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18梁君利
梁君利
摘要:Webquest教学模式即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它不仅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乐于探索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从Webquest的内涵、教学模式的框架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Webquest是如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
关键词:Webquest;网络;探究;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6-0030-05
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稍显不足,在分小组进行探究的时候,小组里往往很少能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尤其当涉及到网络资源时,教师难以有效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得探究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Webquest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它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自觉地从广袤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且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Webquest的内涵
Webquest中文译为网络主题调查或网络主题探究学习,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部分甚至是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1]Webquest是一种自主学习,它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注重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或问题下,带着目标和任务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出独立的判断与选择,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Webquest教学模式的框架
Webquest教学模式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它不仅能使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中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欲望,使他们的“学”真正得到落实。
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可以将Webquest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1~3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2]它们的基本框架结构都包含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和结论这六个模块。笔者在用Webquest进行教学实践时,将这六个阶段模块进行适当的变通,探索出了更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际的Webquest模式,从而提高了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变通后的“Webquest教学模式框架”流程如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分析过程—提供资源—评价行为—反思总结。
①创设情境:创设良好的任务情境,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方向。
②明确任务:展示本次研究需要完成的目标和内容,这个任务的描述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详细。任务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PT演示文稿),也可以是口头报告(如解释某一特定主题)。
③分析过程:清晰地分析、罗列出该任务涉及到的每个操作要点和过程,里面详细罗列出教师的指导意见和对学生的学习建议等。这个阶段比较重要,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往往取决于这个阶段。
④提供资源:给出一定范围的资源,资源既可以是网络上的也可以是非网络上的。
⑤评价行为: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尽量做到公正、清晰和一致。评价时应尽量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
⑥反思总结:教师和学生要对本次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为下次更好地教学提供经验。
Webquest教学模式的应用
笔者根据这个模式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笔者在进行Webquest教学前,要先选择适合用Webquest模式的课程内容,合适的主题应该是具有争议的或者创新性的,通常可以设计有多种解决方法的问题,不能是那些既成事实、简单的过程或定义。
下面,笔者就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一课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利用Webquest模式进行教学,希望对同行们能有借鉴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和内容来创设情境吸引他们投入学习;二是要紧扣主题,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三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现实。对于《信息的表达与交流》这一课,笔者引入信息交流工具“微博”的救命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工具除了娱乐外还有救人性命的作用,尤其是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学会如何利用这些交流工具进行逃生,如下的案例能给学生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2011年2月18日,利比亚局势出现动荡,各地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当地有近三万名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因为当地的通信时断时续,无法及时有效地联系上所有的中国同胞,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令人惊喜的是,交流工具“微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仅三条微博求助信息就救助了上千名同胞,由此外交部开始积极关注通过微博等信息渠道发来的信息,及时获取信息并提供帮助,最后近三万名同胞全部安全地撤出了利比亚。
这个案例是因特网信息交流的一个典型,电子邮件、QQ、微信、BBS、博客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你了解这些信息交流工具吗?你会用吗?这些工具各有什么优势呢?
