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培训产业中关于教学的两点建议

2018-04-19方芳

东方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业太极拳教学

摘要::前太极拳培训已经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然而文化底蕴不足,需要在教学上下功夫。遵循文化是根、生活为本的原则,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多学科融合;另一方面,开发并拓展三项教学内容,即运动预防、运动康复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太极拳;产业;教学

太极拳产业目前具体表现在授拳、太极产品开发和太极旅游,但其文化价值还没有真正被挖掘,[1]具体表现为:保健功能未能科学化、太极哲理与实践间之互动未能学术化等,总之,还没有正确地把握住太极拳的文化属性, 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传播与推广, 这直接制约着太极拳文化的推广及其产业化的发展,[2]太极拳界的这种状况,其实也是中国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状况,即对未来发展方向不甚明了,着重眼前利益,没能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这是文明传承在现代的生存困惑和发展瓶颈。国家投入巨大资金来发展太极拳产业,然而效应没有预期的理想。细细思量,任何产业,一需要规模,二需要文创,而立足于“文化是根、生活为本”,文创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下面仅就教学上,如何突出文化、落实至生活,提出两点建议。

一、太极拳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多学科融合

太极拳产业化,当前主要侧重于培训,健身、格斗、表演的分量重些,然而对其文化本体研究及应用的研究还非常欠缺。

在太极产业中如果将授拳作为一种产业,师资需跟得上。作为教学人员,不仅要懂得科学教学,还要鼓励习练者对太极拳理论、健身、教法、适用等方面以哲学、生理学、医学、体育、物理学、人体机动学、现代教育理论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加以研究,鼓励学以致用。[3]高质量的师资是关键,否则可能会沦为“拳贩子”,会大大折损太极拳的品牌形象,影响太极拳产业未来的发展。

关于太极拳教学,传统上都是口传心授,如今应市场需要,当需革新。教材方面不能仅有图书和数字影像了,更需要太极拳形体动作的雕像,因为雕像是永久固化的、立体多维度的,练习者不仅可以动作模仿,更可以随时钻研它的动作角度等,这将大大拓展太极拳教与学的时空跨度。

关于太极拳教学雕像,需要美学元素的植入,这样才会换发出生命力,美学在此就是核心,需要有独到的创意,遵循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文创”[4]这句话。

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动格调。目前太极拳的发展仍主要停留在“术”的层面。理论上未能提升至“艺”,更未涉及启迪智慧的“道”的层局。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运动项目,有人称之为“太极武艺”,是由时任台湾师范大学兼任教授的王子和先生于1977年12月10日在其《太极武艺与露禅学派》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及。[3]若呼其“太极拳”,则透露出我们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拳术的层面,所以一谈太极产业,离不开授拳、表演、比赛等体肢活动及其连带的服装、器械、运动品牌等技术层面的产品开发。而实际上太极拳已经由王子和教授提升至可审美的艺术阶段。所以台湾地区会有太极雕像的出现,如朱铭抽象化的太极雕像和林添进老师具象化的“北京奥运太极雕像”(置放于北京大學邱德拔体育馆西门的太极单鞭大雕像即是)。抽象化的雕像给人以美妙的审美享受,而具象化的雕像则以其精气神具足的松、沉、静、韧等品质,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洗礼,具有别样的审美品味。只有对文化深刻的领悟、对技术的娴熟掌握,体育与雕刻才能完美地融合,才能使太极拳教学更具文化性。

台湾资深学者张清治教授在“太极武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太极文艺”和“太极文化”的理念。[5]所谓“太极文艺”,即将太极阴阳虚实之道运用到音乐、书法、绘画、茶艺等诸多相关领域,如古琴演奏时的虚实相间、书法中的沉肩坠肘和以气运笔、绘画中的虚实留白、茶艺表演中无声胜有声的氛围营造。如果教学者能够贯通这些学科领域,引导习拳者打破学科界限,对跨学科创意人才的培植,无疑是极大的突破与创新。也只有这样培育人才,太极拳才不再是附属于体育的一门拳术,而是打通各门文艺的一个法宝。至此,习拳不仅练身心,还增长智慧。智慧一旦开展,灵感才能不断来袭,精神境界、为人品格才得以提升,文创作品才会超凡脱俗。所以,这时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授太极拳形体动作了,更是一场精神盛宴了。

