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2018-04-18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判断和部署。为了更深入地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11月30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召开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研讨会第三次会议,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一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昌林同志主持,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臧跃茹同志主讲,院党委常委、各基层党组织书记、部分科研人员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发言摘要如下。

臧跃茹谈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的提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目标、新部署一道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新矛盾的提出既有历史延续性又有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我党基于新时代发展实践,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实践创新。新矛盾的提出将引领和指导未来战略部署,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和较长的发展阶段统筹谋划,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联系起来,同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联系起来。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发展与治理能力不平衡问题等等。

要从需求侧角度以及软实力建设方面,进行长远谋划。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发展中统筹解决矛盾问题,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更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王昌林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施“非平衡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我们要深化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内涵认识。比如,什么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需要,是有约束条件的需要。又如,不平衡不充分是客观存在的,以区域发展为例,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的差异,增长不平衡是必然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们要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目前可以举出很多,比如经济与社会、生态发展之间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等。究竟哪些是“牛鼻子”,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伟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认识事物的方式,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于此,我们党从不惧怕矛盾,解决矛盾恰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依然是一个发展问题。在过去一段时期,我们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比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却并没有带来人才的高质量提升。我们党有各种解决矛盾的办法,可化解、可纾解、可处理,所以,解决新时代面临的这一主要矛盾,还是要靠平衡、充分的发展。

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毕吉耀同志谈到,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主要工业品生产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由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发展不足,还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的重大判断,有利于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院党委常委、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池小华同志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基于现实国情的科学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需求重要性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党和国家面临许多新任务新困难。我们要清醒地 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社会发展过程,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对外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叶辅靖同志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发展的动态特征,科学处理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中的合理成分,又根据中国新的发展现实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立足中国实践、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历史性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重点加大西部地区开放力度,促进高端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流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二是强化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综合质量,积极吸收各类高端要素,实现供给质量的跃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投资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副所长汪文祥同志述及,新时代人民生活需要的层次和水平出现了新的提升。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与当前社会生产供给结构实际存在着的经济与社会、城乡、区域、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和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生态、文化建设发展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形成新的一对矛盾。解决这对新矛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定、健康的“牛鼻子”和关键环节,而推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则是解决这对新矛盾的主要方面。

为此,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要持续推动社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应在推动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优化供给结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将投资重点由过去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转变,促进投资向社会民生、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社会发展领域以及农村与落后地区流动,推动投资向经济转型升级、存量结构调整、创新能力建设和新动能培育等领域流动。通过投资结构调整,带动未来社会生产供给结构优化,更好地满足不断提升、变化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黄汉权同志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需求供给矛盾的转化和升级。从需求看,表现为从过去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向现在和今后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丰富了、要求更高了。从供给看,我国生产力发展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由落后生产力转化为区域行业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了。当前,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五位一体”總体布局中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二是区域格局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四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五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三大抓手,统筹要素资源配置,激发社会活力,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史育龙同志论及,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现实变化,深刻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也指明了实现更优质量、更高效益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要认识到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已经由总量不足的不充分发展,转换为结构失衡和质量不足并存的不平衡不充分,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带来的必然变化。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面临的不仅有不充分的问题,而且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解决不平衡问题,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

三是要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作为解决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突破口,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气魄和工作力度,探索建立适合发展阶段特点,更加有效的新机制,切实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资源地区、主要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问题,以及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问题。

社会发展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杨宜勇同志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是划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要求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严格要求,又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的新期盼。美好生活的实践,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人民的携手共进。

创造美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需要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我们必须问需于民;对于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我们必须问政于民;对于如何实现既定的美好生活,我们还需要问计于民。

美好生活的实现不能仅仅止于畅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报告中提及的,“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全体国民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甚至也不是一个短期目标,至少需要30多年的时间,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完成。

能源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王仲颖同志述说,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到能源领域,能源供给侧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能源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我国一次能源供应的高碳结构,高碳结构的一次能源供应和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同时,高碳的一次能源结构也带来了高碳的电力结构,目前电力供应70%以上是煤电,高碳结构的电力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例如制造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交通、信息等产业,如果电力的高碳结构不改变、不能向绿色低碳转变,这些产业发展越快、用电就越多,污染就越严重,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检索“能源”一词,总共出现4次,第一次出现在回顾过去5年的成绩中,后3次集中出现在“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只有“美丽中国”才能有“美好生活”,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唯有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唯有能源供给绿色低碳发展才能推进绿色发展、才能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进理念的伟大实践。

综合运输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汪鸣同志认为,从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入手,战略和系统性解决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难点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思路和独有特色。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永恒发展主题,而且是站在新时代的全新发展起点上,提出了体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和进展,以及迈向现代化目标、向着美好生活的新目标。

我们党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集中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来,继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行动纲领,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和协调步调,将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来,为党的初心继续努力奋斗。对于交通运输领域而言,就是要在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解决运输设施与服务能力短缺之后,转变发展思路,以人们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出行、物流体验改善为中心,更好地解决地区、城乡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银温泉同志言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英明判断。这一判断更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要解决的是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提升和区域平衡协调发展问题。这一判断更为全面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迫切,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需要安定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不仅需要吃好、穿暖,还需要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需要人身安全感和权利保障。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今后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要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调动亿万知识人才的积极性。依法保护各类主体的财产权,让广大人民和企业家勇于创造,放心持有,安心享受。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责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社会领域,要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补民生的短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托底的社会保障网,建立普适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公平正义。

科研管理部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罗蓉同志阐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我国诸多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较大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不稳定风险的主要根源。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会更加注重心理需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会直接体现为人的心理不平衡,人们会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源头上做好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下大力气解决好因差距拉大导致的各种突出问题。

信息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刘中显同志认为,作为中国特色高端智库的建设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挖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要关注其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要充分发挥矛盾促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用,解决更加突出的问题,完成更加繁重的任务。化解、纾解、处理矛盾的方式是发展,要找准突破口,特别是要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落后地区赶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投资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贵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判断,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据此作出重大创新。

国宏盛安得联合党支部副书记朱先清同志谈及,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将长期存在。解决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改革生产、生活方式,告别短期思维。

中国开发区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兼协会副秘书长李原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系全局,是对5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与主要矛盾变化相应的,是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必须认识到”,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与主导性。当前,人民群众的整体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物质需要正在向政治、文化等精神需要、社会需要拓展,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又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表现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本身的不平衡不充分。

科学把握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黨委办公室 王明姬 整理)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发展
粮食损失发生在哪里
欧盟
下一站,必须更幸福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建国后历次转变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