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街坊里的三件小事

2018-04-18朱国萍

上海人大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清运全科家庭医生

朱国萍

听了总理报告,我对“民生”两个字又有了新的认识。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幸福,除了关注那些轰轰烈烈的改革大事,也不能忽略城市街坊里的鸡毛蒜皮。我想说说现在社区里的老百姓糟心的三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垃圾分类。近年来,政府对垃圾分类持之以恒,广泛深入宣传,老百姓也意识到,垃圾分类不仅能减少城市环境压力,还能起到节约资源利用资源效果,社会可持续发展。但这项措施的执行和落实,一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

现在提倡垃圾分类源头治理,十年前我们搞了限塑令,“拜拜塑料袋、OK布袋袋”。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少一点塑料袋、泛滥的布袋袋、家里堆满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环保袋。但是,老百姓分类意识却没有跟上。同时,垃圾分类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更不容小觑。目前小区内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进行分类,但垃圾车来清运时,只按照干湿垃圾进行清运,垃圾分类存在着前分类、后混乱的情况,垃圾分拣员眼睁睁地看着清运车将刚分完类的垃圾混在一起,扬长而去。

推进垃圾分类已被作为今年上海市重要课题,就此一方面要加强市民环保技能培养,从家庭、学校、娃娃抓起,不断提升百姓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回收和运输中做好环节衔接。

不妨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车对着同颜色的垃圾桶,分时段进行分类回收和运送,容易区分辨认,避免混乱。垃圾分类是条综合产业链,我们既要注重源頭清理,也要注重环节建设。只有每个环节扣起来,一环扣一环,才能确保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二件事是家庭医生。在家庭医生推广的大背景下,实际效果不容忽视。在虹储居民区,家庭医生很受欢迎,有慢性病的居民感觉配药更加方便,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更有保障、更有安全感。但家庭医生受欢迎的同时,人手短缺、供需不适配也不容忽视。以我所在的居民区为例,常住居民8万人,家庭医生14名,1名家庭医生对2000多个家庭,直接导致很多居民一年到头见不到家庭医生。

前阵子网上热烈讨论,我国超过5亿人拥有家庭医生,但网民们同时都在问,我的家庭医生在哪里?目前社区医生普遍待遇低,工作量大,难以吸引人才;此外,大量文书工作压缩了家庭医生走街入户的时间和接受针对性培训的时间。为此,我建议进一步完善提高全科医生待遇的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全科医生的理念宣传工作,让居民认识到“家庭医生不等于私人医生”;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招录培养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守护者。

第三件事是信息化时代老年人落伍的问题。在信息化智能化大趋势下,政府和社会不能忽视老年群体。现在银行排队,机器预约叫号,老年人云里雾里吃不消。外出打车,不会用打车软件,站在马路边上老半天打不到,只好干着急。家里面子女购买了智能家电,操作复杂,功能繁多,放在家里基本成了摆设。最要命的是去医院看病,不会网上预约,专家门诊基本没戏。即便是打电话让子女帮忙,好不容易到了医院,还被告知必须出示预约者本人手机。地铁站搞无人售票,老年人更是走投无路。上面这些新烦恼,现在的老年人多多少少都碰到过。身边的智能化新设备越来越多,确实为我们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别忘了,老年人这个数量越来越庞大的群体,信息化时代也不应该把他们抛弃。

我呼吁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到这个问题。民生类信息化工程要有托底预案,保留一定比例传统渠道,如老年人绿色预约等,以让老年群体不至于受阻于数字屏障。另一方面,各种智能应用也要注意适老化开发,包括使用步骤、操作界面设计等,都应兼顾老年人感受。同时,居委会等年轻干部志愿者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学习适应新技术。不要让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掉了队,应该让他们在方便、智能的生活中安享晚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始终觉得要牢记这句话:人民两字重千钧,民生两字无小事。

猜你喜欢

清运全科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签约体检的中医体质辨识及指导
地埋式垃圾桶花样多
国家卫计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全科医学系
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
大机清筛路堑地段污土清理方法
家庭医生能破解“看病难”吗
我国全科医生缺口巨大
新加坡逾六成基层医疗医生 成功注册为家庭医生
三金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