二、开发并拓展三项教学内容

无论什么年代,太极拳始终与人本身的性命休息相关。太极拳在冷兵器时代主要是为了防身,只要制住对方使其不伤害到自身,便是胜利,动作重在实用。到了法制社会,生活富裕了,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所追求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指数,逐渐出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安排上。所以,如今的太极拳,其保健功用很受大众欢迎。所以,如果继续太极拳术教学,还必须在“精”与“细”上下功夫。

第一,对身体健全者的保健与运动伤害预防。台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开始人体跟踪实验长达十年之久,对太极拳的保健功能做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检定。研究数据表明太极拳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脏循环系和呼吸器系、消化器系、新陈代谢、自然治疗能力的强化、肌肉和血液循环的关系、胸腔与血液循环作用的关系、腹式呼吸和酸素的关系、姿势与身心的关系、自恃神经的关系和老化现象的关系等十一个生理系统都有积极的作用[6]。国外则有更多的论文发表肯定太极拳积极的保健功能。收集这些数据作为教学的佐证资料,加以充分吸收利用,知其然,才能研究出其所以然的成效,使学习者清楚地知道学习某个动作将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改善,以待日后印证,这样就使得教学更具人文与科学的双重关怀。

如法习练太极拳,可避免运动伤害。但是,若已有某种身体伤痛,太极拳能予以修复吗?如腰肌劳损、膝盖退化、容易拐脚、易跌倒等,除了习练基本功和全套太极拳套路外,有无特别的太极拳动作予以有针对性的修复训练呢?当然有的,多年的练拳体验是最为直接的实证案例。如果能就已有实证,再以西方运动学方面的科学论证,则会使得该运动研究更具学术性。所以教学上,不仅需要归纳众多习练者的多年习拳心得,还需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来予以论证。这对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者和习练者的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对运动神经损伤病人的康复训练。因意外伤害或疾病所致某些人运动神经受损,行动功能暂时丧失,需靠长期、坚韧的康复训练才可康复;或者即使永远丧失一些行动功能,但为了保持现状不使之恶化,也须做些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太极拳能为之创发出某套康复操或康复拳呢?这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值得医学界和太极拳界人士携手研发。太极拳培训不应该仅是为了追求利润,适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能为太极拳产业增添人文关怀气息,使一件普通的事升华为一件高尚的事。而事业的高尚情节就是一个极好的品牌宣传。

第三,将“听劲”等原理运用到其他运动训练与教学中去。众所周知,太极拳刚柔并济,能以弱胜强,其四两拨千斤之“神力”令人神往。其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在于极其敏感的“听劲”,能在对手出力之初予以遏制。“良医治未病”,太极拳的听劲则是治“未力”。目前太极拳听劲尚未运用到诸如摔跤、柔道等身体大面积肢体接触的体能对抗中,如果能在对抗中,运用听劲等后天敏感来让体格或力量不占优势的选手也能赛出精彩,甚至后发制人获得胜利,那将是太极拳的荣耀。若真如此,太极拳将以“辅臣”的角色融入到西方体育比赛中去,此乃中西合璧。西方体育是有规则的,太极拳则没有;西方体育的结果是输赢,而中国古代太极拳则有伤亡。所以,西方体育适合幕前比赛,而太极拳适合幕后出绝招决胜负。此外,传统太极拳对运动伤害的避免也是有奇效的,例如如何登山下山膝盖才不会受伤、如何加强膝盖周围的肌力等,这些实证经验都可以运动到其他運动中去。

三、结论

文化是根,生活为本。文化是太极拳产业的活水源头,生活是太极拳产业的生命力,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是将文化落实到生活中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太极拳是有其深邃的文化力量,只要怀着一颗诚敬之心努力挖掘、善意利用,相信太极拳产业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高雪梅,郝小刚,王平.推进太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1):8~10.

[2]苑勇宽,许平肖.制约太极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以邯郸市太极文化产业化发展为例[J] . 体育世界,2007,(08):48~49.

[3]王子和.太极拳涵化文集[M].台北:台北县中和市养正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33.

[4]姜华北,马敏卿,吴振超.对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战略研究——以河北邯郸“太极文化”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01):85~87.

[5]台湾师范大学.奥运太极雕像赠送仪式影音全记录[CD].台湾师范大学,2013.

[6]邓时海.杨家老架式太极拳教本[M]. 台北:台湾杨太极武艺总会,1990:21~50.

[作者简介] 方芳(1973-),女,福建莆田人,哲学博士后,莆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产业太极拳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