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到雄安,中国经济崛起的特殊路径
2018-04-19华南
华南
从1979年的深圳起,“特区”这一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特殊路径,同时,特区的成功也带动了中国地方政府政策驱动发展的模式。1992年后经济特区模式转移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国家级新区、金融试验区等,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2017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实际上,雄安新区已经是中国第19个国家级新区,但“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定位却又超过了深圳、浦东及其他新区。
“新区”与“经济特区”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经济特区”则可视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试验田”,区内试点特殊政策,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经验。综合改革试验区与特区在性质上比较接近,但“试验”内容更明确,比如有的针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有的针对资源环境问题等。國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主要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措施,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其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所以看待国家级新区,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当年大胆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改革中“杀出一条血路”的作风,放在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全力建设“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今天,仍有参考意义。而“特区”、“新区”的发展路径,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增添了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深圳特区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再熟悉不过的歌曲,唱出了改革开放后,属于中国“春天的故事”。而那一个圈,就是深圳经济特区。30年后,深圳跻身中国一线城市之列。
上世纪70年代的深圳,还叫做宝安县,是广东最落后的地区之一。1979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在发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习仲勋曾说,邓小平同志鼓励我们要大胆实践,并将广东准备在深圳、珠海、汕头办的贸易合作区定名为“特区”,让广东省委“杀出一条血路来”。当年7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开工兴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二年,广东省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地试办出口特区,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并为其亲身“代言”。同年7月,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将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1980年8月,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国务院原副总理田纪云曾撰文《经济特区是怎样在中国搞起来》,其中回忆道:“1980年3月,中央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并决定: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体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和市场调节,在建设上以吸引外资、侨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较大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灵活的机制。后来小平同志把特区的作用概括为四个窗口:‘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在中国创办经济特区,举步十分艰难。从起步到建设,一直存在激烈争论,坚决反对的同志,坚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很是不少,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是担心搞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十分坚定,亲自视察,明确表示支持广东、福建先走一步,为我国发展经济‘杀出一条血路。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做出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并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之后几年,珠海、汕头、厦门特区相继设立。更晚的1988年,中央增设海南省为海南经济特区。五大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优惠的关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创造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外资开始进入中国,也开启了开放经济大门。
此后,国家又确定了上海市、天津市、北海、湛江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2010年、2014年,新疆分别新增喀什经济特区、霍尔果斯经济特区。
经过近40年发展,深圳早已今非昔比,以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成为一座交通发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城市。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离京考察的首站便选择在深圳。在考察途中习近平曾说:“小平同志1984年、1992年两次视察南方,视察广东,视察深圳。当时他就是说,要解放思想,敢于闯,敢于试。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上新水平。”
浦东新区 “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7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在一篇关于浦东开发报道的开头写道:“中国正在建立亚洲的金融中心,同时向世界证明,他仍然未关闭对世界的大门!”
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在南方的“特区”行走了10年后,一个有着全新内涵的地域名称——“新区”,被书写进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一个“新”字,让浦东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第一个国家级保税区、第一个外资百货公司,第一个开展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短短几年间,在浦东诞生的种种“率先”、“第一”,让全国及全世界备感惊讶。
1995年3月,上海的一批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学者在川沙召开了一次延续三天的研讨会,形成了一份提交给中央、请求浦东在服务贸易领域向外资先行先试开放的请示报告。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建议中央允许浦东新区在服务贸易某些领域实行对外资开放。包括:一、允许外资银行在浦东试营人民币业务;二、允许在浦东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三、允许在浦东设立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四、允许内地其他省份的外贸公司到浦东设立子公司;五、在外高桥保税区实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
“深圳人看到这个文件非常惊讶。”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说,这个文件奠定了浦东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浦东的发展,与中央的功能性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
不仅如此,在“十五”期间,中央还允许浦东先行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允许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燃油期货等交易品种。
在浦东新区成立后的第15年,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获准成立。此后,国家级新区获批成立进入了一个加速又趋缓的过程。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2011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各有1个国家级新区获批,2012年有2个(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2014年,国家级新区获批复速度加快,連续两年分别批复了5个:2014年,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2015年,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到了2016年速度回落,该年批复了2个(长春新区、江西赣江新区)。
2009年5月6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南汇区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浦东新区的版图从532.75平方公里猛增至1210.41平方公里,比原来大了一倍多。近30年间,浦东新区已从成立时生产总值60多亿,到2016年已经达到95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浦东已从一张普通的上海面孔,跃升为国家名片,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天津滨海新区的GDP则从2006年的不到2000亿元,到2016年突破了1万亿元,成为国内首个GDP过万亿元的国家级新区。数据显示,大多数国家级新区经济增速领先所在省(市)平均水平。同时,新区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吸引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不仅如此,国家级新区还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排头兵”、引领区域的增长极,为区域发展带去辐射效应。
《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29次提到“创新”。从发展战略看,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挥新区集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从政府管理职能看,要加大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整合行政管理职能,以提高行政服务的效能。从区域合作看,要积极创新合作模式,增强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牢牢抓住“创新”这一关键,国家级新区才能站在潮头。
雄安新区 开拓创新精神在延续
2017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在河北适合地段规划建设一个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同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原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大城市病,基本上都是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你要有一个地方去承载非首都的功能,那么这个就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太远。这个地方要采取现代的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智能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宜居的城市,一个完全新的模式。适合于年轻人、小白领都能够买得起房子、住得起房子。
习近平曾说: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势,结合城市定位和功能,有序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
国家级新区,重点在“新”字。“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是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中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期,要继续保持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优势,使其真正成为盘活全国经济的关键棋子,就需要激发其创新活力。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也同样秉承了改革创新精神,再次为国家级新区的“创新”标签做了代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总结说,“雄安新区承载的使命就是创新”。
只是,与深圳在小渔村打造一座大都市、在浦东建设“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不同的是,雄安新区的蓝图,是缔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
习近平强调,雄安新区千万不能搞成工业集聚区,更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改革先行区。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基点,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吸纳和集聚京津及全国创新要素资源,通过集聚科研院所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打造京津冀体制机制高地和协同创新重要平台。
徐匡迪说,京津冀发展不能重复上海或者深圳过去已经走过的路,你是一个历史新的起点,而且这个起点是中国要从“跟跑到并跑,并跑如何要领跑”,这个期望是寄托在京津冀。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是建一个大首都,是要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