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课的设计与反思

2018-04-19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平分线平行线性质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即“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和“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是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比较特殊的两个定理,之所以这样说,源自于学生的两个疑惑:(1)学习这两个定理似乎是为了避开全等三角形的证明;(2)如果一个真猜想是性质定理,那么这个猜想的逆定理在一般情形下应该是判定定理.但是这两个定理为什么都称为性质定理呢?这两个疑惑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以下是笔者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课是一节图形性质的探究课,知识的综合性较强,思维含量较大,结合波利亚和《标准》的理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说是“创造”着学生的发展,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水平、速度和内容.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笔者始终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以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第3课时的内容,是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课是一节性质探究课,是初中阶段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为以后研究图形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可以类比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研究方法,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生能够从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感受一个图形与所有满足特征条件的点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角平分线,体会其中的集合思想.学生初次探究这类问题,缺少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笔者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这种集合思想,以及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猜想证明是初中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重要载体.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表述方式之间的转化是猜想证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学生情况:为了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学习情况调研.数据显示,七、八年级的学生欠缺探究一个图形性质的方法和经验;九年级学生虽然学习过这部分内容,但是对证明几何猜想的完整规范的表述仍有一定不足.

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从航线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初步感悟具有某条件的点的特征.

(2)类比平行线,探索并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3)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合情推理的作用,理解模型思想、集合思想.

(4)通过对定理证明的一般步骤的梳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四、教学流程

借助情境,发现问题—问题变式,类比探究—证明猜想,归纳小结—拓展探究,提高能力—课后反思,提升认识.

五、教学过程

1.借助情境,发现问题

情境1: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来庆祝.在龙舟比赛中,为了明确船航行的方向,通常在河面上放置一些浮标(如图1).

图1

若河的两岸互相平行,最中间一排浮标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如图2)?

图2

师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并确定浮标的位置.教师适当追问,引导学生分析“中间的线”与到两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之间的关系,明确应从两个角度去探究问题.

问题1:最中间的直线满足什么条件?问题2:到两平行线的距离相等的点有什么规律?问题3:你能提出关于两平行线间的“中间的线”的哪些猜想?

猜想1:两平行线间“中间的线”上的点到两平行线的距离相等.

猜想2:到两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在两平行线间“中间的线”上.

活动:在图3中画出两平行线间的“中间的线”,并简要记录画图步骤.

图3

【设计意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赛龙舟,设计浮标这一实际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情境,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更易于理解的平行线间“中间的线”开始探究,逐步分析出两个猜想,既要探究直线上所有的点都满足一定条件,还要探究满足特定条件的所有的点都在直线上,既为下一个环节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做了铺垫,又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2.问题变式,类比探究

情境2:如果河的两岸不平行,则抽象成一个角(如图4),这时你还能找到中间的线么?

图4

问题1:当两直线不平行时,“中间的线”还存在吗?它有名字吗?

问题2:角的平分线有与“中间的线”相类似的性质吗?

活动:提出关于角的平分线的猜想.

类比两平行线间“中间的线”的猜想,提出关于角的平分线的两个猜想.

猜想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猜想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设计意图】情境由两条平行的直线变为一个角,学生能够在这种特殊到一般的变化中,主动运用类比的方法,较为顺利地提出有关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两条猜想.

3.证明猜想,归纳小结

活动1:将猜想1改写成符号语言.

分析猜想1的条件和结论,明确猜想1的研究对象是线上的点.借助量角器,画出角的平分线,再将猜想的条件、结论分别用符号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图,并让一位学生简要描述自己的作图步骤,师生共同辨析得出大家都认可的一种恰当的表述.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猜想—画图—改写—证明”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初步获得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在将猜想的文字表述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

预设1:已知,如图5,∠AOC=∠BOC,点P在OC上,PD⊥OA于点D,PE⊥OB于点E.求证:PD=PE.

预设2:已知,如图5,∠AOC=∠BOC,点P在OC上.求证:PD=PE.

