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使西日记中的体育记载研究

2017-01-18谢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近代欧美日记

谢丹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晚清时期使西人员的撰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查找出著述中有关“体育”的记载,并进行归纳与分类。研究认为:晚清使西日记中体育记载的项目种类繁多;悉数为国人闻所未闻;考察全面,包括对规则、场地器材的记述;文化冲突,含有主观色彩。晚清使西日记在引进西方近代体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器物层面:西方近代体育项目的最初译介;西方近代体育技术、规则的最早传入;西方近代体育场地器材的最早详细考察。制度层面:体育教育体制的求索。思想层面:强种强国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妇女解放思想的早期倡导。

关键词:近代;使西大臣;欧美;日记;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66-07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writings by ambassadors to the Wes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und out and classified the records about "sports". tudies suggest that the recordings have documented a wide range of projects, almost all of which have never been heard or known by the Chinese people at that time;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mplete, covering the recordings on the sports rules, fields and equipment; there was cultural conflict with subjective color in the recordings. he role of the recordings in introducing the West modern spor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mplement aspect: it is the initial translation of Western modern sport, the earlies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odern sports technology and rules, and the earliest detailed inspection in Western modern sports equipment; second, institutional level: it is a seek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third, ideological level: it is the early spread of powerful sports ideology, and an early advocate of women emancipation.

Key words:modern; ambassador to the West; Europe and the United tates; writings; sports

1问题与提出

晚清使西日记,是指晚清时期奉旨出使西方的使臣及其从僚所撰的日记[1] 。19世纪80年代之际,使西日记曾经风靡一时,这些文献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传播,为人们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做出了贡献。日记中记载了西方的风土人情,并把西方的体育见闻也收录其中,这些体育史料在引进西方近代体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向西方派遣使臣的原因是什么,是在何种契机下萌生了使西的举动,既之出现了西方体育的记载,并在此刻发生了中西方体育的碰撞与交流。

1.1使臣西方遣派溯源

清代向西方派遣使节可谓是亘古未有之事。自满人入主中原,建清以后,外交方面沿袭了元、明两朝的朝贡体制,将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缅甸等作为自己的藩属国。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意识和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西方列强在以武力手段敲击清国大门的同时,运用外交、文化等“非武力”手段进行侵略。其中,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列强用武力胁迫清政府同意“外使驻京”,又以口舌辩取清政府向西方国家遣使[2]。而在中国,不少有识之士早前也有提出向海外遣使的方略。

1865年,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向总理衙门上《局外旁观论》一文,文中称“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大有益处”[3]。1866年春,赫德请假回国,行前他建议奕派同文馆学生一二名,随他前往英国,“一览风土人情”[4]。清廷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便是斌椿使团的缘起。同治中,志刚、孙家毂之出,是为中国遣专使之始;光绪建元,郭嵩焘、陈兰彬诸人分使英、美,是为中国遣驻使之始[5]。

1.2使臣日记汇报制度

要求出使大臣撰写日记,是总理衙门制定的一个制度。1866年2月20日,在由斌椿率同文馆学生随赫德游历欧洲的奏折内,有这样的明文:“拟令臣衙门札令该员及伊子笔贴式广英同该学生等,与赫德前往,即令其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使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4]”晚清的第一部使西日记《乘槎笔记》由此诞生。后又有郭嵩焘与总理衙门的议定,“初议,至西洋,每月当成日记一册呈达总署,可以讨论西洋事宜,竭所知为之”[6]。1877年12月,《总署奏咨送日记片》一文曰:“再前因筹议海防事宜,据李鸿章、李宗羲、王凯泰等先后条陈,以各国应选明白洋务之人,随时遣使以宣威信、通情款,各国如何情形,随时驰报,庶几耳目较灵,不致中外隔阂等因,各在案。是出使一事,凡有关系关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当详细记载,随时咨报,数年以后,各国事机,中国人员可以洞悉,即办理一切,似不至漫无把握。”[7]

2晚清使西日记中的体育记载

据尹德翔不完全统计,晚清出使西方国家的外交使臣(包括特派公使、常驻公使及副使)及属员(包括领事、参赞、翻译、随员),有22人著有日记,共计30余种(不同版本不2计在内)[1]。根据以上作者的统计,并参考其他历史资料,笔者统计出来的晚清使西日记中的体育记载约有18种(含“未刊稿本”“无体育记载”“寻不到本”“进行补充”的情况),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晚清使西日记中体育记载的特点

