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模型思想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2018-04-18黄海武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3期
关键词:模型思想数学课堂渗透

黄海武

[摘 要]模型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在乘法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到模型思想建构的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教师要从乘法的本质出发,引领学生经历模型思想的建构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模型思想;数学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3301

乘法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有研究认为,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由加法和乘法构成,也就是说,数学中的各种概念与基本算法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型”。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模型思想的渗透呢?

一、经历符号再创造过程,感悟模型思想

在学生刚接触乘法概念时,所形成的知识是关于乘法模型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相同的加数连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加法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乘法模型的过程中感悟模型思想,强化学生的认识。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几条腿?”在学生回答“两只青蛙8条腿”后,教师追问:“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学生回答:“4+4=8。”教师继续提问:“假如是5只青蛙,你知道有多少条腿吗?”学生回答:“4+4+4+4+4=20(条),也就是说5个4相加得20。”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加法模型向乘法模型建构的过渡,教师增加问题的难度:“那么,30只青蛙一共有多少条腿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用画小棒的方式来表示,有的学生用数指头的方式来表示,还有的学生用“4+4+4+…+4(30个4)”来表示。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30个4相加呢?”当学生用“4○30”等形式来表示30个4的时候,教师趁机说道:“其实,早在300年前,就有数学家把‘+转个角度,变成‘×这个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这个符号,我们叫作乘号。因此,30只青蛙有几条腿,可以怎样来表示?”……上述教学,在教师提出“30只青蛙有多少条腿”这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只有加法模型的学生来说,会不由地产生“加数太多了,还容易写错”的想法,这就为学生建构乘法模型奠定了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二、实现直观到抽象婵变,理解模型思想

在学习“倍”的概念之前,学生在頭脑中建构的都是加法模型,它的本质是合并与累积,也就是学生建构乘法模型的开始。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倍”的意义理解中,实现倍数模型由直观到抽象的婵变。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先以“2倍”为例展开教学(出示图片,略,图中有3朵蓝花和6朵黄花),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说自己从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有的学生说“黄花比蓝花多3朵”,有的学生说“黄花朵数是蓝花的2倍”。在学生回答出“2倍”后,教师追问:“为什么说‘黄花朵数是蓝花的2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说出“6里面有2个3,所以黄花朵数是蓝花的2倍”。为了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教师又向学生出示下图并让学生思考:“这里,‘蓝花朵数是红花的两倍这个说法成立吗?”

通过问题,使学生对“每一份同样多”有进一步的认识。上述教学,教师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倍的数学模型的建构中,这样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对倍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提炼数学化具体问题,运用模型思想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运用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学生真正感悟模型思想,建构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模型。

例如,教学“路程问题”时,教师先以交通标志“限速60”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速度有初步的认识与感知。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了2个小时,请问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会超过120公里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答道:“不会超过120公里,因为限速60公里,说明它每小时最快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公里,那么60×2就是它的最大行驶路程。”在学生解答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以路程、速度、时间为对象,改变要求的问题并列出算式。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以已知条件为例建构数学模型,然后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建构、完善数学模型。这样教学,使学生对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得到完善与发展。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模型思想数学课堂渗透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探数学模型思想的构建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