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9:“八百冷娃跳黄河”

2018-04-18王自军

同舟共进 2018年3期
关键词:血战中条山日军

王自军

冷娃是陕西方言,指的是不怕后果的少年。八百冷娃跳黄河,在陕西民间有所流传,也出现在相关文学作品中,它指的是抗战时期,800名陕西子弟在晋南的中条山与日军交战,形势不利,不愿当俘虏,跳入黄河,最后壮烈牺牲的事迹。

然而,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可能出现过这悲壮的一幕。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妇孺皆知,如果真有八百冷娃跳黄河,为什么不为人知?还有,800名冷娃既然能够跳入黄河,自蹈死地,为什么不选择拼命一击?如果拼命一击,兴许还会带来一线生机?

笔者出生在陕西关中,小时候听过陕西军人在山西战场上抗击日军的往事,也耳闻了“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故事。工作后,先后十余次来往当年的山西战场,翻阅资料,采访当事人,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事件是真是假,笔者曾进行了详细采访和求证。

这场战争的起因

“八百冷娃跳黄河”发生在“六六血战”中。西安事变后,原属于杨虎城部队的西北军,先改编为第17路军,后又改编为第31军团(然后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司令为孙蔚如,下辖38军和96军,奉命开赴与陕西仅隔着一条黄河的山西中条山,抵御日寇。38军军长为赵寿山,96军军长为李兴中,这两个军的编制都只有一个师和一个旅。

1939年5月,与中条山中的中国军队交战多次的日军,因为都没有占到便宜,决心集中兵力,作致命一击。日军兵力有第20师团等,总计3万余人,还有38架飞机。日军进攻分为九路,西起芮城县陌南镇,东到张店。守卫在这里的是第四集团军的12个团,总兵力两万人,和日军比起来,装备低劣。而且,由于经年作战,这两万人中,有一半是尚未来得及训练的新兵和青年学生,他们刚刚从陕西后方来到中条山前线。

日军的部署是,先消灭实力较弱的96军,然后回头攻打38军。

1939年6月2日,日军开始进攻。6月6日是战况最激烈的一天。这一天,日军一万余人,有山炮30多门,坦克20多辆,进攻96军177师所在的阵地芮城县陌南镇,战况极为惨烈,177师的武器仅有步枪和少量的轻重机枪。在前哨阵地上,177师529旅1060团第2营与日军激战,全营仅剩60人,营长连长排长全部阵亡。

当日午后,日军攻占陌南镇,177师因为伤亡惨重,向风陵渡突围,日军衔尾追赶。

177师撤出了陌南镇后,增援的38军赶到了,攻占了兵力薄弱的陌南镇。防守在陌南镇的日军,向追击的日军报告了陌南镇失守的消息。追击177师的日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灭177师。

177师被日军逼到黄河岸边的方家村、许家坡、老庄一带,看到前面是波浪汹涌的黄河,后面是步步逼近的日军。面对绝境,177师决定杀一个回马枪,绝地求生,师长陈硕儒把全师40挺轻机枪集中在一起,对着追来的日军扫射,后面的大队人马紧紧跟随。177师硬是从追赶的日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向北突围。

这支部队的大部分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是新兵团和531团的一部分官兵却被日军截击了。日军对已经冲出包围圈的177师大部队追赶不及,掉过头来,围剿这些没有冲出包围圈的官兵。双方血战一小时后,这些官兵无法抵挡日军的攻势,只能向黄河岸边退却。他们被逼到了黄河岸边的断崖上,不愿投降,纵身跳入黄河。

战后统计,在黄河岸边的许八坡、老庄、方家村、沙窝、大小沟南等地,宁死不降,跳入黄河的177师战士有1500多人。

“跳黄河”的最早记载

位于山西芮城縣的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

最早向外界披露“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是原38军中尉机要参谋和译电员车国光。

车国光是陕西省垣曲县谢村人,改革开放后任垣曲县政协委员。1986年5月份的《垣曲文史资料》中,刊登了车国光的一篇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记载,当年从芮城县陌南镇跳入黄河的中国士兵有1500多人,这些士兵都是第96军117师的。

垣曲县还有一位政协委员,名叫王华兴,当时担任垣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华兴清楚地记得,车国光告诉他,从陌南镇跳入黄河的,大多数是从西安来的进步学生,他们不属于部队的编制,而是部队力量的补充部分。也就是说,他们属于177师的二线部队,当177师伤亡过大后,他们就补充进来。当时,这些娃娃兵还没有学会打枪,很多人连武器都没有。六六血战,是他们第一次上战场,被日军分割包围,他们无法突围,被逼迫跳入黄河。笔者有一名同事叫张琦,西安人,她的伯父当年是西安的学生,应征入伍,就在六六血战中,跳入黄河牺牲。

黄河从西向东流淌,先流过山西的芮城县,然后流过平陆县,再流过垣曲县。六六血战的这一年,王华兴九岁,他家就在黄河岸边。他说,当时,尸体在河面上漂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是比较集中的时间段。三天过后,还有尸体从上游漂下来。

