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式全玻璃真空管炊具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2018-04-19,
,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言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理想的可持续性能源,目前对太阳能利用的产品层出不穷,也有人对其热性能进行研究。马芳芳[2]对全玻璃真空太阳极热管进行实验与CFD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当全玻璃真空太阳极热管的角度50°时得到的辐射量最大;张涛[3]对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最佳导流板长度为160 cm;刘佰红[4-5]对全玻璃太阳热管空晒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真空度维持在10-2数量级时,全玻璃太阳热管可以保持良好的热性能,在空晒状态下,真空管内管壁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可以达到60 K,而外管壁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小于10 K;王志峰[6]对全玻璃真空管空气集热器管内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插管长度在1 135 mm时,被加热的空气在玻璃管底形成类似平板射流,使得真空管底换热良好。田斌守[9]对中温太阳能集热器研究,实现了以太阳能作为热源的稳定太阳能热风供热系统;王飞[10]通过研究了太阳能集热器的进展,优化了聚光型集热器结构,提高了热利用效率;王修彦[11]对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传热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传热特性的数学传热模型,并用试验验证了该模型适用于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传热计算,蒋志杰[12]对微通道的太阳集热器进行研究发现管中心距越小,热损越小,集热效率越高。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文中设计了一款可聚光式的全玻璃真空管炊具物理模型,由于其具有便携功能,是一种很有市场潜力可移动的太阳能炊具,为了了解这款设备的热性能,应用Fluent软件对所设计的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
1 物理模型的建立
聚光式全玻璃真空管炊具主要由球形高反射罩、球形玻璃(可聚光)罩和真空管组三部分成。其工作原理是太阳光透过球形玻璃罩汇聚在真空管上表面,经过球形高反射罩反射的太阳光汇聚在真空管下表面;投射到真空管表面的这些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为简化数值模拟出该产品的热性能,文中建立了聚光式全玻璃真空管炊具的二维模型如图1,铜管内直径390 mm,真空管外直径400 mm,玻璃管厚度3 mm,半球玻璃罩、半球反射铝壳的直径为840 mm,厚度为6 mm。
图1 二维模型
2 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整个模型在模拟过程中传热方式有对流、导热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所以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
(1)连续性方程
(1)
式中ρ——流体密度/kg·m-3;
t——时间/s;
u,v——速度矢量在x,y方向的分量/m·s-1。
(2)动量方程
(2)
(3)
ρFx,ρFy——单位体积上质量力/Pa。
(3)能量方程
(4)
式中Cp——比热容/J·(kg·K)-1;
T——温度/K;
k——流体的传热系数/W·(m2·K)-1;
ST——流体内热源及由于流体黏性作用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部分热量/J。
(4)DO辐射模型传递方程
(5)
s——沿程长度;
α——吸收系数;
n——折射系数;
σs——散射系数;
σ——波尔兹曼常数;
T——当地温度;
φ——相位函数;
Ω′——空间立体角;
α+σs——介质的光学深度。
(5)边界条件
当t=0时,q=0,t=t0
(6)
当t>0时,q=q0
(7)
式中t0——环境初始温度;
q0——球形玻璃罩表面的太阳辐照度。
3 数值模拟
文中主要采用二维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将创建二维物理模型网格划分进行离散处理,网格化分如图2所示,选用了网格节点数为3353的网格进行数值计算。
图2 网格划分
3.1 计算方法
采用SIMPLEC算法求解,动量和能量采用二阶迎风离散格式求解,环境温度设置为300 K;太阳辐照度分别设定在900~1 000 W/m2,采用离散坐标DO辐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因为此辐射模型是使用范围最大的模型,可以计算光学厚度的辐射问题;在相同热流密度的情况下每隔1 h计算一次,总共模拟六次,然后分析辐照强度、加热时间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3.2 计算结果图
(1)900 W/m2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场分布
图3 1 h温度场分布
图4 2 h温度场分布
图5 3 h温度场分布
图6 4 h温度场分布
图3是照射1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32.84 K,最高升温305.99 K;图4是照射2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0.10 K,最高升温313.25 K;图5是照射3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4.46 K,最高升温317.62 K;图6是照射4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7.52 K,最高升温320.66 K;图7是照射5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9.843 K,最高升温322.99 K;图8是照射6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55.704 K,最高升温328.85 K。
图7 5 h温度场分布
图8 6 h温度场分布
图9 1 h温度场分布
图10 2 h温度场分布
图11 3 h温度场分布
图12 4 h温度场分布
