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2018-04-19韩东益
韩东益
【摘要】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考察了河北省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提出了扩大就业的政策,力图为促进新形势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就业的增长提供一些实证依据,也為其他地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北省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河北省统计数据,分析1978年到2015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如何变动的,并运用偏差系数和该产业就业所占比重的相关关系来讨论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给该产业从业者数量带来多大变化。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处于下降趋势,比例最大的为1983年的36.05%,最低的为2015年的11.54%,下降了24.51个百分点。在1978-1983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例不断提高,并在1983年达到了最高峰(36.05%),其后产值比例发生了转折,一直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比较稳定,变化不大,但它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1世纪之前是波动上升的态势,21世纪以后呈现下降态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处于总体上升趋势,增加比重较大,最低的为1979年的19.86%,最高的为2015年的40.19%,上升了20.33%。
(二)河北省就业结构的演变
从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趋势我们能够得出,第一产业就业的比例稳步减少,从业者人数比例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占比是76.88%,最低的是32.95%,到2015年减少近43.93个百分点;其中1978-1983年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拥有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最高的是2012年的13.88%,与比重最低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2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是稳步提升,到了2014年与其他两个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基本保持一致。
(三)结构偏差系数分析
根据样本区间1978年到1985年期间,第一产业偏离系数越来越向x轴靠拢,意味着在此期间,第一产业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减少。但是1985年之后,偏离系数在图表上距离x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说明这期间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以降低不均衡程度,但它的偏差系数绝对值总体稳定,表示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转移出去的从业者增加或减少的并不多。
第二产业结构的偏差系数在这期间是大于零的,表明该行业从业人数比例低于现实需要,为了取得平衡,必须引进劳动力。另一方面,第二次产业的结构偏差系数逐步变小,意味着这段时间内,该产业接收了一些其他产业流出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内部构成变得合理。在1995-1999年,第二产业结构偏差系数的值又有小幅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总体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逐步变缓,相对于总体产值含量的比例减少。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系数同样持续高于零,表示第三次产业的产出所占比例比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的比例大,当前工作人数低于现实要求,劳动力空间仍然不饱和。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的建议
(一)加强对第一产业的关注程度
在增强农业对于从业者吸纳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快第一产业内从业者流出的步伐。一方面,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而且需要我们积极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指导高产量、高收益的农业项目的开发,积极倡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拉长作物加工过程,增加农作物的附加价值,促进品牌优势的形成和农产品地域优势的发挥,从而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二)关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劳动力问题
企业顺利转型的背后是一些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和未来发展不匹配,导致一部分业务水平、文化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失业;另一方面,被淘汰的企业的关停,也带来了一大批劳动者的失业。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对于转型企业,要落实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发展新型工业,积极改造传统工业,引导职工就业,保障失业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发挥转型企业本身对于失业人群的吸纳作用。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劳动力流入
河北省传统服务业发展晚,繁荣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在市场层面,一方面需要推动人口创造流量,促进大中型城市的发展,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销售和推广空间;另一方面,在外部则要做好规范,繁荣新兴服务业,发挥政府的力量,为服务业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在就业方面,对于一二产业转移来的就业人员,应该加强技能素质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同时,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鼓励人才的流入,建立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