3.1项目种类繁多,涵盖老中青、休闲、学校、竞技、军事等各类体育

晚清使西日记记载了各式各类的西方体育,可谓是西方体育的一次大放映。清末是中国外交人员使西的初次高峰期,出使的国家几乎囊括整个欧美,出使西方的外交使臣包括特派公使、常驻公使、副使以及属员,也包括领事、参赞、翻译、随员等。晚清外交官所著的关于西方的著作,也并不仅限于日记,也有笔记、短篇游记、诗文和专门的史地著作等。这些使西日记涵盖了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体育作为西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详细地记载其中。从这些体育的记载中可看出,体育在当时西方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体育的参与对象包括老、中、青、儿童等各年龄阶段的人士;体育项目包括球类、田径类、体操类、射击类、水上项目、冰上项目等;体育的活动主体包括休闲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事体育。

3.2项目新颖有趣,悉数为国人闻所未闻

晚清使西著述中记载的西方体育,对于思想仍被封建意识所束缚的国人来说,可谓是闻所未闻。其实不仅仅是固步自封的国人,就连这些初出国门的外交官,在看到西方国家玩着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时,也惊叹于西方的文明与智慧。如张德彝出使法国时记录的一则亲闻:“初一日庚申,晴。见外国有皮球之戏具。二球色黄而体轻,以手足踢打,旋转不少停。薄郎善是技,当庭戏舞,上商低,无不怕合,如狮子之解数,宛转环生,翅甚。[8]”足以表达张德彝亲历这一西方体育游戏的惊讶与喜悦之情。黎庶昌也对初见的击剑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巴黎有舞剑处,剑心亦用铁铸成,长与剑等,无锋及尖,而有四棱,粗仅如筷,中间稍稍绵软,可弯曲,舞生衣极粗厚,麻布单衣一层,右手戴手套,以皮为之,内实棉絮,一指之巨。面戴一极细铁丝罩,两人持而对舞,以刺中胸前六次为胜,断则另易他剑。[9]”此外日记中对羽毛球、地滚球、滑旱冰等体育项目的描述,对于国人来说也是初次了解。

3.3考察入微,注重西方体育技术、规则的记述

晚清时期出使西方的外交官对西方的风土人情观察细[JP+1]致入微,并有详细具体的记载,体育一闻亦不例外。这些外交官在亲闻了西方人玩的体育活动后,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把一些西方体育的具体玩法和规则记录在著述中。如张德彝出使美国时所记述的13种儿童游戏,对每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都描述得甚是生动。洪勋在游历瑞典时对“水球”的记录,精确到了球径的大小,摘录如下:“水中央竖柱架板为基址,筑室百十间于其上。中有池长方,周围百余步,木堤横互之,分而为二。置梯四隅,三面各悬镜,一方巾栉数事,供易衣梳拭之用。其一面为岑楼、方丈,自顶及地四重。泅者多十余龄童子,分十数人为一班,两两跃下,浮水面而作诸剧。每食顷易一班,乃自楼而下。善泅者至楼顶背水立,足趾垂外,仅以指著檐,翻身腾跳入水。久立始出后,有皮制球径尺五,抛掷水中,壮者八九人,蹴踏为戏。[10]”从这些西方体育技术规则的记载,可看出现代西方体育的显著特征,其规则与我们不同,中国注重伦理等级,而西方则十分注重制度和规则。

3.4文化冲突,偏自觉意识记录,含有主观色彩,

使西日记是晚清使西人员对西方文化自觉意识的记录。外交官对西方文化不同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西方文化不同的接受态度。晚清使臣是对西方文化具有切实接触的第一批人,他们对中西文化这样那样的看法,从逻辑上说,是近现代中西文化论争的真正起点[1]。外交官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抉择与态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时期“新旧体育之争”的肇始。王韬、薛福成、郭嵩焘等作为洋务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对西方的体育文化一直保持着欣赏与认同的态度。王韬与斌椿对西方的舞蹈甚感兴趣,且斌椿还将西方的舞蹈用中国化的诗歌方式进行描述,如“长裾窄袖羽衣轻,宝串围胸照眼明;曲奏霓裳同按拍,莺歌凤舞到蓬瀛”[11]。黎庶昌在观看完巴黎赛马之后,曾有把欧洲马术引进到中国的念头,赞曰:“西洋各国乡会都镇往往有之,国人莫不以为盛事,百观不厌,成为风俗,并以行于中国,亦是讲求马政之一端也。[9]”王之春在俄国欣赏过滑冰之后,联想到了中国的冰嬉,并叹曰:“视京师之打滑,尚不能及其精健也。[12]”经过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与洗礼,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审视。

