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因素分析

2018-04-19鲍雨璇

活力 2018年24期
关键词: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

鲍雨璇

【摘要】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本文将从国家利益、战略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因素,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国际战略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利益;战略文化;政治观念

一个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势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国际战略思想既带有一国独有的战略思想色彩,也涵盖了对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为主旨,以倡导主权平等、协商交流为原则,通过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手段和途径,达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人类美好愿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习近平同志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以及对现当代全球问题治理的解决方案。

一、国家利益需要——国际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一)国家根本利益需要

一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一国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需求,反映了该国在可预见未来的最深层次的利益需要,是一个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家政策和国际战略的基本点,故而对于一国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质同我国的国家利益是统一契合的,因此构建能够实现普遍安全的世界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重要保障,坚持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原则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国众多的国家利益需求之中,有两项需求是根本性的,那就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求,这也是许多国家根本利益所在,具体表现为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中国作为至今尚未统一,同周边国家仍存在着领土争端的邻国众多、海洋领土面积广阔的多民族国家,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维护民族团结,防止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干涉等安全利益问题,自然是关系到中国自身生存的根本需求体现。只有国家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不受侵犯,才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因此说安全利益的保障是我国不可妥协的根本的体现。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是必然途径,因此经济利益是我国的国家发展需求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受到我国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心声,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性的重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观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坚持主权平等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又看到了在当今各国安全利益彼此相关、联系紧密这一特征,所以想要更好地维护我国安全利益不受侵犯,只有实现共同安全,促进战略互信,建立一个共建共享的普遍安全世界,才能够从最大限度上保证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国发展所需的和平稳定环境。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近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只有促進各国共同发展才是推动自身发展和世界繁荣的不竭动力。“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中国一方的努力,还需国际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各国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同其他国家共有利益,促进共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国际话语权提升需要

关于中国国际话语权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重点问题。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和使用对于一国的对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话语权的大小关系着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而话语权的使用则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所处的舆论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同我国国家实力是不对等的,具体体现在:第一,话语意识的缺失,做得多说得少;第二,话语权的不对等,中弱西强;第三,话语表达逻辑失序,言不及义;第四,话语权表达主体单一,缺乏来自学界、人民大众以及媒体舆论的声音。我国话语权的缺失以及西方国家对于国际舆论的话语引导,使得国际社会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他国对我国国际战略思想的解读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对中国崛起持有怀疑的态度。

因此,对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可以说是对外交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成为我国国际战略政策中需要重点提升发展的部分。近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一是增强话语意识,主动发声。例如“亚丁湾护航”等。二是提升话语自信和话语逻辑,避免西方国家恶意指引。例如在南海问题上的绝不退让。三是用好话语表达,避免自说自话。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要通过国际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借用西方国家的价值体系来促进我国话语思想的传播。四是主动设置话语议题,主动指定话语规则。例如,近几年“中国梦,世界梦”思想的倡导,或者“人类命运思想共同体”的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国为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动作。中国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首先是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的方案,积极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重塑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其次,不断重申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倡导各国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心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方式;最后,通过话语议题的重置,引领国际舆论,为中国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战略文化——国际战略思想的价值根基

战略文化是影响一国战略决策制定的内在文化因素,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战略领域中的反映,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追求紧密联系。作为从属于大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因素,战略文化对于国际战略思想制定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主要是通过千百年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此间形成的融于民族骨血中的价值观念,对战略政策的制定者形成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战略文化是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价值根基,不同的战略文化对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概括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和平主义的战略文化传统的潜在影响,将内在价值植根于和平稳定环境的维护和追求之上。我国的传统战略文化是主要包括“和”文化、“慎战”思想以及“天下大同”思想在内的传统思想,与西方传统战略文化相比,我国的传统战略文化明显带有防御性的战略文化特点,不强调对于周边国家的扩张和侵略,更强调的是同周边国家保持和平稳定的关系,是一种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文化传统。

(一)“和”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体现

“和”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思想精髓,它不仅仅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更是我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坚持的是“以和为贵”“有容乃大”格局;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秉持的是“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早被古代战略家广泛应用,他们意识到战争对于国家稳定发展的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在解决对外矛盾和冲突时,不到迫不得已的境地之下,多是采取非战争的外交手段。例如同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或者是联姻制度,用“以夷制夷”的方法;在处理同周边小国的关系上则是采用朝贡体制,是宗主国和附属国的上下从属关系,并不存在统治或者是类似于殖民统治的强制政治管辖。因此,在这几千年的“和”文化浸染之下,和平已经融人中国民族的骨血之中,中国人民也坚信只有和平稳定的环境才是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一直为维护国际和平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吸收“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时代要求,提炼凝聚而成的一种国际战略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追求就是维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民十分重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决心的重要原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用更加广阔的国际视角发展了中国的“和”文化,无论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还是建立—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体系,实质上都是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二)慎战思想——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决心的体现

慎战的思想是中國传统思想中对待战争的态度,《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就是慎战、不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了战争残酷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一直秉持着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求稳、求和特征,讲求后发制人,是一种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思想。这就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不具有扩张的战略思维,即使发动战争也是处于防御的需要。这也是中国能够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原因。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慎战”的防御性战争思维,是不会因为一时的输赢而放弃长远的和平愿望,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驳。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各国人民,无不认识到只有和平才是各国发展的重要保障。战争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表示: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这也是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重要文化根源。

(三)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体现

天下大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天下”情怀的体现,是我国古代传统共同体的雏形思想。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天下大同的思想是在以中国为主的思维之下形成的,但是这种全局意识和“天下”情怀使得我国战略文化带有天然的共建共享的思想。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大同的思想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相亲相爱,代表着中国古代先哲对人类社会的美好祈愿。要实现“大同”的理想,一方面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思想,另一方面需要“达则兼济天下”的共享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的国际战略思想从本质上就带有“大同”的思想色彩,引申发展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上来,就是在坚持主权平等的前提之下,秉持着“和而不同”的观念,各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国家的发展要点,共建共享,共同繁荣。

猜你喜欢

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