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2018-04-19
(宁夏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的内容.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作为有理数运算的起点——有理数的加法,从小处说,它既是小学算数加法的拓展,也是有理数其他运算的前提;从大处说,它是整个初中学段乃至更高学段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为学生今后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其中蕴涵的内容和思想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具有示范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的,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学习的重点,学生能否接受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有理数加法规定的合理性.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利用加法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体会分类、归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目标解析
(1)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将不同的现象对应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不同情况.例如,将“先向右运动,再向左运动”对应于“正数+负数”,进而解释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学生能够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两个有理数的和.
(3)通过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知识结构方面: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正数+正数”“正数+0”两种形式的算式计算;进入初中之后,又学习了负数、数轴、绝对值等知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数系扩充后,加法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应该重新建立,这对于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能力水平方面:七年级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受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在分情况讨论、应分成哪几种情况、如何归纳不同情况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甚至是直接讲解.学生对于同号两数的加法法则比较容易理解,而异号两数相加时情况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此外,在根据加法法则作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运算习惯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精心设计问题串实现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驱动下,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不同颜色的卡片和希沃白板课件来实现内容逐层深入,突出知识脉络.
具体做法:学生对于类型归纳不准确,通过问题启发、小组合作,进行引导归纳;学生理解异号两数相加有困难,借助同号两数相加的学习经验,进行类比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情境1:温度由-4℃上升7℃,上升后的温度是多少?
情境2:早上支出2元,下午收入9元,一天的结余是多少?
师:在生活中,不但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从这些含有相反意义的量中,我们还能提炼出类似-4+7和-2+9的一些算式.这些算式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有理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理数加法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其结果以及合理性的质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入下一环节.
2.观察探究,总结法则
问题1:我们小学学过“正数+正数”和“正数+0”两种形式的算式.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的加法还会出现哪些新的情况呢?
师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上述问题,为了与下面的问题衔接,这里要让学生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正数+0,负数+0).
追问:从大的方面来看,这六种情况可以归纳成几种类型呢?
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即可以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引入新数后,相应地就要研究新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列出有理数加法有六种可能情况难度不大,但是将这六种情况归纳成三种类型对于学生来说存在困难,因此笔者设计了不同颜色的卡片让学生进行摆放,帮助学生进行分类,为下面分情况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奠定基础,明晰研究思路.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有理数的加法.
探究1:一只小猴子做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它先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再向右运动3 m,记作3 m;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向________运动______?如何用算式表示?
此过程为要求学生从数的角度对上述运动过程进行分析.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即借助数轴来直观表示小猴子的运动过程(如图1).
图1
师生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以下几点.
(1)原点0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
(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
(3)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
(4)这种形式也可以看成是5+3=8的几何表示.
【设计意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的加法,让学生感受加法法则的合理性.在研究思路上,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加以引导,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探究2:如果小猴子先向左运动5 m,记作-5 m;再向左运动3 m,记作-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同样借助数轴来解释(如图2).
图2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要讲清楚在数轴上以谁为起点,两次运动的相互关系,如何表示结果.
【设计意图】“负数+负数”的情况与“正数+正数”的情况完全类似,巩固刚刚学习过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追问1:(-5)+(-3)=-8,-8这个结果合理吗?“-”是什么意思?8又代表什么?
追问2: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予帮助,得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并在研究思路上加以引导.同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得到了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像这样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叫做数形结合思想.
下面,大家继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究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
自主探究:(1)如果小猴子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2)如果小猴子先向右运动3 m,再向左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让学生4人一小组完成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相互交流完成学案上的实践探究,完成后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追问1:类比前面的做法,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概括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予帮助,得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追问2:如果小猴子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左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轴的建立为有理数加法几何意义的验证提供了必要工具;验证了加法法则的合理性,形象、直观地突破了难点.同时,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直观想象,以及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问题2:如果小猴子第一秒先向右运动5 m,第二秒原地不动,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利用物体在一个时间段不动,引出与0相加的情况.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与0相加,仍然得这个数.
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在做有理数加法时,既要考虑符号,又要考虑绝对值.
【设计意图】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由仅考虑数值过渡到既考虑符号,又考虑绝对值.这种思维的转变对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向量加法,以及物理学中研究力的合成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举例示范,巩固新知
例1计算.
(1)(-3)+(-9);
(2)(-4.7)+3.9;
(3)0+(-7);
(4)(-9)+9.
(3)0+(-7)=-7(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9)+9=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归纳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步骤如下.
(1)判断类型(同号、异号等);
(2)确定和的符号;
(3)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每一步算理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运算,提高运算能力,培养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随堂练习.
(1)(-1.9)+(-3.2);
(2)1.9+(-3.2);
(3)(-3.6)+5;
(4)3+(-3).
4.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
问题2: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
问题3:有理数的加法和小学算数中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小结归纳不应该仅是知识的罗列,而应该是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问题3的设置,将小学的加法纳入到了有理数加法的体系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完备性.
5.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1)教材习题1.3第1,8,9题;
(2)预习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反思
1.重新建立起加法的概念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不难,但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的算理是一个难点.因此,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重新建立起加法的概念.
2.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数中数的加减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就是小学算数中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是如何把有理数的加法化归为小学算数中数的加减运算.因此,确定“和”的符号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3.有意识地落实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并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本节课笔者有意识地落实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期使学生终生受益.
七、目标检测设计
1.(-13)+(-5);
2.12+(-9);
3.(-1.2)+2.5;
5.-4.8+7.2;
6.0+(-10).
【设计意图】六道计算题涉及同号、异号、与0相加三种类型,再次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有理数的加法是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有理数加法的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新课,培养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渗透了数学应用的意识.再结合学生对加法问题的已有经验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对有理数加法的类型进行归纳,体会在引入新数后,研究新数与原有数之间的运算方法,感受在数系扩充过程中,规定运算法则的合理性.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设计了小猴子左右运动的情境,利用动画演示和学生拖拽活动,并借助数轴从数和形的角度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在处理有理数加法问题时既要考虑符号,又要考虑绝对值的思路,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