图13 5 h温度场分布
图14 6 h温度场分布
(2)950 W/m2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场分布
图9是照射1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34.322 K,最高升温307.47 K;图10是照射2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1.934 K,最高升温315.07 K;图11是照射3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6.559 K,最高升温319.71 K;图12是照射4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9.845 K,最高升温323 K;图13是照射5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52.384 K,最高升温325.53 K;图14是照射6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54.442 K,最高升温327.59 K。
图15 1 h温度场分布
图16 2 h温度场分布
图17 3 h温度场分布
图18 4 h温度场分布
图19 5 h温度场分布
图20 6 h温度场分布
(3)1 000 W/m2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场分布
图15是照射1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35.678 K,最高升温308.83 K;图16是照射2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3.449 K,最高升温3 166.60 K;图17是照射3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48.072 K,最高升温311.22 K;图18是照射4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51.309 K,最高升温324.46 K;图19是照射5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53.759 K,最高升温326.91 K;图20是照射6 h后的模拟结果,最高温度能达到355.704 K,最高升温328.85 K。
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从所述温度场分布云图可以看出,真空管两端上部空间区域温度最高,水和空气的温度场均匀分布;在球形玻璃罩附近的介质(空气)温度场纵向分布,并且越靠近球形玻璃罩的纵向中轴位置温度越低。而在高反射球形壳附近的介质(空气)温度场分布横向分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区域的温度场分布由均匀分布到不均匀分布再到均匀分布,在球形高反射壳的温度从其上部空间到贴近在其表面逐次递减。真空管内的介质(水)温度场横向分布,并且越靠近真空管中心位置的温度越低,其上表面的温度要高于下表面的温度,下表面温度要高于真空管中心的温度。
图21 不同辐照量不同时刻最高温度
结合上述得到的数值计算结果,通过相关软件数据拟合得到了辐照强度、最高温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如图21),其中纵坐标表示最高温度,横坐标表示辐照时间;由图可知,在这三种辐照强度照射下,最高温度随着时间变化曲线规律(在同一辐照强度下,最高温度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最高温度的增长速率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似,规律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图21所示;最高温度随着辐照强度增加而增加,且升温梯度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4 结论
(1)通过对聚光式全玻璃太阳能真空管炊具热性能数值计算,在真空玻璃管两端温度高,中间温度低,在室外温度为300 K时,辐照强度为1 000 W/m2,真空管内最高温度354 K。
(2)通过对聚光式全玻璃太阳能真空管炊具热性能数值计算,最高温度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温度随着时间不断升高,并且温度增长速率越来越慢。
[1]段中喆.ANSYS FLUENT流体分析与工程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马芳芳.全玻璃真空太阳极热管的实验研究与CFD数值模拟[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3.
[3]张涛,闫素英,田瑞,等.全玻璃真空管太阳热水器数值模拟研究[J].可再生能源学报,2011,29(5):10-14.
[4]刘佰红,高文峰,刘滔,等.全玻璃太阳热管空晒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35(4):5-10.
[5]刘佰红,高文峰,刘滔,等.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空晒状态下流动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7(1):6-11.
[6]韩崇巍,季杰,何伟,等.采用抛物面聚焦集热器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J].太阳学报,2010,31(2):150-157.
[7]王志峰.全玻璃真空管空气集热器管内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J].太阳能学报,2001,22(1):35-39.
[8]Zhang Tao,Han Jitian,Chen Changnian etc.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ll-glass evacuated tube solar collectors[J].2016,32(4):489-495.
[9]田斌守,邵继新,蔺瑞山,等.中温太阳能集热器应用研究[J].节能技术,2016,34(199):426-435.
[10]王飞,黄俊,单乐,等.太阳能集热器的进展研究[J].节能技术,2016,34(200):558-562.
[11]王修彦,韩露.槽式太阳能聚光器传热数学模型研究[J].2016,35(202):103-107.
[12]蒋志杰,潘勇,李旭军.基于微通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及其性能研究[J].2014,32(187):4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