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儿童博物馆参观记
2018-04-19应宇峰
应宇峰
在“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资助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师生一行11人于2017年11月赴美国芝加哥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学。其间,他们在埃里克森研究院体验了儿童艺术实践课程,参观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近北蒙台梭利学校,还考察了芝加哥美术馆和全美十大儿童博物馆之一的芝加哥儿童博物馆。访学中,他们对环境、材料、师幼互动等与儿童学习与发展相关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刊本期刊发三篇他们的访学感悟。
2017年11月11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1位师生来到美国十大儿童博物馆之一的芝加哥儿童博物馆(见图1)参观。博物馆坐落在密西根湖和海军码头附近,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兒童博物馆”的概念产生于美国,它是一个通过各种互动式或体验式项目活动引发儿童探索和学习,从而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地方。分布在美国各地的儿童博物馆有四百多家,大至学龄儿童,小到蹒跚学步的婴幼儿,都能在儿童博物馆这个缤纷的世界里感受无穷的乐趣。
美国的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的定位——这是一个面向社区儿童、兼具教育与娱乐双重功能的文化机构,芝加哥儿童博物馆也不例外。该博物馆以“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共同体以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使命,鼓励儿童和监护人一起通过游戏来探索、发现和创造。博物馆共有三层,既有精心创设的主题场馆,可以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感知、操作、体验的机会;也有充满奇思妙想的艺术点缀,可以让儿童在不经意间获得审美的乐趣。
一、精心创设的主题场馆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幼儿生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芝加哥儿童博物馆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精心设计了10多个游戏化的主题场馆。这些主题场馆吸引力十足,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幼儿能够自主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和经验。
●安全教育体验馆
我们首先来到了安全教育体验馆,这是一个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场馆,以红、黄色调渲染出浓郁的消防色彩。幼儿可以穿上馆内提供的消防员制服,爬上等比例仿真消防车,进行模拟驾驶、搬运路障、卸载水龙等角色体验活动(见图2),也可以亲自操作馆中的虚拟灭火器(见图3),或是像消防员一样攀爬金属杆。
馆内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房间,里面挂满了从天花板上垂下的黑色纱幕,离地面只有几十厘米的空间距离。幼儿必须在不触碰纱幕的情况下穿越房间,才算挑战成功。这个房间其实是一个火场逃生的模拟体验场所,在“滚滚浓烟”占据房间或楼道时,“捂住口鼻,匍匐前进”是必须学会的逃生技能。
●艾瑞卡尔绘本体验馆
离开安全教育体验馆后,我们来到绘本体验馆。这不是一个固定场馆,而是一个根据需要展示的场馆。
现在,馆内到处呈现的是艾瑞卡尔的经典绘本情景。围绕《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好安静的蟋蟀》《孤独的萤火虫》《笨拙的磕头虫》《好忙好忙的蜘蛛》五本绘本,场馆提供了多样的玩法:幼儿可以化身毛毛虫穿过不同的食物(见图4),可以利用塑料片和投影仪给墙面上的蝴蝶翅膀配上好看的颜色(见图5),可以和“好忙好忙的蜘蛛”一起织网(见图6),还可以用材料拼插出绘本中的主角(见图7)。
当绘本作品变成了直观可感的游戏时,隐含的教育意义也被进一步发掘。幼儿在扮演毛毛虫的过程中能够更具体地感知时间和数量的概念,在为蝴蝶翅膀搭配颜色时可感知形状和色彩,在织网、拼插游戏中可发展小肌肉动作。
●攀登船
感受了绘本体验馆的奇妙后,我们准备上三楼。博物馆为体验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上楼方式——攀登船。这是一个大型绳网组合,由竖直和水平两个相连的筒状绳网组成。幼儿需要从二楼竖直绳网的入口处进入,独立攀登到顶端交界处(见图8),再爬过横跨数米的水平悬空绳网,才能顺利抵达三楼。
该馆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以确保体验者的安全。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勇敢、谨慎地攀爬,并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成功到达三楼时的满足和快乐。
●水世界
进入三楼,我们首先来到“水世界”。刚进入这个区域,我们就看到墙上挂着一排小雨衣,这是专供幼儿玩水使用的。馆内有一个带有一定坡度的大型环状水池。水池中有许多咕嘟咕嘟冒着水的水泵,幼儿可以用水管和水管接头进行拼插组合,以改变这些水泵中的水流方向(见图9)。水池中还设置了自上而下的水流系统(见图10),幼儿可以在上游放一只塑料小船,观察小船是如何顺流而下的,也可以在“河道”中为小船设置障碍。
