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基础教育视域的教育个体负向功能表现及对策

2018-04-19翟韵梁燕龙

活力 2018年22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个体

翟韵 梁燕龙

【摘要】教育个体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存在阻碍、消极的作用,以其客观性、潜藏性和可逆性为主要特点。基于基础教育的视域,教育个体负向功能表现为个体实践能力、创新素养不足和缺乏感性能力等。提升社会实践教育效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关注开展主体性教育等应对策略,能够更好地避免教育个体负向功能凸显,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负向功能;个体;基础教育

教育从数千年前开始就备受世人重视,教育功能的概念伴随着教育理论诞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同时,教育在近代以来被认为是强国兴邦之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围绕教育的功能,中外教育界做了大量研究。但是,目前对教育功能的研究报道,多以教育的正向功能为主,却忽略了对教育负向功能的深入研究。在我国,教育负向功能的研究起步晚、进展慢,对教育负向功能的重视尚不足够。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教育负向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因为它是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育作用于现实问题的再探索,是对教育功能问题的深层次、多维度探讨。

一、教育负向功能的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论述教育负向功能的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便提出了教育负向功能的概念。他指出教育的负向功能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个人和社会的人产生作用。它不仅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且也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消极作用。但是,默顿的研究结果发现,他提出的教育负向功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此同时,日本的柴野昌山在他的研究中提及教育负向功能,并表明研究教育负向功能是研究教育的一个新视角。

在我国,很多研究者集中于研究教育的正向功能,却忽略了教育的负向功能。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负向功能可以认为是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存在阻碍、消极的作用。基于教育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的特点,这就造成人们在心理上更加关心教育的积极作用,乐于探究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正向功能,导致忽视教育负向功能的现状出现。

二、教育负向功能的特点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一个过程,具有教育的普遍性。因此,基于基础教育的视域,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客观性

教育对个体的消极作用是客观存在,同时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教育功能的时候,应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要看到教育功能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不能只看到教育的正向功能,而忽视教育的负向功能。因此,估量教育对个体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综合素质的作用时,也要看到教育在传授个体知识的过程中,对个体所造成的负向影响。承认教育个体负向功能的存在,才能使个体教育改革更为科学全面和行之有效。

(二)潜藏性

教育负向功能之所以受人忽视,一大因素就是因为其潜藏性。教育正向功能具有强烈的显现性,胡振京老师在他的《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表示教育正向功能能使个体掌握知识技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能够提高社会生产率。教育负向功能不同于教育正向功能,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消极作用,具有明显的潜藏性。黎君老师也在她的《论教育的负向功能》一文中,提及教育负向功能具有延迟性,它常常以一种潜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表明,教育负向功能不仅客观存在,并且难以察觉。因为,教育个体负向功能主要表现为对个体潜意识的影响,而这些消极作用并不能通过量化的指标显现出来,也更容易在主观上被忽略。

(三)可逆性

教育个体负向功能是客观存在且难以察觉的。虽然教育个体负向功能不可消亡,但是通过分析教育个体负向功能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所造成的对个体潜意识的影响,针对性地设置更加合理的个体主体性教学策略,能够逆转个体教育负向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这是人们不断探究教育的原因所在,也表明了研究个体教育负向功能具有可行性。

三、基于基础教育的教育个体负向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实践能力不足

教育个体负向功能在基础教育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没有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过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只掌握了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出现学生高分低能、大学生就业困难、眼高手低等现象。归根究底,就是因为基础教育出了问题,这也是教育个体负向功能的一种显现。

(二)创新素养不足

创新人才的缺失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的显著表现之一。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该阶段,青少年正在形成创新个性,也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开发训练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方式的培植,关系到他们将来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潜质与发展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巨大的升学压力背景下,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考试而疲于奔命,成了只会背诵、答题的“考试机器”,慢慢地丧失了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导致基础教育缺乏学生个性培养环节,所培养出来的个体创新素养不足。

(三)缺乏感性能力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中,唯科学主义思维培养模式盛行,导致个体在学习能力养成的过程中缺乏感性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感性能力是人凭借感觉器官把握对象的具体经验现象性质状态的能力。随着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个体科学思维能力成了教育的热门研究方向,但是忽视了个体感性能力培养,而感性能力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認识的枢纽。个体感性能力的不足,是现行基础教育科学主义思维培养模式的结果,是教育个体负向功能的表征之一。

四、基于基础教育视域的教育个体负向功能的防治对策

(一)提升社会实践教育效能

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形成生活教育模式,构建学习群体,开展发散思维训练等,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整体素质。因此,提升实践教育效能,能够较好地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脑海当中建立起理论结合现实生活指导实践的深层次认知,降低教育个体负向功能。为了提升实践教育效能,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度配合、相互支持、协调一致。首先,社会要对实践教育高度重视,加大对实践教育的资源投入,建立更多稳定的、公益性的、受众面广的实践教育场所;其次,学校和教师要保证实践教育的强度与力度,教导学生善于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动起来;最后,学生要转变思维,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教育管理部门要从教育目的层面着手,倡导教育观念转变和奖励科技教育,研究长期性、稳定性、常态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全面灵活的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和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加强师生交流,成立科学兴趣发展与研讨工作室等校内机构,对学生兴趣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

(三)关注开展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的教育就是要在教育工作中让学生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不足等问题,关注开展主体性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教育个体负向功能的影响。基础教育的施行者要恪守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基础教育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育模式,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建立。教育者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教育和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发展。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刘铁芳:如何实现安全感教育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科学家开发出戒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