晚清使臣作为切实接触西方文化的第一批人,具有西方人文知识的不多,能够深刻了解西方思想的人很少。主观意识受母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认识西方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会有偏差,且驻留于表面,随之在记述过程中就会有抨击西方体育的字眼出现。比如说在记录“舞蹈”“斗牛”等有悖中国传统伦理方面的活动时,主观色彩尤为突出。以中国传统的封建标准,视西方男女的舞蹈服装“紧贴腿足,远视之若裸其下体者然,殊不雅观也”[13],视西方的斗牛“无不讥其残忍”[9]。

4晚清使西日记引进西方近代体育的历史贡献

梁启超曾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向国外学习的过程划分为器物层、制度层、文化层等三个阶段和层面[14]。现代学者把文化分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15]。高兆明从文化哲学的角度也从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对文化的结构及其关系进行分析[16]。这些是学者关于文化结构研究中经典的三层次划分说或圈层说。晚清使西日记对西方体育记载的历史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是向中国引进、传播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然后推动中国体育向近代化发展。根据上述学者关于文化结构的三分法,笔者从器物层、制度层、思想层三个层面对晚清使西日记引进西方近代体育的历史贡献进行逐层解析。

4.1器物层的译介

4.1.1西方近代体育项目的最初译介

晚清时期作为第一批被遣使西方的人员,对西方体育的考察与记录在当时封建与动乱并存的年代,引领了体育领域“西学”的第一次浪潮。使西日记中对西方近代体育项目的记载,有很多是在中国历史上对西方体育项目的最初翻译和介绍。如《随使法国记》中,张德彝在同治十年(1871年)有关对羽毛球的记载:“又种玩物,名曰“巴塔多尔”(badminton-笔者注)者,系一长柄木圈,内织丝網。圈周与柄,长各尺半,以之击拱把鹅翎。翎长五寸,十数根束于一处,下半包以皮布。二人相距数武,彼此对击,多中者胜。[8]”羽毛球运动的起源众说纷纭,基本说法为现代羽毛球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由网球派生而来,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从西人创办的基督教青年会和外国人的俱乐部里逐渐推广到一些教会学校进而传入社会。张德彝在法国对羽毛球项目的考察与翻译,对羽毛球传入时间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又如《西洋杂志》中,黎庶昌在1878年对西方的赛艇、斗牛、滑冰和滑旱冰等活动的记载:“溜冰之戏,西洋风俗大同,名为司盖丁尔令克(skating-笔者注)。其法用皮条作如中国草鞋或木屐式,底安铁骨,长与之齐,而薄共棱。掌心前后,横贯铁条各一。铁条两端,安四小木轮,务令坚实圆滑,转圈如意,着时用带着紧。” 现代冰上运动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1881年北洋军事学堂将滑冰纳入操法课。从19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现代滑冰在天津逐渐兴起。较早的记载是1884年《津门杂记》:“有所谓跑凌鞋者,履下包以滑铁,游行冰上为戏,两足如飞,缓急自然,纵横如意,不致倾跌,寓津洋人乘乐为之,借以舒畅气血。”此外还有对竞走、击剑、射击等一些体育项目的记述,也是在近代史上的最初译介。

4.1.2西方近代体育技术、规则的最早传入

晚清使西日记对西方体育项目的介绍与翻译,为国人接受西方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对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的推介,则使中国近代体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加快了国人开展西方体育和运动竞赛的步伐。晚清使西日记对西方近代体育技术与规则的推介主要集中在体操、游泳、赛艇、击剑、射击等方面。

