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在体育排球教学中的运用
2018-04-18钱英
钱英
[摘 要]“以生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重要平台。在小学体育排球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使排球教学出发于学生,最终回归于学生,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发挥排球教学优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体育;排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4601
排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但传统的小学排球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未能认识到排球学习的益处,学习兴趣较低。面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安排排球课程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规定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时间,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出现同一化教学的现象。根据“以生为本”理念,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基准安排教学进程。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然后安排课程活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注意学生的变化,主动对教学进程进行一定的调整,促进排球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给学生进行排球教学时,教师可在第一节课安排学生自由开展与排球相关的活动,然后站在一边观察,了解学生排球运动的实力。观察发现,女生对排球的使用率较高,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有几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打排球基础;而男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出现脱离排球进行其他體育活动的状况。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可调整教学安排,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列为教学准备的重点;接着,需要转变学生对排球学习的认识,尤其是男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排球的益处;最后用6周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排球运动规则并能够进行排球比赛。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以生为本”理念的要求。
二、注重学生自我学习
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先对体育活动的展开方式进行讲解,做示范,再安排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教师的讲解主要依托于自身的教学经验,长期的教学使得教师形成自己的讲解方式,但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化的教学讲解浪费了一部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这样教学会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不会主动向教师提问,导致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当转变固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学习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如观看排球比赛视频和了解排球的发球方式、得分方式等排球比赛规则。课始,教师可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要求几名学生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讲解,以“小老师”的形式辅助教学,进行相关动作的示范;随后,告知学生可以自由开展活动,如还存在疑问则留在原地再次听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因自尊心做出不正确的选择,教师需要注意观察,采取适当的措施。实践证明,学生的自我学习有效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改变排球考核的标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但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标准却往往被量化,如学生一分钟可以跳绳多少个、投篮多少个、五十米跑多少分钟等。这种评价方式增加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无法自如地参与体育活动,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结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改变排球考核的标准,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考核方式。同时,丰富考核的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参与体育互动的积极性和完成体育活动的有效课时,安排学生互相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督促,提高排球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排球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排球学习进行打分,学生在考试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如垫球、发球等。每位学生有三次考试机会,取其中最好的一个分数作为最终的评定成绩。学生互评则是学生之间匿名进行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以生为本”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同一化现象,促进教学理念的发展,对教师固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践“以生为本”的理念,提高小学体育排球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