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产业链的新变化

2018-04-19王建民

开放导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展态势海峡两岸产业链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分工精细化背景下,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产业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体系,并持续围绕国际产业链进行合作与发展。两岸传统的“台湾进口—大陆加工生产—海外出口”产业分工格局,自新世纪以来已出现重大变化。两岸企业间策略性合作的持续推进,使两岸在新经济领域,产业分工关系和产业链出现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海峡两岸 产业分工 产业链 合作竞争 发展态势

[中圖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8)02-0039-04

[作者简介] 王建民(1960 — ),陕西铜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台湾经济、两岸经济关系、台湾政治与社会。

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分工格局是两岸经济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水平的反映,也在两岸经济发展、两岸经济产业合作进程中不断调整与改变。总体上讲,两岸产业分工关系由早期以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居次格局,逐步转变为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居次以及产业内垂直与水平分工并存的形态。全球产业格局与产业链的发展也影响着两岸产业链、价值链与产业分工格局的发展变化。新世纪以来,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产业链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两岸产业分工总体变化态势

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产业链发展变化,与两岸经济本身、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密切相关,并不断调整与变化,形成极为复杂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

(一)两岸产业分工关系变化历程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台湾经济发展水平与部分产业发展水平或产业竞争力领先于大陆,两岸产业分工体系呈现垂直分工为主的形态。在主要产业领域,台湾处于产业的中上游,掌握着主要技术(许多是从美欧日转移而来),掌握着部分关键零组件,总体上以技术与资本密切产业为主,以中高端制造为主;大陆则以中下游产业生产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中低端制造为主。台商对大陆投资以资金与技术为主,充分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与土地,在大陆加工制造再出口,形成台湾技术+资金+订单—大陆加工制造(劳动力+土地)—产品出口(美欧为主)的产业分工关系与合作模式。同时,台湾(台商)在美日压力下不愿将先进技术转移大陆,希望维持台湾产业竞争优势,维持两岸产业垂直分工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格局逐步发生重要变化。大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部门齐全,并形成高中低端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产业体系,而且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为主的产业方向转型与发展。台湾产业转型相对缓慢,优势产业仍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等少数行业,导致两岸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目前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格局总体上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两岸产业分工关系已基本上是一种混合型产业分工关系,即既有垂直产业分工关系,也有水平产业分工关系。二是大陆在不少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与世界水平并驾齐驱,两岸已是“逆垂直产业分工”形态,即大陆领先台湾。台湾在这些产业领域发展滞后,与大陆并没有太多的产业关系。三是台湾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某些产业如半导体、光电、终端组装与电子零组件等仍然领先大陆,尽管领先优势在弱化,但两岸仍基本呈现垂直产业分工体系为主、水平分工居次的格局。四是在传统产业领域,台湾在石化、钢铁与工业机床等少数领域具有优势,其他领域大陆则普遍超越台湾,两岸传统产业领域分工以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居次。

(二)两岸产业分工关系变化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

大陆产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对台湾产业与企业竞争力增强,台湾方面逐步感受到大陆的竞争压力与产业分工形态变化,希望两岸能够维持之前的垂直产业分工形态。

实际上,两岸产业分工是自然形成的,产业竞争是市场机制的必然结果,不是大陆经济政策造成的,台湾不能要求两岸永远实现垂直分工,更不能要求大陆经济放慢发展,以便让台湾经济处于优势地位或产业上游,以维持所谓的两岸垂直产业分工。尽管大陆在两岸经济产业合作中让步、让利,但绝不会因此放慢经济产业发展步伐,产业规划与投资不会受到这种不合理要求的干扰与影响。大陆持续积极发展自己的产业尤其是落后产业,在落后产业领域逐步赶上或正在赶上或已超越台湾,使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与产业格局呈现出新的重要变化。