在水池之外,还设计有许多与玩水有关的游戏设施。例如,幼儿可以通过按压水泵,让水射向空中,击打悬挂在上方的摇铃,以体会机械的神奇和水的力量;幼儿也可以用毛笔蘸水在石板墙上自由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麦克的博物馆
步入“麦克的博物馆”,我们立刻觉得目不暇接。每个人童年收集过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不同花纹的弹珠(见图11)、不同颜色的纽扣(见图12)、不同表情的小南瓜灯(见图13),还有数不胜数的精致小玩意儿(见图14)。这些藏品都按照类别悉心摆放,给幼儿一种鲜明的类别感,并可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收集欲望。
在许多迷你藏品展柜旁挂有若干放大镜,幼儿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藏品的形状、花纹等,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馆内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茶几:茶几的正面是一块玻璃,里面盛满了各种小物品。幼儿可以在这里寻找指定的物品,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见图15)。
●摩天大楼
这是一个以“建构”为主题的操作区。我们看到地面上散落着许多长条型、三角形多孔木板,一些幼儿戴着护目镜拿着螺丝、螺母和螺丝刀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拼接(见图16)。
这个场馆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例如,幼儿可以用10分钟的时间组装一座大楼(见图17)。这个建构活动既锻炼幼儿的建构能力,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该区域的录像设备会记录幼儿的整个搭建过程,幼儿事后可以登录网站凭密码领取自己的录像资料。这种实录反馈可帮助幼儿通过重温自己的建构过程去感受更多的快乐,通过反思获得更多收益。
●恐龙探险
“恐龙探险”区域是一个巨大的仿真似鳄龙骸骨挖掘池(图18)。仿真似鳄龙骸骨被红色的木屑掩埋,幼儿需通过认真观察挖掘池边恐龙骨骼分布的图片提示,才能找准方位挖出骸骨。在现场,我们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幼儿在母亲的帮助下清理出第一块骸骨时,立即发出“哇”的惊叹声,随后更加专注地进入下一步的清理活动。
凭借图片提示和家长帮助,幼儿顺利完成了一次仿真挖掘。从中,幼儿不仅初步认识了似鳄龙的骨骼形态,更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工匠实验室
“工匠实验室”是面向家庭的工作坊。场馆的迎面黑板上写着“工具栏——今日菜单:灵感;想象”。场馆十分开阔,有两张大桌子供幼儿感知、操作、体验,桌沿上有可供固定木头用的卡座,桌上放着锯子、锤子等工具(见图19)。周围架子上满是绳子、棉花、烟斗通条、吸管等材料,便于幼儿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
黑板上每天都会写上“今日挑战”的内容,提示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把两样东西连结到一起”。我们到访的时候并没有幼儿在现场操作,但周围架子上展示着许多充满童趣的幼儿作品(见图20)。
●树屋小径
离开了让人惊叹的“工匠实验室”,我们来到了静谧的“树屋小径”。这里营造了一个仿真的森林环境,有树、石壁、瀑布、小溪、鱼等(见图21)。幼儿可以在这里开展攀岩、钓鱼等活动,感受和亲近自然,获得各方面发展。
●儿童镇
接着,我们进入了“儿童镇”。“儿童镇”是一个模拟的小型社区,这儿有一家迷你杂货店,幼儿可以和家长一起采购商品(见图22),也可以扮演收银员。这里还有两辆仿真汽车,幼儿可以开展洗车、换轮胎、驾驶等不同的活动(见图23)。
和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体验了大人的生活和工作,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和其他小朋友的合作、交流又获得了社会性、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故事中心
“故事中心”是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场馆,它其实是一个小房间,里头有两个小沙发和一台电脑(见图24)。幼儿在结束活动、离开博物馆前,可以和家长一起在这里为自己录制一部记忆微电影。博物馆会在几天后将微电影发送至参观者提供的电子邮箱。
“故事中心”会问幼儿几个关键的问题:“你这一天印象最深的区域是哪一个?”“你在这一区域干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幼儿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先前的活动进行梳理,用语言描述所经历的活动和情感体验。
二、奇思妙想的艺术点缀
除了对场馆进行精心创设,使之既能吸引幼儿参与,又能帮助幼儿获得各方面发展之外,芝加哥儿童博物馆还十分注重环境的艺术性,化平凡为神奇,让幼儿在这里既能获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又能得到艺术的陶冶。
