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采取有力措施淘汰黄标车老旧车,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隐患。“特别是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开展乌江干流治理,乌江总体水质保持三类。”谌贻琴说,多彩的贵州,现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净。

“四是着力推进‘两区’建设。”贵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坚持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在生态文明地方立法、生态司法机构组建、生态环境问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率先开展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我们正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两个方案的落地落实,努力在生态扶贫、生态大数据、绿色金融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贵州贡献。

着力保持山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山东省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备受关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细谈山东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逻辑。

王玉志表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因城施策,差异化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目前山东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总目标。

山东房地产市场目前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势,但价格上涨,交易量大幅增加的压力还是存在的,要结合国家的一系列调控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对一些交易量和价格波动比较大的城市,采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制度;对于交易量或者价格大幅上涨的城市,采取直接给当地政府发书面函的形式提出警示、约谈或问责。坚持调控措施不放松,根据各地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从地方长效机制来看,租购并举的政策也在加快。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中买卖占了绝大部分,租赁市场不够,接下来要大力培育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山东省政府对此也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

对于目前租购并举尚不完善的情况,王玉志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强调住房的买卖、转让、交易,忽视了住房租赁,人们认为租赁房子不是自己的,宁愿去贷款、借款买房,也不愿意租房;二是在过去,租赁享受不到租购同权的待遇,租房子不能落户、上学,享受不到公共服务。

山东的住房租赁意见中加大了这方面的改革力度,租房一样可以落户、上学,但是受到教育资源的局限,在落实中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加大机构化、专业化的租赁企业的发展,一个市要发展一到两个国有化的租赁企业,在租赁市场不能仅靠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要唱主角。

“我们现在也与建设银行搭建了租赁平台,下一步希望发挥好平台的作用,共同推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总的来看,通过住房租赁市场的培育让老百姓能够住有所居、住有安居、住有宜居,创造更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充分激发起农民内生动力,凝聚乡村振兴战略磅礴力量

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代化,其关键都是在农村。过去我们常讲,“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即将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我们要讲“实现现代化,老乡别落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指向,就是乡村的现代化。要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农民,关键在充分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要有效地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需要唤醒农民的角色意识、自主意识,要让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目前,在许多地区确实是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三留守”问题严重。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主体空缺,谁来种地,谁来建设乡村?乡村如何凝人心、聚人气、振精神,如何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

要为回乡创业和留乡创业农民提供用武之地,为他们搭建实现乡村梦的平台。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乡村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这也是对农业传统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乡村产业选择要充分兼顾乡村禀赋,用好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根据当地原有资源和当地农民传统技能情况扶持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发展。乡村产业要避免金融风险,必须坚持走实体经济之路。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才能够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才能够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三留守”问题才会得到有效缓解。

要以农村的宜居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农民回乡创业。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提升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要提升乡村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新能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设计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要提升乡村生活的整体质量,提高乡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要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缓解农民为子女教育而“移民”的趋势。持续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够让农民在乡安居乐业。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目标之一,要防止将现有的城市治理体制机械地向乡村延伸,要创新乡民自治的方式和方法,建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以更加浓厚的“乡情”凝人心、聚人气。

要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精神风貌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让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场崭新革命,同时也是农民走向人的现代化的一场自我革命,农民必须在这场革命中切实提升精神风貌,提高文明程度。

猜你喜欢

农民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