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严与苦难并存的阿根廷

2018-04-19马黛

同舟共进 2018年2期
关键词:阿根廷工会

马黛

【一路之隔的富裕与贫困】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周六早晨,在港区欢度周末派对的人刚散去不久,城市还在沉睡中。和平时的周末不同,这天我来到单位参加一个活动,为贫困家庭儿童准备上学用的书包。活动内容很简单,办公室里已经堆着之前准备好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一部分是员工捐的,一部分是用捐款新买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学习用品分别装进书包里,随后它们将被送到贫困地区学校的儿童手中。

有30多个同事都来了,我还见到同属一个部门的迭戈带着太太和两个孩子一同前来。迭戈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每年都会在冬夏两季带家人去欧美度假,毫无疑问属于阿根廷的精英阶层。就像大多数阿根廷人那样,迭戈骄傲自负,自我感觉很好,平时并不容易接近。这天他也来参加这么普通的活动,让我颇为意外。他说,两个孩子都快到上学年龄了,让他们来了解一下阿根廷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阿根廷人的怜悯友善之心显而易见,但同时也说明,贫穷的幽灵一直如影随形。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百年前就有“南美洲巴黎”之美誉。满城的欧式建筑典雅优美,上流街区雷科莱塔遍布各类博物馆及各国使馆,而繁华的巴勒莫区则到处是超大规模的绿地公园、美丽的玫瑰园,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号称全球最宽广的大街——七九大道上高耸着城市的标志性方尖碑,附近是传统的剧院区。生活气息浓郁,夜生活丰富多彩,这就是布市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但熟悉布市的人可能都知道,这座城市还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北部多是整洁漂亮的高大建筑、文化设施、上流社区;南边则是蓝领阶层的居住区,诸多角落被遗忘,房屋破败,交通设施残旧,失业率高企,流浪汉随处可见。

以色彩斑斓的房屋、曲折迷人的街道和探戈的发源地著称的博卡区,每日午后都可以见到旅游大巴拉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走下大巴,游客们纷纷留影,为缤纷的景色赞叹,兴致高的还和招揽生意的探戈艺人来个合影。但是,每个游客来到这之前,都一定会被导游再三关照,只可以在主要马路上行走,切不可自行穿梭小巷,否则安全不保——这里也是著名的贫民区,它坐落于南部的河口地区,从景区再过两个街区就是贫民窟。

在布市,南北区域的差异之大让人咋舌。全市20万贫困人口中,70%居住在南部。2016年6月,该市整体失业率为10.5%,北部为6.1%,南部则达13%,是北部的两倍多。教育资源的差距更大。据统计,北部有1168间公立学校,1025间私立学校,而南部的公立学校数目虽与北部接近,有1045间,私立学校却只有505间。当富人坐在别墅云集的努涅兹和圣伊西德罗区的露天餐馆里聊天、吃饭、喝咖啡,享受休闲时光时,博卡区的穷人们正在为年久失修的房屋和糟糕的卫生条件而发愁。

2016年末,阿根廷国家统计与人口普查研究所(INDEC)发布报告,全国贫困人口总数上升到了32.2%,即1300万人口,350万个家庭,其中170万为特困人口。报告还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贫困程度差距巨大。14岁以下儿童中,接近一半处于贫困线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岁至29岁的青年中,超过1/3的人每天需为生计挣扎。这么多年轻人和孩子处于贫困状态,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

【撕裂社会的庇隆主义】

最近看到两个排名,很能说明些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一个根据人均国民收入、预期寿命及教育情况要素综合计算得出的指标,主要评价一个国家人民健康和生活尊严的程度。在2016年的排名中,挪威、澳大利亚和瑞士继续排在前三,阿根廷位列南美第一,全球第45位。诚然,阿根廷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且1905年就颁布了《扫盲法令》,全国文盲率仅3.68%,公立教育、医疗保险全民免费,HDI指数自然不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同样有一个综合统计各国苦难的指数。2016年阿根廷仅优于倒数第一的委内瑞拉,获得世界“亚军”——尊严与苦难并存,这就是阿根廷。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贫困问题便一直困扰阿根廷。显而易见,贫困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和分配问题,且这些问题近年愈演愈烈。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普遍认为金融危机、货币贬值及通胀是主因。比索连年贬值后引起天量通胀,商业投资萎缩,企业主削减岗位以及雇工时间,老百姓实际收入无法覆盖通胀。INDEC发布的就业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阿根廷的失业率為9.3%,其中29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达18.9%,意味着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下降,消费习惯也不得不调整。比如在最为重要的圣诞节,人们购买礼物的消费每单仅200~250比索(约合人民币76~96元)。消费者停止购买大件商品和产生大额家庭开支,更多人宁愿等到超市促销时才消费。自电费大幅上涨后,店铺中用于存放冷冻食品的冰箱和冰柜数量明显减少,除了冰淇淋单独存放外,冷饮和奶制品不得不“共处一室”以节省用电。

现任总统马克里自2015年上任后,便雄心壮志地说本届政府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想要多创造就业,将贫困消灭。但他也承认,要在四年任期内达到这一目标是不现实的。为了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马克里政府对外开放,吸引投资,降低劳动就业成本,取消或降低补贴,以削减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这自然要动到不少人的奶酪,加上大环境的影响,经济尚未复苏,失业率和贫困率仍居高不下,阶段性矛盾反而有所激化。

以工会为代表的中下阶层认为,马克里所代表的商业精英阶层走的是完全错误的道路,改革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理念的冲突演化成了行动,2016年阿根廷全国共发生了近6500起抗议事件。为了影响2017年末的中期选举,自年初开始,工会日渐活跃且愈加强势,在传统的薪资谈判阶段,工会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如布省政府与教师工会的谈判便以破裂告终,致使教师大罢工,900万学生在新学期第一周就无课可上。其后,工会又举行游行示威,组织全国30多万人参加,要求政府终止进口开放政策,不再为工资上涨设限,提高公务人员薪资并立即停止裁员。更有示威者冲击阿根廷国家大教堂,纵火闹事。

实际上,阿根廷民众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阶层对立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40年代。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战后,单一依靠农产品出口的阿根廷经济一蹶不振。在民众的激愤情绪中,政治家庇隆于1946年上台,开始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将一批外国公司收归国有。顺应民意,成立工会,颁布法令,强化其力量,推行劳资谈判、退休制度、有薪假期、失业补贴、冻结房租和地租等。一系列慷慨的分配政策深得普罗大众之心,却伤害了企业家和资本的积极性,庇隆主义政策由此引起社会分裂。自此之后,一方是支持庇隆政策的民众主义,另一方是反对庇隆政策的精英官僚主义,社会充斥着两种倾向之间的抉择,非此即彼,势不两立,政治、经济也在此漩涡中不断挣扎,无法自拔。

(作者系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阿根廷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阿根廷玉米播种进度比2020年同期低
重叠——2020年阿根廷Hello Wood建造节
费尔南德斯:阿根廷新总统
阿根廷可能禁止敌敌畏和敌百虫的使用
工会
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