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
2018-04-19陆舒敏
陆舒敏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构建策略,推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确立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包括浙江经贸职業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内的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全面贯彻中央的要求,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先后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
(一)促进美感力的全面提升
美感力是艺术审美时所具备的较高的鉴赏能力,是人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中,应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为根本目标,以艺术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融入艺术体验和实践,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拥有“美的耳朵”“美的眼睛”和“美的心思”,促进美感力的全面提升。
(二)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和智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德育的人生。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除了使受教者具备基本的审美素养外,也应将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作为其目标之一。艺术教育的体验和感受,是迎合大学生内心需求的美好体验过程。各门艺术课程相互协同,最终促进大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进一步认识,即体现艺术的“教化”作用。
(三)增强文化自信与包容
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应融合多元文化认识,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特色,拓展知识宽度。同时,也要在地域文化艺术内涵上有所侧重,体现高等教育对地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视,增强文化自信与包容。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公共艺术课程为限定性选修。但因诸多因素影响,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缺乏统一性
学校近年来开设了艺术史论类课程一门,鉴赏类课程数门,课程注重学生对单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基础国画技巧》《电子钢琴演奏》《形体训练》等艺术实践类课程,关注对某项技艺的掌握,课程特色鲜明,但缺乏对目标的总体把握,忽略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孤立的教学目标下学习,制约了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
课程体系是一个组织化的整体,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是课程体系的黏合剂,所以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由于多种因素,学校目前仍存在师资匮乏、课程门类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同时,学校公选课也经常出现同一学期开设《音乐鉴赏》和《音乐剧鉴赏》《美术鉴赏》和《国画艺术鉴赏》等课程相似性较高的现象,看似内容丰富,实则课程间缺乏逻辑,处于粗放状态。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目标
公共艺术教育要严格区分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差异,立足于审美精神的培养,更要区分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教育的差异,要顺应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对课程目标进行优化。在专业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满足不同专业的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提升设计。形成以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为根本,服务职业教育为特色,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多元发展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
(二)强化课程关联
注重各门课程间的逻辑和递进性,推动“先导课程”和“提升课程”的架构。以艺术史论类课程为“先导课程”,在各专业的第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先通览各类艺术形式,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为后续的艺术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提升课程”可根据专业需求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如设计类专业开设美术欣赏与实践类课程,人文类专业开设与音乐、舞蹈或形体塑造相关的课程。应充分调动校内已有师资,分专业、分版块进行教学,形成严谨的“课程链”。
(三)完善评价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应在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背景下,予以进一步优化。要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为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注意对学生艺术知识以及艺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要认识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充分认可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其在专业素养提升中的促进作用,积极实现动态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作为公共艺术教学工作者,要拓宽思路,实现教育评价方法的稳定创新,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