当时看到黄河漂满尸体的,还有当年15岁的赵长贵。赵长贵家在垣曲县古城镇赵家岭,六六血战前夕,赵长贵赶着牛来到黄河岸边半山腰的洞穴里躲避。他站在洞穴口,能够看到脚下的黄河流过。那天,赵长贵突然看到黄河上漂来了尸体,出于好奇,他就开始数,数到300多具的时候,天黑了。第二天天亮,他又开始数,这一天又数到了300多具。日军离开后,赵长贵回到村庄,听同村人讲,这些死尸都是抗日官兵,他们在上游被日军包围后,跳入了黄河里。

垣曲县上云岭的车素梅也记得,六六血战的时候,当时只有8岁的她,被父母带着逃到一河之隔的河南省济源县十八沟躲避战火。六六血战后,她又回到黄河北岸,当时黄河水位下降了,她看到岸边的泥地上密密麻麻都是死尸,铺了几十里长,少数穿着衣服,大部分没有穿衣服,他们身上的军装被浪花卷走了。打捞尸体的老兵和跳黄河幸存的老兵六六血战的时候,胥继武任第四集团军司令部特务连连长,负责保卫司令部的安全。他说六六血战的时候,特务连在山头上架着机枪,密切注视着公路上的情况。日军炮击过后,天空就升起一朵朵土黄色的蘑菇云。他还看到阳光下有无数跳跃的鳞片,那是双方展开了白刃战,阳光照耀在刀片和刺刀上的闪光。

六六血战后,特务连负责打捞死尸。打捞的地点在“三门峡”。三门峡是一个地名,其实就是一处大漩涡,不是现在的三门峡市。这个名叫“三门峡”的地方在黄河北岸,而现在的三门峡市在黄河南岸。胥继武说,当时飘在三门峡的死尸一大片一大片,非常多,有男的,也有少数女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穿衣服。战士们将这些尸体打捞上来后,就地掩埋。当时,仅仅他们掩埋的尸体就有上千具。笔者采访胥继武的时候,胥继武说:“当时跳入黄河的,都有上千人,怎么会说800人呢?”

当年跳入黄河的,不仅仅有177师的战士,还有第四集团军其余部队的官兵。跳河地点也不仅仅是陌南镇,还有黄河岸边其余的地方。

李采勤是38军46旅的士兵,六六血战的时候,李采勤所在的营守卫太阳渡。太阳渡是黄河的一个渡口。太阳渡的前面是一个叫上梁村的村庄,守卫上梁村的也是一个营。日军进攻上梁村,那营战士尽管坚决抵抗,但因为武器不如日军,阵地被占领。接着,日军开始进攻太阳渡。在太阳渡,李采勤所在的这个营也进行了坚决抵抗。到了夜晚,弹尽援绝,他们只好后退,来到了黄河岸边。面对日军密集的枪弹,有人提出跳黄河。于是,这一营残存的战士,就跳入了黄河里。

李采勤抱着一根檩条,向黄河南岸划去。当时,和他一起抱着同一根檩条的,还有一名副官。漂到河中央,一个浪头打来,副官被卷走了。刚开始跳进黄河的有很多人,但是靠近黄河南岸的时候,李采勤身边没有多少人,大部分都被黄河冲走了。本以为登上黄河南岸就会带来生机,然而,当时黄河南岸部署了中央军,中央军接到的命令是,不许一兵一卒过河。所以,中央军看到河水中的人,立即用机枪扫射。李采勤无奈,又赶紧向黄河北岸划去。李采勤在黄河中划了一夜,天亮登上黄河北岸。河面上没有一个人,黄河北岸也没有一个活着的人,日军已经在夜晚撤退了。李采勤走进平陆县城,县城里有很多死尸,依然不见一个活人。后来,李采勤找到了一个名叫屈怀瀛的中国军人,还有另外一名中国军人,三个人找不到队伍,就来到陕西省泾阳县屈怀瀛的家中。几年后,屈怀瀛去世了,李采勤不愿再待在陕西泾阳,就回到山西永济的家中。笔者采访的时候,他还能清楚地讲述当年跳黄河的情景。

跳河者和救助者的友谊

当年跳黄河时,有一名战士从悬崖上跳下来,没有落入河水中,而是落在岸边的荒草丛中,摔伤了,被当地村民救起。这名战士叫陈志清,救人者叫杨继周。

当时,陈志清跳下去,摔得满脸是血。他担心追赶的日军搜索,就用荒草盖在自己身上,想等待日军离开后,再爬起身来逃生。不知道过了多久,山西省芮城县陌南镇大沟南村的农夫杨继周来到黄河岸边割草,发现了受伤的陈志清。他扶着陈志清坐起来,脱掉他身上的军装,放在水面上漂走,然后把自己的衣服穿在陈志清的身上。杨继周只穿着一条大裤衩,他对陈志清说:“你赶快走,别进村子,村子里都是鬼子。”两人分开后,陈志清沿着黄河岸边行走,遇到了一支中国军队,又成了一名军人。杨继周穿着大裤衩躲在草丛中,直到夜晚才回到村庄。

