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评测排名?你别太当真
2018-04-19董峥
董峥
前不久,有朋友转来某机构发布的“年度最佳信用卡评测排名”一文,而笔者早在2007年就发表过文章,对市场中的信用卡评测、评选类活动进行过评论,因此对这种评测结果并无兴趣,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当然也无权去评价这个评测是否公允。但是也重申一个问题:信用卡并不适合评测排名。
这些年,一些媒体或机构出于商业化的需要,很热衷举办信用卡评比排名活动,当然,这类评比排名结果并不具有权威性,除了对持卡人略有一些办卡的指导作用外,娱乐性的效果大于功能性的效果。信用卡产品都是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而独立设计的,每张卡各有其针对的用户群体、消费特点和功能长处。无论是卡面、权益、服务等都不具有横向或纵向的可比性,很难用“好”或“不好”来对比。
信用卡级别按常规分类,分为普卡、金卡、白金卡及以上的高端卡,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来高端卡呈现低端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也为了满足一部分用户的“心态”,将一些原本收费的白金卡免费发行,其中的用户权益也被适度地削减。但是,这么做的结果,很容易让愿意支付年费并得到更多服务权益的用户感到不公,因此,银行在发行这类卡时都会推出收费版和免费版两种不同的权益服务项目。
类似这样的产品要进行所谓的“评测”,其维度的制订就是个大问题,是依据年费?还是权益?即便是考慮到年费、权益等因素,又有各家发卡银行的营销策略、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甚至卡面的设计都有可能影响到用户的偏好。以笔者的消费习惯,就算是有再多服务和权益的银行卡,如果其收取年费或以高额积分兑换年费,那么都将不再属于笔者的考虑范围之内。有些产品被用户趋之若鹜地追捧,但是真正能用到的功能权益却屈指可数,一家银行推出的不同产品,一家卡组织在不同银行推出的各类产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么多差异,又该如何在一次评测中比较客观地对比出谁更“好”呢?
相信这样的评测也会考虑到产品、品牌等维度对用户的影响,比如申请欲望、用户口碑等方面,但是作为所谓的“评测”,还应该更多地从一些行业研究的深度上去做,目前市场上信用卡产品大部分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功能上也大多很接近或相似。实际上,信用卡更适合做一些“大众喜爱的某卡”活动,让持卡人依据对产品的直觉、口碑、卡面、特惠活动等综合因素表达对某款产品的喜好,其结果代表了用户对信用卡产品最直接的评判,既可以作为其它银行可参考、学习的对象,也可以作为发卡银行品牌营销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排名不具有任何权威性。即便是这样的市场排名活动,也应该将信用卡进行分类,比如最受持卡人欢迎的“航空联名卡”“粉丝类主题卡”“汽车类主题卡”“女性信用卡”等等,让某一同类产品参与评选,无论如何,收费卡与免费卡、航空联名卡和汽车主题卡都无法放在一起“比较”,这样评选的结果多少有些许参考价值。
卡友让笔者推荐一张信用卡的时候,笔者都会问卡友有哪些需求或偏好,比如对年费、积分、里程、优惠、使用范围(国内、国外)等有无要求,通过这样的维度判断,才可能推荐到比较适合对方的信用卡,而不是自己中意却并不适合对方的产品。比如笔者喜欢卡面比较简单的画面,这就不适合一些年轻用户的审美观,同时,一些高端卡也不适合年轻用户。
信用卡的根本在于其服务的内涵,而对于服务的感受必须且只能由持卡人来评判,银行的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无疑是要围绕着其提供何种服务来获得持卡人的青睐。这类的评选排名结果,可以作为大众选卡或推荐的依据,作为用卡生活和心情的调剂,自己的卡该怎么用还怎么用,绝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至于社会上这类信用卡的评选结果,卡友们别太当真,就当个乐趣看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