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的转型升级与挑战

2018-04-18余斌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阶段优势

余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經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工作的时候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因此,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阶段。

什么叫高质量发展?只有解决了哪些最突出的问题,才可以说我们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装备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状况必须改变。目前国内的生产环节,停留在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供给体系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到海外去采购。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消费环境问题、国内外定价的问题、税收问题。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存在巨额贸易逆差,教育医疗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品种、品牌、便捷性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还有财富创造消耗过多的矿产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才有可能说,我们迈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从需求结构角度,表述为过去经济增长依靠投资,依靠出口,所谓转型升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靠消费。从供给结构角度,过去中国处在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快速增长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下降到6%左右,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服务业,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52.9%,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工业的时候,我们投资办工厂,生产工业产品,然后卖向全球,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依靠服务,中国需要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但是如果把消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实物商品消费,一个是服务消费,剔除其中的服务消费,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消费国。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市场指日可待。

过去依靠人口数量红利。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容易形成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二是市场空间大,我国可以用市场换技术、换资金、换管理。过去我国主要依靠人口数量红利。转折性变化发生在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一直延续到今天。当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减少的时候,劳动力市场从过去供给大于需求,转变为供不应求,这才有民工荒、招工难。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标志着原有的人口数量红利开始衰减,而未来依靠人口质量红利。过去几年,每年新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700万,从今年开始,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800万。在人口质量大幅度提高之后,需要充分发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的优势。

过去我国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外好的东西或者买过来,或者一起办合资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我国产业今天处在跟随、并跑与领跑并存的阶段。所谓跟随,我们紧紧跟随世界先进水平;所谓并跑,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所谓领跑,我们已经有一些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达到这种水平以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大幅度压缩,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进入以模仿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阶段。只有经历了以模仿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阶段以后,我们才有可能进入以前沿式创新为主的阶段。

过去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速度型效益。只要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所有行业都会有利润,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但是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时,当经济增速下降到8%以下的时候,很多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下降。高速增长阶段结束,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时候,经济增速下台阶不可避免。在速度下台阶的时候,只有质量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实现从速度效益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过去以增量扩能为主,今天面临普遍产能过剩的时候,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不可避免。

过去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依靠的是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所形的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当劳动力、原材料、资金等成本大幅度上涨之后,原来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所以我国必须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逐步形成新的优势。

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在2000年之前,我国一直属于低收入国家,2000年开始,进入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开始,进入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下来面临的挑战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大概在2025年前后,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会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国面临最突出的挑战就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观察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一个落后国家,只要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它很快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这个过程往往非常顺利。但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在翻越高收入门槛过程当中,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失败。原因可以概括成“高不成低不就”。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首先面临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已经竞争不过那些低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工资成本方面,已经没法与那些低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而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又被发达国家垄断。也可以表述为,传统的竞争优势丧失了,而新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传统增长动力萎缩了,而新的增长动力没有得到培育。也就是在新旧竞争优势、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或接续过程中,出现断档,出现中断。习主席概括为青黄不接。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一定是经济长期徘徊,长期停滞不前。

我国经济要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同时应对以下三个挑战。

第一,必须成功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新的增长动力,来实现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和接续,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第二,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可控的方式和节奏主动的释放风险,就是说,哪个领域有问题,让问题得到充分的暴露,然后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三,我国要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在经历了40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的市场体系仍然不完善、不成熟,国有企业仍存在低效、腐败等非市场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由于体制机制障碍,这些空间和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必须深化市场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让这些被遏制的潜力和空间集中释放。

最后,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经济年平均增长9%以上。观察这40年,经济是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出口和工业增长,必然带来这样的结果,这个阶段已经结束。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阶段,显然由于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服务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大幅度提高。它会围绕着新的中高速增长这个平台,仍然会出现上下波动,但是波动的幅度与前一阶段相比,会明显的缩小。如果外部环境改善,国内的投资、消费的信心增强,预期改善、信心增加,它有可能高于这个平台;反过来如果外部环境恶化,投资者消费者信心不足,预期恶化,就有可能略低于这个平台。总体来讲,上下波动的幅度不大,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

(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高质量阶段优势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画与话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