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引发的理性思考
2018-04-19宋军艳
宋军艳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后,给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要想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我认为需要做到几点:明确目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乐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习更有针对性;培养学习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等等,这些对我们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让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实际,面对生活,学好语文,我们需要拓宽学习领域,多方面了解和学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说到底,如何用新课标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魅力,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在多年教学生活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曾说:“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有过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自由民主,轻松自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愉快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促其更好的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想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再加以强化训练。比如,阅读的习惯。阅读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其心理的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不懂得默读的原理和方法。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让学生从练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默读的效果。又如预习、复习、记笔记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都需要先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才能养成。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各年龄段高级神经系统和心理特点,适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并加以强化训练,就会达到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的目的。
三、培养对语言的感觉,助其轻松学习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语感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感觉一到位,好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两个语文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语文水平(理解和表达)会有明显的差异。既然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许多具有模糊概念语词,人们可以凭着语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尽管如此,语文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语感的培养,包括培养语词感受力,如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词的感情色彩,词义的大小、尊谦等;语体感受力,如辨认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语法感受力,如词法、句法,词的结构方式和变化。句子结构方式和变化,等等。
四、解放学习的心灵,发现并进行创新
语文课程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个性价值的课程。但在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是应该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语文课俨然成为禁锢心灵的罪恶之地。当然,我们不主张像前几年某些论者曾认为的那样,把语文课视為“误尽苍生”的罪魁祸首。不应该把整个现行教育的弊端都压在语文肩上,语文毕竟只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不应让它背负过多的负担。但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禁锢学生心灵的做法,并且至今不绝。这就有加以反思和革除的必要。我们强调体验的价值,就应该把课堂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前提。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次前所未有的变动, 我们需要打破常规,将传统结构的单一教条置之度外,重新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自由民主的教学模式,使原有的封闭沉闷的课堂增添更多的欢乐,让学生学会自主快乐的学习,而不应该是被动的。结果虽然重要,但我们更多的是要在过程中让学生去收获获得新的感受,培养他们的生活品行,来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这个大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