19世纪60年代末的欧美国家,虽然萌发了体操改革和新体操流派,但体操的内容仍是以腾越项目为主。如张德彝记载的腾越动作中的“跃蛙”“飞带”和“掷巾”,跨跳动作中的“赌远”“跳索”和“骑驹”。其中跃蛙即跳背分腿腾越,运动方法和规则有两种:其一“跃去率十二人,令十一人立成一行,俱鞠躬,以此首置彼臀,首尾相衔,手或抄起,或扶膝上,肘向内收,头向前抵,额匿胸前,肩腿用力。如此则第十二人以后奔至第十一人背后,手把其肩,跃过其手,再把第十人之肩;如此接连,至第一人,愈速愈妙,跃毕另立一处。”其二“系折腰以手置膝,仰首以肩代背,有能跃过其远者为妙计,然不必十二人。”张德彝对动作过程与规则的表述如此具体,看得出其对西方体育运动的观察与记述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近代游泳运动起源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19世纪中,游泳在英国已经十分普及,技术也日趋成熟,并不断向国外扩展。在《欧美环游记》中,张德彝游历英国期间拜访了英国体育学者拜森布,并把拜森布叙述的“泅水十四论”翻译和记录下来,成为我国近代游泳史上最早最详细的游泳专论。该文用了将近5 000字的篇幅叙述游泳,归纳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方法论、泳姿论、救生论。第一,方法论。即学习游泳,必须掌握游泳技术的重点与难点:投水,“未曾习泅,先须习水”。重心,“无论身之俯仰斜正,须令得其重心,方浮而不沉”。助器,“泅水固倚臂力,而佐以气袄,气脬、轻木等物,更觉轻易”。第二 ,泳姿论。共概述了7种泳姿,且详细记述了每种泳姿的动作要领和技术规范。“平泅”,即蛙泳。“斜泅”,即自由泳。“旁泅”,即侧泳。“足行仰泅”与“首行仰泅”,即仰泳。“倒泅”即潜泳。“拔泅”即踩水。第三,救生论。即针对在水中遇难时可采取的急救方法和预防措施。疗疾,“腿有不仁之疾者,若泅时发作抽筋转缩,可尽力直伸其腿,或挺身上飘,以手支持待救等”。救难,“设有被溺之人,须潜踪蹑其后,以扶持之等”。回生,“凡溺而濒于死者,率由于痰壅气塞,救之者可先令其换气,使天气入于口鼻等”。馀事,“假如学者习熟,可令服衣而泅,自能如法浮沉,倘日后偶然落水,或拯救沉溺,皆有裨益等”。

无疑,使西日记中对运动项目技术和规则的翻译和推广,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体制的形成。

4.1.3西方近代体育场地器材的最早详细考察

在西方近代体育向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体育场地器材的限制。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有三两地就可以开展,但西方体育项目的玩法与规则比较新颖苛刻,且与生活和时尚结合比较紧密,这是在国内所不易见到的。19世纪中期,出使西方的人员大多是经过封建礼教熏陶过的文人,思想开明,对西方社会触处成文,无所不记,从铁甲兵船到儿童游戏,巨细无遗。或许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怀有的好奇心,或许是对西方新文化、新生活的几分向往使然,使西人员对西方体育的场地器材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考察,使得使西日记成为最早详细考察西方体育场地器材的著作。

跳水台。《游历瑞典挪威闻见录》中,洪勋对瑞典的跳水场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水中央竖柱架板位基址,筑室百十间于其上。中有池长房,周围百余步,木堤横亘之,分而为二。置梯四隅,三面个悬镜,一方巾栉数事,供易衣梳拭之用。其一面为岑楼,方丈,自顶及地四重。”在此前中国传统的水上项目只有龙舟竞渡,跳水台的记载无疑为中国引入新兴的跳水项目提供了可能。