在博物馆三楼,有一匹由水管、齿轮、球拍等废弃材料雕塑而成的“马”(见图25),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尊雕塑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它一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向参观者传达出这样一个理念:世上没有无用之物,只要敢于想象和创造,就能够化平凡乃至腐朽为神奇。
博物馆中各处座椅的巧妙造型、椅子上的主题装饰、墙角上的马赛克贴画、可触摸的电梯墙等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比如,椅子可以是巨人的膝盖,可以用各类水管组合而成,也可以用其他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幼儿坐在这样的椅子上休息时,很可能会自然产生各种探索欲望(见图26)。
可以说,博物馆的设计者对幼儿心理有较准确的把握,知道幼儿的许多审美经验是在不经意间获得的。因此,在一个墙角上,白色纽扣和五颜六色的弹珠装饰出了一种别有趣味的效果。当家长抱着孩子等待电梯时,电梯门周边墙上的马赛克拼贴画又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
就这样,博物馆把艺术融于环境,让儿童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能发现美的绚丽多彩,感受美的千姿百态。“润物细无声”,这可以说是一种至高境界的艺术教育了。
三、启示
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对教育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公益性质的儿童博物馆出现了,它们在发展中也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独特的教育价值,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办馆模式。就拿芝加哥儿童博物馆来说,全馆的活动真正是“以儿童为中心”来设计的,这是一个开放、自由,能充分激发儿童好奇心、探索欲的互动环境。设计者注重儿童在书本之外的学习,通过项目活动促使儿童主动探索,使博物馆成为兼具教育与娱乐双重功能的文化机构,成为幼儿园的重要课程资源。从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我们看到了博物馆为幼儿园到馆开展集体教育活动所提供的资源支持,包括对各个展馆教育功能的介绍以及集体活动的指导手册等。指导手册中,既有不同年龄段儿童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收获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的内容介绍,也有教师组织相关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建议。不仅如此,儿童博物馆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支持环境,家长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可以跟孩子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
博物馆各个场馆之所以能够吸引儿童,是因为它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更重要的是,通過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准确捕捉儿童的学习兴趣,让材料变得“有意义”。每一个场馆虽然都有主题,但由于主题的开放性,儿童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而不是他人的指导进行学习。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可以在同一个场馆进行“有梯度”的学习。例如在“麦克的博物馆”,幼小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拿起放大镜研究事物的形态,年龄更大一些的儿童则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其中的类属概念。这种设计理念值得幼儿园借鉴,当我们为幼儿创设游戏场所时,我们要重点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和思考,研究什么样的环境能够让幼儿保持新鲜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表达欲,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让幼儿力所能及。据博物馆馆长介绍,馆内工作人员都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但都必须遵循“让儿童进一步,让成人退一步”的原则,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问题解决者。比如,“工匠实验室”提供了大量真实的有一定风险的工具,但工作人员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他们相信孩子会非常小心地保护自己。而当孩子有机会去冒险时,他们自信心的增长更是可以期待的。
反观我国,大部分公办的博物馆还只发挥着“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它实质上是以成人为中心的,并不适合幼儿;某些科技馆之类虽然在互动性、可操作性上有所改善,但对象大多以青少年为主,真正适合学前儿童的博物馆、探索馆实在是凤毛麟角。为此,我们呼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科技馆、博物馆等,以期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