(三)国际经济关系变化与规则调整促进两岸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模式发生新变化

新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关系与产业分工形态也在发展,而且两岸均成为国际产业化分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是整个国际产业链上的一环。两岸传统的“台湾进口—大陆加工生产—海外出口”产业分工格局,是国际经济产业分工与贸易规则等形成的特殊阶段下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一直在延续,但新世纪以来已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形成三种主要产业分工模式:台商海外接单—台湾进口—大陆加工生产—大陆内部销售;台商海外接单—台湾研发—大陆加工生产—销售海外、大陆与台湾;台商海外接单—大陆研发—东南亚加工生产—出口海外。过去两岸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台商从台湾进口关键零件、大陆生产加工、再出口海外。经过多年发展变化,发达国家对大陆仍实施较高的关税壁垒,但台湾出口关税却较低,于是一些大陆企业将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台湾,重新包装贴牌,再出口海外,以获取更好的利益,于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即:大陆企业“大陆生产—台湾包装贴牌—台湾转口出口海外”。

大陆经济阶梯式发展与地区差异性,以及沿海地区生产成本显著上升,使台商在大陆经营发展呈现明显向内陆地区转移生产线的趋势,沿海地区生产规模缩小,并转型成为服务、销售甚至研发据点,企业总部与营运中心仍在沿海地区,于是出现“台商沿岸(海)接单—沿海研发与运筹—内地生产—境内境外同时销售”的新模式。

(四)两岸在光电与半导体等代表性产业领域分工关系的变化

大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占有优势,但在半导体、光电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新世纪以来,大陆积极发展光电(面板)与半导体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大陆在这两大产业有了长足进步,正在逐步缩小与台湾的产业发展差距,改变两岸在这两大关键性产业领域的分工格局。

在光电产业领域,京东方成为大陆面板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经十多年时间发展已迅速崛起。超越了台湾友达与群创两大面板产生商。可以说,两岸在光电产业领域关键的面板技术与生产方面的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基本呈现产业水平分工形态。

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特别是设计与晶圆制造方面,台湾仍领先于大陆,两岸持续呈现垂直产业分工形态。不过,近年来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半导体内部产业结构正进行着重要调整与变化,随着台湾半导体产业增长放慢,而同时大陆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大力鼓励吸引技术与人才,大陆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预计大陆半导体产值及未来在IC设计、制造超越台湾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两岸半导体产业分工关系正逐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

二、国际及两岸产业链新格局

与两岸产业分工关系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分工精细化背景下,国际产业链不断发展与深化,两岸也加入这一国际产业链与供应链,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体系,并持续围绕国际产业链进行分工合作与竞争。

(一)两岸三种产业供应链与两岸产业分工关系

当今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分工的基本途径或方式是,台湾企业参与大陆主导的产业供应链体系,实现共同参与式的合作发展,形成一种全新的两岸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有三种参与合作方式与分工体系,其中大陆“产业供应链导向”的两岸产业合作成为基本发展态势。

一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包括台湾与大陆企业在内的国际供应链,是两岸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产业体系分工與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苹果供应链最为典型。台湾在全球供应链上不仅是苹果供应链的一环,也是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许多关键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一环。台湾企业大多在大陆投资加工生产与组装,从而形成以苹果等国际跨国企业为产业链核心的两岸产业链、供应链与产业分工体系。台湾与大陆同是苹果供应链的一部分,都是为苹果代工与服务,都是国际垂直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加工、制造与组装,两岸总体呈现水平分工形态,但由于在苹果等产业供应链上,台湾在晶片设计、加工制造与部分关键零组件上占有优势或优于大陆,从而两岸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垂直产业分工形态。但随着大陆电子科技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也成为苹果供应链的有力参与者,两岸企业呈现出“陆进台退”与“陆增台减”之势。可以说,大陆在苹果产业与供应链上的实力增强,有取代台湾供应商地位之势。

二是台湾大型企业在大陆投资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与供应链体系。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台资企业“大鸡带小鸡”的集团式发展模式。即一个台湾大型企业到大陆投资重大项目,带动相关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共同投资,就近供应相关产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

三是大陆企业主导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产业链与供应链将成为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趋势与方向。主要表现在家电与电子信息领域大陆企业品牌效应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体系。由于大陆市场规模大,大陆电视等品牌企业制造与销售规模大,台湾不少企业是创维、康佳、海信等企业的零组件的代工企业,大陆家电企业每年从台湾采购大量零组件,形成两岸一种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态。可以说,两岸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建立起密切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

