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浪费叫“公家的……”
2018-04-19郑旭
郑旭
“十二五”期间,全国已分两批创建了205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这一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三部门在全国启动的“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创建主体为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目标是实现管理科学精细、资源利用高效、崇尚勤俭节约、践行绿色低碳;创建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消费5个方面开展。有关部门还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加强对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目前,全国公共机构约175万家,与工业、交通、建筑等并列为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时至今日,在相当一部分人中,仍有一种叫“公家的……”思维模式在蔓延,以致相沿成习。这种思维的核心就是“公物人人用,浪费不心疼”。譬如,“电是公家的,不用关!”于是,下班后办公室里的电灯便被顺其自然地亮着;譬如,“水是公家的,没关系!”于是,盥洗池里的水便哗哗地流着;譬如,“办公用品是公家买的,有的是!”于是,只写了几行字的稿纸、只用了一半的红蓝铅笔便被随意丢进纸篓里……
笔者有位亲属,曾是某县政府一位副处级领导的专职司机,亲属说,领导怕热。为此,每年一入夏,只要接到载领导外出的任务,他至少提前一小时打开车内空调。在他看来:“油是公家的,我不操那份闲心!”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我党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有了新的要求,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也有了“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性。
新常态,看变化。以各级党政机关为代表的公共机构为例,这几年许多单位明文规定:机关办公楼里的电梯从三层以上运行,三层以下需走步行梯;夏季空调不能低于26摄氏度。不仅如此,办公用品,例如打印纸,有的地方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总量控制、循环使用。
2050家公共机构之所以能成为示范单位,除了在“4个目标”“5个方面”有了制度性规范并狠抓落实外,从单位领导到员工,自觉从思想认识上形成了良好习惯,那种“公家的就可以大手大脚”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转变。
然而,这种思维和行为习惯会不会在节约典范的“牌子”到手后复发呢?个别示范单位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荣誉感、新鲜感一过就又重走老路呢?因此,如何让节约典范单位形成的好习惯传承下去,还需要做不少功课。
“十三五”期间,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再创建300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争取实现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公共机构的行为有很好的典型示范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带头,必将帶动全社会更多机构乃至个人,自愿走进绿色消费的实践,为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贡献每个公民的力量。(资料来源:《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