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堂乐歌时期近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意义研究

2018-04-19龚钰婷

东方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近代

龚钰婷

摘要: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清末明初的学堂乐歌,这一时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期。“学堂乐歌是中国走向‘现代性的第一预示性标志”,它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由于学科属性尚不清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尚不明确及收到功利主义影响等问题,当时的美学发展是徘徊不定的,但同样,学堂乐歌不容置疑的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正是这些徘徊与受当时社会因素所产生的迷茫,才有了之后的探索、揭示、归纳、总结,近代音乐美学思想也正是从这样的背景下艰难萌生。

关键词:学堂乐歌;近代;音乐美学思想

一、引言

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清末明初的学堂乐歌,这一时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期。“学堂乐歌是中国走向‘现代性的第一预示性标志”,它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学堂乐歌的发展,使得作为美育主体的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救亡图存的国家危机下,人们试图通过音乐来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责任感,而西方音乐的冲击及传统音乐生命力的衰退,使得封建礼乐思想逐渐失去了主导权,学堂乐歌开启了中国音乐文化由传统向现代、东方学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从而进入受西乐影响为主的“新音乐”时期。尽管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堂乐歌时期的美学思想发展带有了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但它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对于中国近代音乐美学学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堂乐歌运动中近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萌生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和学堂乐歌的编创

鸦片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国家迫切的需要培养新式人才,陶铸新的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国民精神,音乐被有意识的从封建礼乐当中分离出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意义——“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此稍有知识者所能知也。” “惟唱歌则以道德与优美之理想化合,以激天良。” 在此背景下,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应时而生。

从早期的学堂乐歌来看,大多都是以填词作品为主,所反映的内容主要也都是偏向于民族危机、启发民智、社会改良或是宣传社会新风气,提倡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作风。此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近代形态发生转变,而国人对于西方音乐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曾志忞更是提出了“改革音乐,为中国造一新音乐” 这一观点。虽然由于写作能力低下等原因,乐歌编创者自身创作的歌曲较少,再加上盲目学习西方音乐,导致歌曲较为杂乱,但笔者认为,学堂乐歌对于新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价值是无法忽视的。如沈心工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华振的《大国民》,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主旋律都是昂扬向上、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相符合的,有一种万丈豪情之感。

(二)学堂乐歌运动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为近代音乐启民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具体实际,学堂乐歌的迅速推广与普及,在当时社会环境及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激发了关于新的审美意识的美学反思。它触发了人们对于新的音乐的理性思考,曾志忞提到“近世既认音乐为一科学,夫既曰学,则研究是者。” 他的这一观点为音乐进行了正名,体现了近代的许多音乐学者对新音乐的理性思考与辩护。

学堂乐歌运动中,音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音乐启民思潮开始发展,尽管当时许多观念依然受到了中国传统乐教的影响,但这种新的“精神教育”的教育观念,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思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传统的乐教理论来看,它跟要求民众从音乐中习得伦理道德等礼教思想,而学堂乐歌则是更多着重于传递新的资产阶级观念和社会精神。在此时期,许多音乐家也提出了许多论说,曾志忞曾在《音乐教育论》中提出“音乐之存于世其价值如何?其功用如何?”“西人之视音乐为何物?其国之有音乐究与其国有何等之关系?”等问题,虽然仍旧没有摆脱传统音乐思想的桎梏,但这些音乐家在提出问题时,已经将问题指向了音乐本身,也将音乐美学的立足点指向了新音乐文化等方面。虽然学堂乐歌也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但这些有关音乐本身的功能价值的重新认知与阐述,已经不能再以之前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理论作为它的立足点。

三、学堂乐歌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一)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启蒙

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强势的进入中国,再加上受到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影响,传统音乐已不能再满足社会需求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社会渐渐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而西方音乐也受到了关注,被国人所学习。在此期间,一大批留学日本的音乐家,将西方音乐传播到了中国,新的音乐知识、技法技巧等受到了国内音乐家的关注,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其进步发展,向西方学习音乐成为了一种必然之势,有许许多多的音乐家相继留学日本,如李叔同、沈心工等,在他们回国后,皆是沿用了日本音乐的曲调来进行创作,1904年,沈心工更是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学堂乐歌自此开始得以流传。

(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凸显

由于近代以来,受到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国人试图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在这样的背景下,难免会产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我国音乐在当时的主旋律是“向上”的,更多的被运用到宣传、教育中。

学堂乐歌时期,虽然音乐整体风格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差较大,但在功能和价值上依旧是服务于政治,关乎当下社会关系的,这一时期对音乐功能价值的解释,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在理论上,一般的音乐家并没有将音乐看做独立的、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美学对象;在实践上,当时国内的音乐创作大多还是依附于西方音乐,没有纯粹的属于国内音乐审美价值的作品,再加上学堂乐歌运动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救亡图存、提倡维新与革命,这也就使对音乐的解读具有了功利性的导向。

四、结语

从整体上来看,学堂乐歌时期美学的传播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流畅表达,更多的论文文章与美学思考都主要在传统音乐美学与当下由西方引进的新的美学思想之间的碰撞等方面进行论述,而无论是从傳统音乐美学思想来解读新的音乐思潮,还是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来解读带有独特中国现象的音乐思潮,都是矛盾的。由于学科属性尚不清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尚不明确及收到功利主义影响等问题,当时的美学发展是徘徊不定的,但同样,学堂乐歌不容置疑的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正是这些徘徊与受当时社会因素所产生的迷茫,才有了之后的探索、揭示、归纳、总结,近代音乐美学思想也正是从这样的背景下艰难萌生。

参考文献:

[1]杨和平.20世纪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6(02):104-111.

[2]沈心工,小学唱歌教授法[M],王宁一,杨和平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M]第1卷,现代出版社,2000.

[3]曾志忞,乐典教科书自序[M],1904年石印本.

[4]曾志忞,音乐教育论[M],王宁一,杨和平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M]第1卷,现代出版社,2000.

[5]冯长春,李明辉.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发展中的美学进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04):47-61+4-5

[6]冯长春.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猜你喜欢

近代
晚清使西日记中的体育记载研究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谈近代日本儒学的发展及影响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觉醒者的悲哀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近代乡村经济史和乡村金融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基于诚信金融文化的近代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研究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