旱冰场。张德彝的《随使英俄记》、黎庶昌的《西洋杂志》中,都有对西方的旱冰场地的描述,如“旱冰场系在室内,漆铁墁地,鞋与冰鞋式样相同,惟前后立四小木轮”“场地用石脑油和沙土筑平,人行其上,与真冰无异,环以阑杆,亦设音乐”。室内旱冰场且有音乐作伴,对于国人来说既新奇又有趣,旱冰场的描述对中国引进滑旱冰这一时尚的体育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斗牛场。《西洋杂志》中,黎庶昌对斗牛场的考察最为详尽。“鬥牛场也。圆墉四周,而空其中央,径八九十丈,外为走廊,内列坐,可容一万数千人。坐分三等,上一层为有房仓之坐,正中一厢较大,该国君主之坐。第二层为中等坐位,正对君主坐为军士作乐所。此两层皆设几凳,上有房檐罩之。第三层为下等坐位,露空,凳皆石条,累下十二级。三层各有铁阑为护,下层铁阑外有走巷一条,再外以木板植立为大圆围,高可及肩,中铺细沙,为牛鬥处。”中国的角抵百戏中虽然也有舞巨兽、人兽相斗等杂技项目,但与西方的斗牛文化完全是不同的两个层面。中国的百戏重在表演,而西方的斗牛则重在表现斗牛士的勇猛精神。

4.2制度层的求索:西方体育教育体制的早期考察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洋务运动,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得以确立则是在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之后。西方体育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的重要因素,晚清使西日记作为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一种途径与方式,其对西方学校体育体制的介绍与传播对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使西日记中对西方体育教育体制的介绍主要包括学校体育比赛与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张德彝对一所英国德露芝学堂的体育课与体育比赛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学生分四等,头等者十五岁以下,二等者十三岁以下,三等者十一岁以下,四等者六岁以下。每等皆设有体育课举行比赛时共演二十五次。第一,赛移物之力,以能运行者胜。二赛抛球之远近。三赛踢球之远近。四赛随抛随踢,以路远数多者胜。五赛跑路三百尺,先到者胜。六赛跳墙高逾一丈。七赛跑一里。八赛跃高,旁立木牌,号以尺寸。以上头等二等。九赛跳墙高七尺。十赛跑三百尺。十一赛跃高。十二赛跑二百五十尺。以上三等四等。十三则各等同跑三里。十四又头等赛跃高。十五,二等者赛跑洋里四分之一。十六则各等柱棍跃高。十七,二等者再跃赛高。十八,头等者赛跑一里半。十九,头等者赛跑三百六十尺。二十,各等同跑三百六十尺,中途横有木栅,高约三尺。二十一,四等者跑三百尺。二十二,头等者赛跑九百尺。二十三各等同赛走四里。二十四,又二等者赛跑三百六十尺。二十五,系所有以前跑跃落后者,复集聚同跑三百六十尺。[17]”从记述中可以看出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注重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学校体育比赛乃是学校运动会的缩影,且有制定明确严谨的比赛规则,比赛内容主要是田径运动中的赛跑(不同距离)、竞走、跳高、跨栏跑等运动。我国的学校运动会,始于1890年前后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的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时间先后是一致的。此外,张德彝提到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皆设有“力学”(即体育课)[17]。 郭嵩焘对女生学校中的体育课也进行了描述。由此可知,使西日记中对西方学校体育体制的引进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

4.3思想层的引介

4.3.1强种强国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从洋务运动到中华民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是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早期传入和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18]。从洋务派再到维新派所主张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或军事制度层面的简单模仿,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角度来重新审视导致中国几近沦亡的原因[19]。在体育思想认识上的表现是:中国人意识到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由此,人们对体育的解读,总是在强兵御侮、强种强国的主题下,将体育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在强种强国体育思想指导下,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近代体育传播路线,即体育最初是在军队中开展,并逐渐走向学校、走向社会的。

使西日记中,对强种强国体育思想传播的观点主要为:第一,国民之体力为国立之基础。1878年7月5日,郭嵩焘在考察德国克虏伯兵工厂时,参观其附属工人子弟学校,除了解学生的学制和课程设置,他还亲自到体操场地观看学生利用器械锻炼身体,并感叹说:“所业不过工匠,而其教课之方,一皆文武实用,人才安得不盛!国势安得不强![20]”第二,体育应纳入学校教育之中。1878年2月2日,严复在拜见郭嵩焘期间曾发表言论:“西洋筋骨皆强,华人不能。一日, 其教习令在学数十人同习筑垒,皆短衣以从。至一点钟而教师之垒先成,余皆及半,惟中国学生工程最少,而精力衰竭极矣。此由西洋操练筋骨,自少习成故也。”严复是中国首次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思想的先进人士,坚信只有通过发展体育、智育和德育,才能使中国摆脱困境,走向富强。第三,学习西方国家的体育经验。使西日记中,使西人员对所观察的各项西方体育项目、体育规则以及体育成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中国与西方的体育观念、体育形式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使西人员提倡国人应学习西方国家的体育经验。清末强种强国体育思想作为体育思想领域的一种发展阶段和形式,也是军国民体育思想因时间的递嬗而呈现出来的不同内容,对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起起到了先导作用。

