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长期服药易致视物异常
2018-04-20翁淑贤张秋霞
翁淑贤 方 宁 张秋霞
老张退休后,有空便喜欢读书看报。最近一段时间,他感觉看东西时双眼好像蒙上一层淡黄色。去医院眼科就诊,接诊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视力还好,眼底也没发现明显的异常。进一步询问才知道他患有心脏病,在服用洋地黄片。医生怀疑老张视物异常可能跟长期服用这种药物有关。
药物是把双刃剑,向来有“是药三分毒”一说。以下一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确实对眼睛有一定的影响。
降血压的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药物可引起视力减退、复视、眼痛、结膜充血等。
降血压的血管紧张素拮抗剂 氯沙坦、替米沙坦、雷米普利、特拉唑嗪等药物偶可致视物模糊、结膜充血等。
治疗心绞痛的药物 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硝酸甘油等会诱发青光眼,有青光眼病史者尤其要警惕,非用不可时,要密切关注眼压或配合使用降眼压药。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洋地黄、地高辛等药物可致视物模糊或色视(黄视、绿视)。
抗心律失常药 美西律、莫雷西嗪片、普罗帕酮可能使患者出现视力减退、复视等。服用胺碘酮的极少数患者会发生视神经病变或视神经炎,严重时可致盲。美托洛尔有可能引起干眼、视觉损害。
血管扩张药 服用烟酸可出现弱视、眼底黄斑囊样水肿。维生素E烟酸酯可引起眼部充血,有青光眼病史的患者应慎用。藻酸双酯钠片可能引发结膜下出血。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眼底出血、视力减退等。
调节血脂药 普伐他汀钠可引起视物模糊、眼外肌运动障碍、晶状体混浊。
长期服药应了解药物不良反应
需要长期服用降血脂、降血压、调节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为减少和避免药物对眼的副作用,要养成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对所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全面的认识。在用药过程中,如果眼睛症状较明显,就要及时告知主诊医生,药物只要及时减量或停用,副作用可减轻、消失。
小链接: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眼睛不适症状,也不一定是药物引起的。因为这些病若控制不好,也会在不同时期影响到眼睛。像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若长期控制不好,可引起视网膜的动脉或静脉堵塞、视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则可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一系列眼病。
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患者,除了要和内科医生定期沟通、配合治疗外,也要定期到眼科检查。一般情况下,至少3个月到半年检查一次,若出现视力减退、复视等症状时,更要及时到眼科检查,分清缓急主次治疗,才能既保护生命也保护好眼睛。而已经出现眼睛不适症状者,千万莫盲目自我“诊断”为“白内障”或“老花眼”等,更莫盲目乱用眼药水,而应及早看医生,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