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8-04-20张建玲
张建玲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河南 鹤壁 458030)
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少、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1]。胃肠功能障碍不仅会影响机体吸收营养,而且还会引发肠麻痹、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不佳[2]。若要保证腹部手术的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则需尽快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笔者对穴位贴敷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鹤壁市中医院外科收治的92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5~68岁,平均(45.52±7.73)岁;胃肠道疾病30例,肝胆疾病16例。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7岁,平均(46.14±7.85)岁;胃肠道疾病28例,肝胆疾病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止血、支持治疗、早期下床活动等。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及护理。①穴位贴敷:将吴茱萸10 g研成细末后,与适量白醋混合在一起,调制成糊状备用。术后1 h内将药物贴敷在神阙穴,用敷贴固定。每24 h换药1次,连续贴敷3次。②穴位贴敷护理:首先应明确禁忌证,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破溃,或者皮肤严重过敏,或者脐部有炎症,则禁用穴位贴敷;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掀开衣服将脐部暴露出来;使用质量较好的敷贴,使药物能够固定在脐部不会脱落;在换药之后对皮肤进行清洁,但不能太过用力,不能损伤敷药处的皮肤,如果患者对胶布过敏则使用绷带进行固定;嘱咐患者贴敷6~8 h之后才能洗澡;在贴敷期间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受寒。③心理护理:在穴位贴敷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穴位贴敷的目的及方法,消除患者的怀疑心理;如果患者在穴位贴敷前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配合治疗。④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调节室内温湿度;在患者卧床期间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摩患者的腹部[3]。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并进行对比。
3.3 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腹部手术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胃肠蠕动抑制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则会导致肠内毒素沉积,腹腔压力升高,手术切口裂开、感染[4]。目前,临床中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较多,如四肢主被动活动、肥皂水灌肠、腹部按摩、早期补钾、注射维生素B1、使用开塞露等。研究认为,对腹部手术患者实施穴位贴敷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使胃肠功能尽快得到恢复[5]。中医认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为元气受损、气血亏虚、血脉瘀阻、气机不畅、升降功能失调等。若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则需调节脏腑之气,疏通经脉。吴茱萸具有温中下气、除湿通痹、利大肠的功效,将其贴敷在神阙穴,一方面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延长药效持续时间,增强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疏导脏腑经脉和脏腑气机,预防腹胀、便秘等症状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及护理的患者,其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更短。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临床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王清凤,姜丽娟,黄娟,等.中药穴位贴敷对腹部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6):124-125.
[2]王银翠.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3):358-359.
[3]张新波,刘梅玉,王希荣.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条灸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88-89.
[4]郑佳.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临床护理研究[J].光明中医,2016,31(17):2569-2571.
[5]仲秀云,何学兰,解梅.吴茱萸贴敷神阙穴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