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创造美好生活体验
2018-04-19肖磊
肖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张瑞敏认为,对海尔来说,就是要大力推进物联网时代的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为用户创造美好生活体验。
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形成势头,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加速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
以物联网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与龙头,或将引领和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物联网?
先来弄清楚两个问题:物联网(英文Intemet ofthings,简称loT)是什么?和大家熟知的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物联网,是不是一个搞物流的网站?当然不是。
从字面意思理解,物联网就是把物与物联结起来的一种网络。专业一点的说法,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让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网络相连,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对物品或过程实施感知、操作和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这样的解释可能不够生动和形象,那就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家电产品正在智能化,各种智能家电层出不穷。比如智能空调,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无需遥控器就可以开关机、调整温度等。这种体验好不好?当然很好,谁不想推开家门时,炎炎夏日室内是凉爽怡人,数九寒天家中是温暖如春?同时,智能空调还能自己除甲醛,控湿度、降能耗等。
但是,这样的空调就足够“智能”了吗?不是。比如它无法自动感知环境,还是需要人为操作,包括什么时候开关机、温度设定多少等;而且,它不能与其它智能家电联动,让室内空气达到最好状态。
那通过物联网,空调能够做什么呢?它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变化,比如室内温度、湿度、光度等等,以及是否有人、人的活动情况,并以此决定是否开启和调节相关功能;它可以根据主人作息时间和个人习惯,比如何时睡觉、起床,喜欢室温为多少等,形成一套自我工作的逻辑;它可以与其它智能家电交互,比如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等等,根据室内空气状况决定各自的工作状态。
其实,物联网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它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扫码开锁、准确定位的共享单车就是代表。“我在哪里”、“谁在使用我”、“骑行了多久多远”……物联网技术让自行车具有自我感知、自我上传数据的能力,带来了全新的共享经济模式。一度被边缘化的自行车,在短时间内再次风靡大街小巷。
此外,大众熟知的智能手表、数字眼镜、智能路灯、智慧停车等等,背后都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那么,物联网和互联网又有什么关系呢?
互联网是实现“人人互联”,人与人的信息沟通得以解决;物联网是实现“万物互联”,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将物体的信息准确、实时地传递出去。
相比互联网,物联网广泛应用了各种感知技术,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本身具有一种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这也是物联网的一个巨大优势:感知层的运用,有利于将人从信息爆炸的困局中解脱出来。未来产生更多的终端,并不需要用户去互动,而是实现自动地、智能地直接为人服务。
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姚建铨教授认为,互联网和物联网研究的范围不同。物联网是把人和物、物和物之间进行联系和控制,目的就是提高生产率。要提高生产率,就要把人们感兴趣的、为人类进行服务的物体的特性感知出来,让它们“说话”。比如一座大桥、一栋大楼,通过物联网技术,传感物质的属性,就知道哪一天会塌,有问题的话它就会发出信号。
物联网,未来已来!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在万物互联的世界,人们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钥匙、手表,大到汽车、楼房,都能“自动开口说话”。
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正在高速发展。发生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场景,正逐渐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快下班了,坐在办公室的你与家中的电器“对话”,智能电饭煲进入煮饭模式;下班路上,家中空调已自动调节到舒适的温度;到了家门口,不用掏钥匙,安全识别后自动开门;进入室内,气温舒适,厨房飘来饭香……
周末,冰箱与储存的食物“对话”,将食物的品种、数量、保质期、产地等等信息反馈给你,提示哪些已经没有了,需要及时采购;冰箱还能与超市“交流”,让你足不出户就知晓整个超市的商品信息;冰箱还会根据食物消耗感知你的饮食习惯,并以此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这款冰箱就是海尔发布的“物联网冰箱”。今年3月,海尔还发布了全球首台NB-InT智能空调;5月,国家电网的NB-InT智能电表在四川测试成功,实现了远程抄表等系列功能。
要出差,设置好目的地,无需自己驾驶,车辆会智能行驶;不用担心半路抛锚,汽车会实时检测车况并提前提醒你去维修;万一因为意外事故出现故障,系统会自动叫拖车、报修,理赔。
身体不舒服,通过一个产品,医生能24小时监控你的体温、血压、脉搏;小药片也能“开口说话”,告诉你这是什么药,那是什么药,哪些不能同时服用,哪种已经过了有效期。
这一切,并非异想天开,而是物联网带来的可以预期的未来或者已经实现的变革。近两年,共享单车等各种共享项目如雨后春笋,事实上就是物联网大爆发的前兆。
今天生活中的“痛点”,或许就是物联网的“爆发点”。物联网将颠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未来,看病难、出行堵、污染重等等這些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副作用”、“城市病”,或许都不再是问题。
如今,物联网正向各个行业快速蔓延,第一轮“爆发点”将集中在家庭生活、医疗保健、物流运输、汽车驾驶、消费结算、能源管理、城市管理、工业制造等领域。智慧家庭、智慧城市及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医疗、智能机器人、车联网、无人机、虚拟现实等名词,都成了热门词汇,为更多人所熟知。
扑面而来的物联网在过去只是趋势,而现在则是“未来已来”!
物联网时代还有多远?
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已从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迈进。
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物联网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确立未来信息社会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我国布局全球新一轮经济竞争的战略重点。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格局,产业链日趋完善,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6年超过9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物联网成为近年最活跃的产业之一,在交通、物流、环保、安防、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始大规模商用,便利了百姓生活,也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物联网的技术和应用,众多企业踊跃参与,抢占物联网市场,一时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
而物联网市场究竟有多大呢?这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高30倍,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发展空间。《2016-2017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全球每天约有550万台设备加入物联网;2016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为64亿,比上一年增30%;预计到2021年,全球联网设备将接近280亿,其中160亿与物联网有关。
各大巨头、各个领域里的中小型企业如今早已不再热衷于炒概念,由概念向落地的演进已成为NB-IoT圈内争相追逐的主旋律,各种基于NB-IoT技术的应用案例在各个领域中不断涌现。
随着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跨界融合应用不断推进,一个全面智能联通的“物联中国”正在孕育形成。物联网在中国应用最多、实践最广,在标准制定方面我国也走在了世界前列。10月2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安全协议关键技术TRAIS-X,被国际标准组织正式发布,成为国际标准技术规范,这是我国在全球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然而,在政策推动、企业推进、资本青睐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行业标准缺失、商业模式模糊、网络安全防范难度大、应用场景碎片化、综合集成的生态观念等因素,正在制约着物联网产业的爆发和落地。
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就会影响不同企业的产品间的相互识别与互通互联,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商业模式不清晰,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只有成功进行商业化运作,才会形成成本到利润的闭环,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显现,智能摄像头泄露隐私,电力系统被黑客攻破,能源、机场等重要机构的物联网受到攻击,这些以往电影中出现的情节,已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此外,我国在物联网两大基础核心技术——传感器和芯片上仍受制于人,必须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同时要以更加包容的政策、创新的思維、开放的市场来呵护物联网带来的颠覆与变革。
虽然物联网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瓶颈终将被突破。当前,物联网正在渗入各行各业,与不同垂直领域深度融合,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
万物互联的大时代已经离我们不远,在这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从技术、产品到企业、行业,从业态到模式,都会发生创新性的变革与重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所言: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赋予那些不能言、不能语的物体以“智慧”,引领智能生产新变革,创造智慧生活新空间,最终将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