台湾学者将两岸信息电子产业领域的分工,以终端组装产业与零组件产业作为两个基本面向,形成四种基本形态与格局。一是台湾关键零组件产业与大陆终端组装产业的关系:台湾零组件过去成为带动大陆终端产品发展的关键,但随着大陆本土供应链的形成,面临极大挑战。就未来发展趋势看,部分台湾零组件厂商已融入大陆供应链之中,可在大陆“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关键地位。二是台湾终端组装产业与大陆终端组装产业之关系:现行两岸信息电子产品分工态势大致确定,两岸产业消长多为品牌企业的机种比重与订单调整(内部分工精细化)。未来发展趋势看,两岸对新兴应用产品的布局类似,但台湾研发与制造能力仍优于大陆,两岸仍具有合作互补空间。三是台湾关键零组件产业与大陆关键零组件产业的关系:目前半导体仍为台湾优势领域,但大陆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聚集逐渐完整,竞争逐步激烈。就未来发展看,台湾半导体能量多集中在领导大厂,在未来新兴应用少量多样策略与趋势下,加上大陆业者具有内需市场及政策支持等优势,台湾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也就是未来将走向水平分工。四是台湾终端组装产业与大陆关键零组件产业的关系:目前两岸仅在中低端及针对大陆市场销售的产品具有互补空间,就未来发展趋势看,大陆积极投入新兴应用技术标准布局,串连上下游供应链及材料设备等规划,未来可能将主导部分新兴应用的标准或规格发展,台湾企业需要转向采纳大陆新兴应用零组件,即两岸将形成“逆产业分工形态”,大陆处于产业中上游,而台湾处于中下游。

(二)所谓大陆“红色供应链”的形成是两岸产业分化关系变化的典型写照

近年来,在岛内产业界与台商群体中出现了“红色供应链恐慌现象”的讨论。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中,形成复杂的两岸产业链与供应链,也可称为“中华产业链”。即随着大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在两岸产业链中的地位上升,大陆主导企业扩大对当地企业零组件采购比例,或本地企业对上游主导企业产品供应比例上升,对台湾零组件进口比例下降,或者说对台湾企业产品采购比例下降,对台湾企业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于是在台湾岛内出现了所谓大陆“红色供应链”崛起及对台资企业威胁的声浪。

如何看待所谓的“红色供应链”问题?实际上,产业链与供应链是不断发展的,产业分工体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谓的“红色供应链”只不过是大陆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与两岸产业分工体系的正常发展变化。只是台湾企业习惯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两岸垂直产业分工形态或台湾产业优势地位,这是建立在大陆现代经济产业发展起步晚这一基础之上的。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产业发展与崛起,这一旧有的产业分工形态或格局必然被打破。台湾企业只有融入“红色供应链”,共同做大供应链,共建中华产业链与供应链,才能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三)两岸企业间策略性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在新经济领域产业分工关系新发展

两岸产业分工体系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大陆总体上逐渐成为产业链的主导方,台湾企业是供应链的重要供应者与重要参与者,形成大陆对台企采购与实现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尤其在新经济、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下,两岸产业分工也出现新的变化,大陆企业以庞大的市场为基础,以现代物流与营销售手段在海峡两岸建立起一种新的产业分工关系。

[参考文献]

[1] 胡军,冯邦彦,陈恩主编.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经济合作与海西建设,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30周年院庆研讨会系列文集[D].2010.

[3] 朱磊.台湾产业与金融研究[M].九州出版社,2012.

[4] 第一届台商发展论坛——台商投资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论文集[M].2015.

[5] 陈恩.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分析——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 陈博志.台湾经济战略—从虎尾到全球化[M].台湾智库出版(台北),2004.

[7] 童振源,曹晓衡.两岸经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M].新锐文创出版,2013.

[8]华晓红.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发展态势海峡两岸产业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发展态势的探讨
海峡两岸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其策略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