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映衬"一带一路"时代新特征

2018-04-19张桂芬

科学与财富 2018年4期
关键词:战略研究一带一路

张桂芬

摘 要:“一带一路”的实践为当下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如果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影响力足够大,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崛起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代名词,甚至会演化为"一带一路学"。由刘卫东、田锦尘、欧晓理等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出版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反映了在"一带一路"时代,实践与研究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的新特征。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研究;时代新特征

从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到于2017年5月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三年半内,“一带一路”从认知上变得更清晰,在行动上变得更务实。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8月17日的“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相应地,国内出现了一批能反映这一时期“一带一路”特点的学术研究作品,由刘卫东、田锦尘、欧晓理等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出版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战略》)是其中代表性的佳作,反映了在“一带一路”时代,实践与研究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的新特征。

一、《战略》是“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的领军之作

1、“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实学,对它的研究必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目前我国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迅速兴起,进入“轻、灵、短、小、快”的新阶段。所谓轻,轻在积累。相关研究虽然正在摆脱初期的模糊、浅薄、粗放、脱节、纷乱的状态,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还远远不够,做学术研究尚需积淀。二是灵,灵在调整。相关研究单位纷纷调整过去的落后研究方式,更加注重实证研究、风险研究、专业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传播研究、关联研究。三是短,短在数据。国内经济已经风风火火进入大数据时代,而用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才刚刚起步,优质数据极度匮乏。四是小,小在规模。在经过“一带一路”研究初期的智库野蛮生长之后,相关单位开始建立各种智库联盟,争取形成合力。但目前大规模、成体系、有影响的“一带一路”综合研究成果仍属凤毛麟角。五是快,快在反应。随着智库和公众号等的兴起,有关“一带一路”的研究性产品能够以最快速度传递给决策者和公众。

2、“一带一路”的研究与实践相伴相生,是中国学者学术兴趣与国家战略的契合,但仍难满足政策实践对智力支持的刚性需求,表现为:研究兴趣大,资料来源少;政策解释多,理论剖析少;文献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情况介绍多,项目设计少;政策需求大,适用建议少。而《战略》出世,借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势,有可能带动“一带一路”研究走向“厚、重、长、大、新”的新阶段:

一是厚,厚在学术性。80万字,30多位作者,历时3年,重点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质量与厚度成正比。二是重,重在权威性。刘卫东研究员领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团队,体现了学术权威性;政策权威性体现于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的正式参与;有120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承担发行,凸显出版权威性。三是长,长在战略性。《战略》以“一带一路”为截面,既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开放发展研究的基础,又展现出着眼未来几十年的战略眼光。四是大,大在全局性。《战略》从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全球化的广度,结合内外两个大局,展开铺陈。五是新,新在创新性。《战略》提出,“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是包容性全球化。

二、《战略》为“一带一路”构建了包容性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一带一路”是进行时,相关理论研究需要跟进、发展、创新、这样才能长久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主要催化了四方面的学术研究:一是带动了“一带一路”学科群的发展。如国家发展战略、国际战略、公共管理;历史地理、生态环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区域国别、民族宗教;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地方外交;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链、全球产业链;全球治理、公共产品;国家形象、舆论传播;公共政策以及信用、风险研究等。二是带动了“一带一路”原创理论的发展。如双环流理论、全球互联互通理论、共同现代化理论。三是带动了“一带一路”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工具的开发。如遥感测绘、大数据应用、“一带一路”的“五通”评估指数、地方参与“一带一路”指数、港口航运指数等。四是带动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研究。不少研究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以增强研究成果的国际适用性,如最近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大学就与联合国开发署合作完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报告。总之,“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初现百家争鸣并积极探求国际适用性,具有跨学科性、战略性、实用性特征。

《战略》提出“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是“包容性全球化”,是诸多“一带一路”初期理论中比较成熟、影响力大、国际适用性广的一种。一方面,包容性全球化理论并没有否定全球化。作者深刻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并非简单延续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而是强调全球化进入需要“包容”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作者将“一带一路”纳入包容性全球化这个大框架。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和平、友谊、交往、繁荣也即丝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通过寻找利益契合点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两相集合,包容性全球化理论既倡扬了新时期的全球化理论,又为“一带一路”找到了普适性的理论基础,是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有机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一种尝试,其核心内涵是借助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既满足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需要,也造福当地人民。事实上,包容性全球化理论也被我国领导人所接受,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呼吁推进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全球化。

三、《战略》反映了“一带一路”时代研究与实践相互映衬的新特征

《战略》强调,“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应对世界格局变化、适应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全新国家战略。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个新概念形成之时往往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使人们对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出现新的跃进,并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质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一带一路”无疑是这样的概念。

“一带一路”将激发和蓄积大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驱动性”,而非“美国驱动性”;是“世界影响性”而非“地区影响性”。过去,美国是主导性的环境影响因素,具全球性影响力。而“一带一路”建设所激发的中国议题和全球议题,是中国力量协同其他力量共同带动的,引发全球联动共振,表现为机遇和挑战交织复合,是将长期影响国际秩序重塑的系统性问题。如果把“一带一路”放到“中国的兴衰沉浮及其与世界发展的互动关系”的大时空背景下理解,就能发现“一带一路”时代的含义—中国在重回崛起进程后,其阶段性的复兴发展战略及其与世界的互动关系问题。这可能是“一带一路”更深刻的时代本质,有助于政策实践者和学术研究者从大历史观、大世界观和大战略观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在中国和世界的战略地位。

“一带一路”的实践为当下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如果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影响力足够大,则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崛起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代名词,甚至会演化为“一带一路學”。《战略》所体现的,正是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之下研究与实践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黄红山.“一带一路”倡议:驱动力、战略内涵及建设路径辨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 (9):26-30.

[2] 吳志成,等.践行区域合作共赢与全球协商共治的中国方案——中央政府主导下的“一带一路”建设[J].当代世界,2015(5):19.

[3] 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154):5-17.

猜你喜欢

战略研究一带一路
广西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山东省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
山东**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