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
2018-04-19刘志青
刘志青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会议,发表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的《雅尔塔公报》,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该协定规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得到使用中国东北军事港口、贸易港口和铁路交通的特权。此后,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约定:日本投降以后,苏军当于3个星期内开始撤退,最多3个月完全撤退。此后,苏军应将东北完整地交还予中国国民政府。由于缺乏交通运输工具,开进东北的国民党军极为有限。应蒋介石的请求,美国帮助将西南、华南等地的国民党军转运东北,美国海军陆战队先后在青岛、天津、秦皇岛登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发展前景出发,根据中苏关系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调集各路武装以各种途径进入东北。
东北抗日联军返回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担负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重任,坚决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中国人民武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了14年英勇斗争。后来,东北抗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被迫撤退至苏联境内,整编为教导旅。
1945年7月下旬,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陆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若干小组,配合苏联远东军出兵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8月9日,苏联远东军150余万人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猛烈进攻。在东北坚持游击战争的东北抗联官兵,立即号召群众,组织人民武装,向日军补给线出击,追歼日军溃散部队。东北抗联教导旅主力则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同苏联远东军一起返回东北,完成解放东北的作战任务。在苏联远东军的迅猛攻击下,日本关东军土崩瓦解。至8月22日,东北各大城市全部被远东军占领。9月5日至10日,东北抗联教导旅330人在周保中、李兆麟率领下,分批从苏联返回东北。
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的任务已是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同国民党发动内战、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进行斗争。9月中旬,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决定,东北抗日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由周保中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各地积极招纳失散的东北抗联人员,动员青年农民工人参军,收编土匪和伪军,使建军工作进展迅速。至10月20日,东北人民自卫军发展到4万多人。
9月下旬,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及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等到达沈阳,向东北局书记彭真汇报了东北党组织、东北抗联的历史与现状。10月20日,中共东北党组织关系正式移交东北局。
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进入东北
1945年8月10日、11日,朱德以延安总部总司令的名义连续发出7道命令,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立即向日伪军发起最后攻击。8月13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的命令,召开緊急会议,决定成立以李运昌为首的东进委员会和前方指挥所,抽调1万余人进入热河、东北。至9月中旬,先遣部队均已到达目的地。9月14日,李运昌率冀热辽前方指挥所进入沈阳。
8月14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这是自大革命以后,国共两党领袖共商建国大计的会谈,中共中央极为重视。但是,谈判需要砝码,要以实力为后盾。经过抗日战争,中共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中共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中共领导的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与国民党相比,中共综合实力处于劣势。但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坚固,民心稳定,国民党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打破战略平衡,国共两党这时候都把眼光投向东北。国民党认为,中苏条约可以压制中共,可以斩断中共与苏联的联系。因此,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极力从大后方把军队运往东北。对于中共而言,东北是与苏联建立联系的通道。如果占领东北,则可背靠苏联。其次,东北是重要的工农业基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物资基础。因此,中共中央在决定派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在东北抗联、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部队出动的情况下,继续向东北增派兵力。
8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从山东、冀鲁豫、冀中抽调共四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8月22日,中共中央致电山东分局:苏联“红军在满洲政策尚未完全明了,我为迅速争取满洲起见,分局应即抽调大批干部在红军占领旅顺、大连之后,穿便衣到满洲去,进行建立地方党、地方政权,发动与组织群众,出版报纸等工作;如果红军能允许山东八路军部队进入满洲(先去交涉)肃清散敌与汉奸,则应从山东抽调部队及东北义勇军名义进入满洲。”此时,位于南方各根据地的人民武装,由于兵力较为分散、薄弱,在国民党向根据地大举进攻的严峻形势下,浙东、苏南、皖南、皖中、鄂豫、湘粤边等根据地,已处于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之中,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8月2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同国民党谈判中,准备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做出必要让步。准备让出广东至河南,以及长江以南、以北诸根据地。但是,他认为陇海铁路(兰州—上海)以北迄内蒙古一定要占领,以此换取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及国共合作。毛泽东指出,东北为中苏条约规定的范围,行政接收权在国民党的手里,能否派军队去,尚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先派1000余名干部,在林枫率领下去东北开展工作;万毅等所率部队暂时留在热河待命,可去东北则去,不可去则在热河发展,造成强大的热河根据地。
8月29日,中共中央指示:“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部队可用东北军及义勇军等名义。”中共山东省胶东区委员会按照山东分局的指示,派吕其恩、邹大鹏率领100余人带电台渡海到辽东半岛进行战略侦察,发现当时苏军只占领少数大、中城市,广大乡村和中、小城镇均未占领。他们立即将这些情况报告山东军区转报给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治委员唐凯所部进抵沈阳后,也将此情况报告中共中央。同时,将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此期间,由东北抗日联军改称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在苏军占领哈尔滨、长春、沈阳及一些中等城市后,与冀热辽部队密切配合,在一些地区大力清剿匪伪,接管政权。9月20日,中共中央致电山东分局:“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除开各地派去之部队和干部外,中央是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遵照指示,山东军区迅速调集所部6万人,分批开赴东北。
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的命令,立即部署部队北进。至11月25日,第三师3.5万人先后到达锦州附近驻扎。
成立统一的领导指挥机构
日本投降后,在东北遗留下大量武器装备。中共可通过动员工人农民参军、改编旧军队等方式,迅速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决定,各根据地抽调干部组成架子团进入东北,做好扩军的准备。至12月中旬,各根据地调入东北的干部共2万余人。
中共虽有大量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但此时尚无统一的领导指挥机关。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地方干部等,自成体系,各自为政。194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简称东北局),统一领导筹划东北地区的工作。东北局由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5人组成,彭真任书记。9月18日,彭真、陈云、伍修权等人到达沈阳。
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在罗荣桓领导下建设卓有成效,成为连接华北与华中抗日战场的重要战略枢纽。罗荣桓长期患病,多次请求中共中央派干部加强山东根据地的领导。抗日戰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林彪、萧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一行前往,加强山东根据地的领导指挥力量。但是,随着对东北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中共中央不仅决定从山东调部队进入东北,而且决定将林彪一行也转调东北。9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为阻止国民党军向东北挺进,电令林彪及其一行进至冀热辽根据地玉田县境,准备组织指挥部队与国民党军在冀东进行决战。9月23日,林彪一行由河北省濮阳县北上冀东。此时,中共在东北扩军极快,很不稳固。国民党为抢占东北,极力动用海陆空运输渠道调运部队。东北局势十分危急,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中共中央再次改变决定:林彪及其一行立即转道奔赴东北,统一指挥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第三师等部,大多出自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是林彪的老部队。中共中央综合各种因素认为,林彪是统领东北各部的最佳人选。10月上旬,林彪赶到山海关。
10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林彪一行未到达之前,组织东北临时性军事指挥机关,定名为东北军区司令部,对外不公开。受东北局领导的东北军区成立后,加强了对先期抵达东北部队的指挥与协调。10月29日,林彪到达沈阳。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关内进入东北的部队与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至1945年12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达到27.49万人。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