图5

预设3:已知,如图5,射线OC平分∠AOB,点P在射线OC上.求证:点P到OA,OB的距离相等.

学生在将文字改写成符号语言时,对于如何描述距离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几位同学的改写,确定预设1是最为恰当的表述.

活动2:完成猜想1的证明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猜想1的证明过程,在黑板上板演证明的完整过程.

活动3:师生共同归纳证明一个几何猜想的一般步骤:阅读猜想—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写成符号语言—完成证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辨析猜想的条件和结论,先独立完成猜想的改写,再与教师共同辨析,得到最为恰当的表述.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猜想条件和结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归纳证明一个几何猜想的一般步骤,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活动4:独立完成猜想2的证明.

在完成猜想1的证明过程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改写猜想2的已知部分,但是在求证的表述上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想法.

预设1:已知,如图5,点P在射线OC上,PD⊥OA于点D,PE⊥OB于点E,PD=PE.求证:∠AOC=∠BOC.

预设2:已知,如图6,点P在∠AOB的内部,PD⊥OA于点D,PE⊥OB于点E,PD=PE.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图6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分析,辨析猜想的条件和结论,不断调整对于已知和求证的书写.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断调整已知、求证的书写的过程中,提升对猜想的理解,强化几何猜想证明的一般步骤,体会数学的严谨性,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拓展探究,提高能力

活动1: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

预设1:依据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利用量角器进行度量,画出角平分线.

预设2:如图7,第1步:在射线OB上任取一点M,过点M作射线OB的垂线.在这条垂线上,且在角的内部任取一点H,过点H作射线OB的平行线l1;

第2步:在射线OA上任取一点N,过点N作射线OA的垂线.在这条垂线上截取NG=HM,且点G在角的内部,过点G作射线OA的平行线l2,交直线l1于点P;

第3步:点P即为所求.

图7

图8

预设3:如图8,第1步: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射线OA,OB于点M,N;

第2步:分别过点M和点N,作射线OA,OB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P.

第3步:点P即为所求.

活动2:拓展作业.能否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多种画图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能否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布置为课后探究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学习的过程形成体系.

5.课后反思,提升认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环节,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探究过程和思想方法的角度来提升对本节课的认识.

六、教学特点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及证明,角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可以看作是动点的轨迹,这是角平分线的轨迹定义.我们知道,点的轨迹具有以下两个基本属性:(1)图形上的每个点都符合某条件;(2)符合某条件的所有点都在图形上.本节课所讲的两个定理正是从轨迹的角度刻画角的平分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轨迹的两个属性,后续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圆的定义也是典型的例子.如何在没有界定运动、点集、轨迹这些名词的情况下,让学生体会到轨迹思想,是这节课最大的挑战.

笔者在授课前,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学情分析,发现原有的探究活动过于生硬,学生只是在完成规定的操作,而缺少对发现问题的思考.同时,学习过此部分知识的学生对定理证明的掌握情况也不是太好.因此,笔者设计了充分的教学活动,力争有所突破.

笔者首先选择了赛龙舟这一中国传统活动进行引入,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从中抽象出的平行线相关的数学模型是易于学生理解的.学生不难发现到两平行线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组成在两条平行线“中间”且与两直线平行的直线,接着提出互为逆猜想的两个猜想,再画图说明.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继续探究的经验.

进而将平行线改为相交线,通过类比“中间的线”的研究思路,学生很容易想到去探究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并对角平分线的性质提出猜想.这种设计思路非常新颖,学生的思维活动顺畅自然,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导者,也就使得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活动不再生硬.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画图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发展学生画图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两条定理的证明也就水到渠成了.在经历了阅读、翻译、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这一完整的过程后,学生对定理证明的一般过程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傅种孙.几何基础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平分线平行线性质
玩转角的平分线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平行线
角平分线形成的角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多用角的平分线证题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折叠莫忘角平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