2.明确任务,分配角色
在这个阶段,要对教学目标具体化,对任务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要完成的内容,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如果可以细分,教师应该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完成任务,将任务进一步细化,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随着学习讨论的深入而逐渐出现懈怠的情况。完成Webquest的任务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其中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本次案例的学习目标为:①能通过网络探究学习各种信息交流工具;②掌握并总结各种信息交流方式(电子邮件、QQ、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场合,对其他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给出使用这些工具的一般性的建议;③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研究报告,形式不限;④展开学生自评、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对每组成果进行评分。同时,笔者要求学生每4人一小组进行学习,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研究员,其中包括“E-mail”研究员、“即时通信”研究员、“博客微博”研究员和“BBS应用”研究员等,使得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资料,使得资料更丰富全面。
学生每4人一小组,通过网络学习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电子邮件、QQ、BBS、博客、微博等),组内每位成员应承担以下不同的角色:“E-mail”研究员,熟悉电子邮件收发的基本操作(收发邮件、回复邮件、发送带附件的邮件、地址簿以及垃圾邮件的处理等),提供两个可以申请免费邮箱的网站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分析,理解电子邮件收发的简单原理;“即时通信”研究员,熟悉QQ、微信的基本操作(文字、语音聊天、文件传送、群等),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以上的可进行即时通信的软件,并总结出这类软件的特性;“博客微博”研究员,熟悉博客及微博的基本应用(撰写博客文章、回复文章等),提供三个适合高中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博客空间,总结博客、微博的特点;“BBS应用”研究员,熟悉论坛的基本操作(发帖、回帖等),提供三个适合高中生学习交流的论坛网址,总结论坛的特点。
3.分析过程,搭建“脚手架”
这个阶段是对任务的进一步细化,让学生明确每一步该做什么,教师可以在这部分提供学习的建议,为学生搭建合理而有效的“脚手架”。
第一步:给出任务,明确分工。
①明确任务。
②进行分组(以4人为宜)。
③组内讨论交流使用过的信息交流工具,确定研究的任务,明确个人的角色分工。
教师在此向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工具的资源网站,供学生查找。
第二步:尝试应用,分析特点。
①小组成员尝试应用自己所选的信息交流工具。
②小组成员分析自己所选的信息交流工具,填写表1。
问题引导1:你通过上网搜索还了解到了哪些相关知识?这对你的技术应用是否起到了加深的作用?
问题引导2:你还找到了哪些具有类似功能的网站?它们的应用是否存在共性?[3]
第三步:交流讨论,深入认识。
小组讨论交流各信息工具,确定所得结论,组长将研究结论汇总。
第四步:汇报交流,深化学习。
①每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自评表”)。
②每组成员对本组进行评价(用“组内评价表”)。
③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汇报小组研究成果,接受问答。
④其他同学对该小组的结论进行评价与完善(用“组间评价表”)。
4.提供资源,引导学习
资源的利用是Webquest的一个优势,它可以让学生在享受网络资源的同时又避免出现盲目冲浪的弊端。在这个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工具和资源,通过精心筛选材料,提供文本、图片或视频等离线资源,这部分资源可以是来自网络的也可以是来自书本的。
资源的提供要做到四个化:一是精简化,资源要做到精而不多;二是多源化,除了网络资源外,还应该提供其他资源来源,鼓励学生去图书馆、课本中获取;三是有序化,任務是按一定顺序来的,资源提供也该和任务相对应,以此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效率;四是指导化,采用列表方式,按探究主题进行分类组织,对罗列出的网址内容有简要的说明,方便学生根据主题内容及时获取资料,提高搜索效率。在本案例中提供的资源如下:
电子邮件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524.htm(免费的电子邮箱:QQ邮箱、163网易免费邮、126网易免费邮);
微信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微博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博客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新浪博客、腾讯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
论坛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4394.htm(天涯社区、猫扑大杂烩、百度贴吧、中学生学习网、中国中学生联盟网)。
5.评价行为,促进发展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测量,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或几个操作性强的评价表或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最终作品,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Webquest教学模式来说,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研究性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给出相关评价方式和标准,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有准确的把握,也能引导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评价的主体,还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在这个案例中,笔者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和小组之间评价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表2、表3、表4)。
6.反思总结,升华认识
笔者在Webquest教学模式中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要求各组进行角色的任务分工,让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探究内容,这使得他们能有效保持研究热情和学习效率。另外,笔者还增加了问题导引以及各种信息交流方式对比表,作为学生研究的“脚手架”,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Webquest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1.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
教师需要加强对探究学习过程的有效指导,不能因为课前设计了详尽的学习活动指南就当甩手掌柜。Webquest方案设计得再好,课堂也需教师的指导和调控,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直处于自我探究状态而得不到教师的指导和激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室巡视,了解各小组的进展状况,甚至可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讲解、有效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以促进后续学习的有效开展。
2.过程设计即脚手架搭建要合理
过程设计如果过细,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过程设计如果过大,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显得茫然,使得脚手架起不到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
实践证明,Webquest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是教育的发展趋势,QQ、博客、论坛都已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Webquest也必能为信息技术教学助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