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管理之花绽放
2018-04-19陈惠雯
摘要: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其管理工作纷繁、琐碎、复杂、多变,而又极为重要,不容忽视。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深入地研究班级管理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以日常的工作管理为契机,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本班特色的管理模式,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宣传,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最终实现优化班级管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管理之花;绽放;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演变和发展,社会大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深入到班级管理之中,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小学班主任,在加强班级管理、深化改革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恰如其分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学生智慧的施展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切实认识到班级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必要性,营造学生和谐发展的良好气氛,建立互谅互爱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抵触心理,以确保班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和进行,升华班级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下面,就如何让管理之花在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之中绽开,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 高度重视班级良好氛围的创建和营造,为班级管理奠基
为了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和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十分关键。作为小学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自身的管理经验为落脚点,打造学生喜欢的班级氛围,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一分子,从班集体的利益出发,维护班集体的荣誉感,增强责任意识,真正为班级做出贡献,从而为班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开学伊始,班主任必须为班级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为第一次班会准备演讲稿,以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突破口,要充满激情,洋溢着青春的色彩,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模式,及时调整管理方式,营造有利于团体发展的温馨氛围,保持长久的耐心和爱心,与学生建立心心相印的核心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班级的温暖,真正爱上自己所在的班级,从而确实保障班级管理工作前进的步伐。
二、 密切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推进班级管理的进程
当下,由于受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打击和压迫,许多小学班主任因为自身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更是任课教师,所以在管理中难免因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性经验缺失,做出一些违背素质教育的行为,对于犯错的小学生,一般就会直接采取批评或强制性镇压的手段,再加上班主任因为特别生气,不注意自己的言辞,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表面上低声下气地承认错误,但内心深处充满对班主任的敌视心理,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僵化,班级管理陷入低谷。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小学班主任,必须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要压住自己内心的火气,结合学生的优点,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帮助学生及时改正不良行为。比如,班上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每次值日总是逃避,多次被组长告状,但是这个孩子毛笔字写得特别好,于是我就针对他的优点,先让他进入班级的板报组,担任组长,久而久之,他的责任心日渐增强,值日时也出现了他的身影,班级管理效果明显改善。
三、 采取平等尊重的管理理念,促使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
班级管理成效的高低取决于科学化理念的融入,因为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这个集体的家长,所以在管理班级时,班主任必须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对学生充满关爱之心,要向家长那样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在班级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尊重、理解和平等为管理班级的前提和基础,不能依据成绩高低评价学生,更不能妄下结论,在心底深处要有一杆平衡称,分析是非,辨别真伪,让学生的身上散发出善良、纯真的天性。比如,在管理班级中,对于班上的留守儿童,班主任要关怀备至,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这些学生因父爱、母爱缺失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阴霾,打消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消极情绪,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将班级管理智慧汇集成伟大的父爱或母爱,激励学生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长,最后在班级管理中取得初步成效。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处处充满着艺术的光芒,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真谛,采用上述管理策略和方法,能有效地提升管理策略的技术含量,在信任与理解、关爱与严格的有效结合下,促使班级环境更加的温馨、和谐,管理模式更具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的浓郁、优质,班主任的管理经验更加的规范和完整,课堂上时时刻刻洋溢着欢声笑语,让班级管理之花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中盛开、绽放。
参考文献:
[1]杨连山.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之研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11).
[2]钟忠.小学班主任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30).
作者简介:陈惠雯,广东省广州市,新塘镇甘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