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实验教学魅力 优化物理课堂效益
2018-04-19王爱俊
王爱俊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谁使实验教学具有了魅力,谁就抓住了课堂的“魂”;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简单实验,生生合作;复杂实验,师生合作;开放实验,引导创新;习题实验,加强探究;适度推荐课外小实验,学生根据实际选择能够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适度推荐;课外小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限于实验设备和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的影响,许多学校物理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演示实验层面上,没能真正反映实验教学的魅力,也无法达到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实验内容、教学目标、学校现有实验条件等,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实验技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谁使实验教学具有了魅力,谁就抓住了课堂的“魂”。根据本人多年的摸索,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魅力有点滴经验,希望大家能分享和斧正。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和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将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易观察到的或习以为常的物理现象、规律集中显示出来,使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其深刻的含义,加深和拓展对物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时,学生受视觉范围影响,参与度较低,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不大。要真正体现演示实验的价值,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选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和生活用品,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这样既可以补充实验课程资源,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由其设计一些实验结果与学生实际观点存在差异的演示实验,更能引起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投入思考,此时教师再层层深入,因势利导,围绕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学生就会成为真正的学习和思维的主角,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就会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探究性实验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重点和目的。探究性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能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探究性实验是实现新课标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好方法。因此,必须加强探究实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实验探究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
1.简单实验,生生合作
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探究。教师只需在学生遇到疑问时及时给予帮助。实验结束后,教师再组织各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用物理术语正确地将实验探究结果表述出来。
2.复杂实验,师生合作
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探究的目的,经过师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猜想假设,并共同分析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做出及时的指导和示范,强调实验中一些学生忽略的注意事项,捕捉学生实验中的新发现和新方法,及时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实验探究的信心,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3.开放实验,引导创新
将一些探究性实验设计为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参与,集趣味和探究为一体,可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也会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例如,完成伏安法测电阻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他测电阻的方法,结果学生的结论出乎教师意料,竟然能探究出十几种测电阻的方法。
4.习题实验,加强探究
实验习题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理解不透,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合理解释,将这些习题让学生自主设计为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验证,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难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如电路故障的判断及检验。
三、适度推荐课外小实验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外小实验,这些小实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可操作性很强,学生可以直接用身边的物品甚至是废旧品来完成实验,教师应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重视这些课外小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都有成功的机会。
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对于其中的实验教学,先辈们已有了很多宝贵经验。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我的一些看法能给广大同行點滴帮助。
参考文献:
[1]何仁珍.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几点作法[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陈延明.激活物理课堂 培养创新品质[J].西江教育论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