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4-19王桂玲
王桂玲
【摘要】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新挑战。基于立德树人视域,职业院校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路径的创新,是当下职业院校面临的一大挑战。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教育事业是社会进步以及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事业的“主战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应当厘清“立德树人”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专业、精准、专注、创新以及个性化培养的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促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世态度以及敬业守信、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核
职业院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核,找准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切入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讲,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需要厘清“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囊括的要素,辨析“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
核心价值观是哲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某一社会群体在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以及日常行为中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所有社会成员在长期适应自然与环境的挑战过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对社会凝聚力以及社会共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换言之,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核的过程中,只有清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明确其目标与方向。
作为支撑和影响所有成员价值判断的准则,核心价值观应当体现国家意识,在对人类发展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体概括的同时,构建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在民族性层面,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基于体现民族精神的交流与融合这一需求,努力构建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核心价值观。此外,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类与社会的长远利益、未来发展方向,应当体现时代的价值追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提出。从本质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作为是非评判的标准以及日常行为的准则,核心价值观并不等同于价值,不等同于人们的具体行为,不等同于社会的日常管理模式和行为规范,不等于价值实际的社会效应。辨析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是把握其基本内核的重要环节。
三、践行“核心价值观”需注意的问题
(一)五个“避免”防止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局限
1.避免画蛇添足的形式主义
针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活动,形式主义的思想作风以及行为举动不仅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还可能导致不良的风气,使得教师追风赶潮、疲于应付。教育教学的形式主义,是一种精神的颓靡剂,可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情况的发生。若职业院校过于急功近利,钟情“形象工程”,摆“花架子”,甚至可能导致院校教育活动的恶性循环。鉴于此,职业院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基本的出发点,还应当避免画蛇添足的形式主义,过于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2.避免政治挂帅的功利主义
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是避免迷失前进方向的重要途径。但针对职业院校的思想教育,若出现政治挂帅的功利主义,将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学生过分重视功利,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3.避免圣人化的倾向,夸大道德性
道德绑架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过分地以圣人的道德标准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如此,过分夸大道德性,将可能适得其反。鉴于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密切联系实际,避免圣人化倾向。
4.避免用价值否认价值观,方法否定方向
职业院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使用价值否认价值观,方法否定方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自我局限现象。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共享价值观虽然为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以价值否认价值观,以方法否定方向,将可对价值观的整合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限制学生的思想教育。
5.避免经验主义,消除长官意志
經验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在观察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多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忽略了问题的全局。长官意志是个人权威的物化形式,容易导致自我局限。针对职业院校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应当避免经验主义,消除长官意志,从而防止自我局限的发生。
(二)五个“确立”站稳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立场
1.确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准是人本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评价是非的标准以及行为准则,体现着所有社会成员的情感以及理想,体现着所有社会成员对这个社会共同体的最大忠诚。人本主义是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的一种体现,其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主张自我价值体现以及自由平等。在职业院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确立其基准——人本主义,避免出现立场错误等情况。
2.确立直面现实、直面中国长期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形成的意识及其消极作用
我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局限性逐渐突显。为了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及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这是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规律,引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来,应当直面现实,充分意识到其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进而站稳科学立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效果。
3.确立从小事做起,尊敬点滴善意,捕捉每一个微小的社会效应
归根结底,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对社会成员的一种正向引导。落实到行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应当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捕捉每一个微笑的社会效应,学会尊敬他人的善意,并从中借鉴,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4.确立对师生利益合理保障意识
教师和学生是职业院校的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明确对象与对象的具体特征。鉴于此,确立对师生利益的合理保障意识,增强学校师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确立对价值观的时代性、全民性的反思体系
价值观的时代性以及全民性是其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奋斗。确立对价值观的时代性、全民性的反思体系,了解价值观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困难,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或者措施,是确保“践行核心价值观”站稳科学立场的有效途径。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引导工作。积极对全校师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其学习与践行意识,自觉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全员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的重要体现形式。
在思想教育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等产生积极作用。
(二)加强舆论宣传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颁布以来,“三个倡导”“十二个概念” “二十四个字”,简单的文字表达,高度概括了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而在价值观的东西方通用性上,由于种种原因,引起了部分议论。抛开蓄意混淆西方“普世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不谈,在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的同时,理论的辨识难度增加,部分学者担心在践行过程中误入西方“普世价值”的陷阱,提出了自己的改进与完善建议。基于此,职业院校要实现立德树人,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应当加强舆论宣传,确保全校师生对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注重文化熏陶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决定文化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价值文化的时代化表现,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价值成果形式呈现于世人眼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立德树人视域,职业院校要实现人才的技能培养以及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培养,还应当注重文化熏陶,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促进实践养成
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活动永恒不变的话题之一。仅仅依靠理论支撑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式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尤其是思想教育等。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践教育模式得到了发展与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针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设计科学、合理的實践计划,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概念加以实践,可切实提高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效果。
(五)强化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确保其实践效果,及时了解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整个践行活动提供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应当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等进行调整及优化,以强化其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