4.3.2妇女解放思想的早期倡导

近代中国的女子解放思潮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传播是紧密联系着的。晚清使西日记作为直接译介西方女子解放问题、介绍西方国家女子参与体育运动状况的著述,是近代中国女子解放思潮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使西日记中介绍的女子解放思想主要包括:第一,兴女学,主张男女交际和婚姻自主。王韬在《漫游随录》中对西方的女子教育与婚配进行了一番言论:“英人最重文学,童稚之年,入塾受业,至壮而经营四方;故虽贱工粗役,率多知书识字。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糜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中土鬚眉,有愧此裙钗者多矣。国中风俗,女贵于男。婚嫁皆自配,夫妇偕老,无妾媵。[21]”第二,废缠足,提倡女子体育。王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女子体育进行了一番介绍:“至其优游逸豫,士女偕臧,则以适其情者,畅遂其天。如聚跳、冰嬉、观剧,皆不拘于男女,而不止海澡之一事。故曰:中国重理而轻情,泰西重情而轻理[22]。郭嵩焘在法国观看赛马时,仅对比赛场地和妇女赛马做了详细的记载:“妇女五人,有骑乌骓者,凡三跃过池,横坐马上,若无事者。[23]”对西方妇女的神勇,甚是佩服。张德彝在介绍英国所见的滑旱冰时,主要提到“一名幼女名班格者,每日亥初来作戏,其翻身仰射,倒体回旋,飘洒超群,便捷有出于意外者[16]”。使西人员对西方女子体育运动的记载,与中国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实属奇文异章,但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重重的一击;维新派继之对女子解放、女子体育的宣传;我国第一所女学堂——经正女学在上海的创办,该堂“设体操之课,以祛单弱”。这些历史史实证明,凡事必有着其源头,从新观念的出现到现实,是同一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晚清使西日记与女子解放思想的传播到清末女子体育的实施,显然是有其必然联系的。

5结语

晚清的西学东渐与西力东侵,促成了近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使西日记所诞生的历史阶段,乃是这一转型过程的初始阶段[1]。这一时期对使西人员的遣派,代表着“落后”的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正逐渐开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吸收”演变。晚清出使人员对西方国家体育活动的记述过程,即中国对西方体育的吸收过程。晚清使西日记作为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的一种方式与途径,对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与介绍,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中国近代的体育内容,开拓了国人的视野。这些有关体育的记载不仅反映了中国与欧洲的体育交流,而且为我们研究欧洲体育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尹德翔.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褚德新,梁德.中英天津条约[M].中外约章汇要1689-1949,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132-133.

[3]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卷十四[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10.

[4]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卷三十九[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5]赵尔巽.清史稿2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8781.

[6]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6辑152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680.

[7]吴相湘.中国史学丛书:36册[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89-92.

[8]张德彝.随使法国记[M]//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166.

[9]黎庶昌.西洋杂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0]洪勋.游历瑞典挪威闻见录[M]//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着易堂:1891:123.

[11]斌椿.乘槎笔记·诗二种[M]//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165.

[12]王之春.使俄草[M]//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着易堂:1891:21.

[13]刘锡鸿.英轺私记[M]//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6:151-152.

[14]陈书良.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京出版社,1997:450-451.

[15]萧杨,胡志明.文化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81-85.

[16]高兆明.器物、制度、观念新论纲.青海社会科学,1996:70-71.

[17]张德彝. 随使英俄记[M]//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 长沙:岳麓书社,1986.

[18]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2.

[19]何舒.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5.

[20]郭嵩焘. 伦敦与巴黎日记[M]//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642.

[21]王韬.漫游随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11.

[22]志刚.初使泰西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77.

[23]郭嵩焘. 伦敦与巴黎日记[M]//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217-218.

猜你喜欢

近代欧美日记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成长日记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