抗战胜利后,陈志清回到陕西西安的家中,他一直没有忘记救命恩人杨继周。想去看他,又担心会给他带来灾祸。后来,陈志清在弥留之际,才把这段往事告诉了儿子陈忠岳。陈忠岳想去山西看望父亲当年的救命恩人,但一直没有成行。2006年,十七路軍研究会成立,陈忠岳听说后,就把父亲的这段离奇经历告诉了研究会的相关人员。

当年,杨继周救助了陈志清后,也不敢把这段经历告诉别人。晚年时,他告诉女儿杨春生,自己当年在黄河岸边救助过一个叫陈志清的陕西抗战士兵,不知道他这些年生活怎么样。

2008年,十七路军研究会一行人开着面包车,从西安来到中条山,祭奠当年奋战在这里的抗日英烈,面包车上写着“十七路军”的字样。面包车经过芮城县陌南镇大沟南村时,杨春生看到了面包车上的字,就拿着几个苹果,要送给面包车上的人。这一行人大惑不解,杨春生说:“我也是咱十七路军的人。”然后,杨春生就讲起了当年父亲杨继周救助陈志清的过程。面包车上的人大为震惊,此前他们听说过陈忠岳讲述父亲陈志清遇救的经过。就这样,相隔千里的两个家庭,在时隔70年后,又取得了联系。

先后有3000人跳入黄河

笔者通过走访大量见证人后发现,“八百冷娃跳黄河”这段史实,不但存在,而且不愿投降、跳入黄河中的中国官兵,远超800人。800人,只是十多年前一本纪实文学的书籍中出现的数字。

那么,当年跳入黄河中的,到底有多少人?

上文只是写到了96军177师在六六血战中的经历。事实上,这次战役是第四集团军与日军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第四集团军的各支部队都与日军激烈交锋,都有被日军逼入黄河中的官兵。第四集团军共包括两个师,两个旅。96军177师被逼到黄河岸边,绝境求生。另外的96军47旅,38军17师和46旅,也陷入困境。

1939年6月6日这一天,47旅与日军激战一日,伤亡惨重,因为战局不利,不得不向黄河岸边撤退,这也是当时唯一能够撤退的地方。行至黄河岸边的何家滩,清点人数,全旅仅剩400余人,旅长王镇华负重伤,参谋长、团长、副团长都牺牲。副旅长张英三命令部队化整为零,进行隐蔽。后来,这400余人,有的从日军进攻的缝隙中,潜入敌后;有的得到周围村庄的掩护,化装为农民,躲过了日军的搜查;还有的走投无路,跳入黄河。六六血战结束后,47旅才归队。

38军17师在战役刚一开始,就前来增援96军177师,赶到的时候,日军已经占领陌南镇,大队日军追击177师,少数留守陌南镇。17师击败留守日军,重新夺回陌南镇。日军追赶177师不及,就回头准备歼灭17师。17师看到敌众我寡,就放弃陌南镇,向北突围。日军衔尾追赶,双方短兵相接,17师大部分突围成功,小部分被逼到黄河岸边,跳河身亡。

38军46旅旅长叫孔从洲,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这场战役,他写道:“因为南河北山,纵深极短,没有回旋余地,致使我96军军部和所属之177师、47旅,以及我旅部队,被敌人压缩包围。该地域地势低凹,面对高山深沟,背靠黄河,东西两面的高原,均已被敌人占领,形势犹如一口大锅,敌占锅沿,我在锅底,空间狭小,队伍拥挤,敌飞机和炮兵对我部队日夜轰炸,我军伤亡极大。”46旅的突围方向,也只能选择北面。旅长孔从洲使用疑兵之计,派出三路人马,大张旗鼓地进攻夏县,调动日军兵力,46旅的大部队得以跳出包围圈。

至此,第四集团军的4支部队都跳出了日军包围圈,除了47旅分散外,其余的三支部队都建制保全。1939年6月9日,这三支部队展开了大反攻。

这次反攻完全超出了日军的预料。日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刚刚逃出生天的中国军队,居然实施反击。首先打响反击战的是17师,17师和日军在古王、计王血战竟日,日军调集了大量兵力,与17师交战。而96军的177师趁机收容了5000余人,攻占了芮城县和陌南镇。6月16日,38军和96军会师,同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派来的47军也赶到了,中国军队展开反击,日军逃出中条山,双方又回复到战前态势。六六血战后,卫立煌称赞38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在中国军队坚守中条山的那几年里,有多少中国军人不愿投降,跳入黄河中?西北大学教授张恒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十七路军的历史,他曾沿着黄河岸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调查,据他估算,第四集团军的军人中,先后跳入黄河的有3000人左右。

跳黄河的具体人数有多少,至今存疑,但“八百冷娃跳黄河”,却是不争的事实。

猜你喜欢

血战中条山日军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中条山栎类林分经营措施建议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四库全书总目》《虎钤经》提要许洞入中条山本事考
山西中条山东段野生大型药用真菌主要品种及其形态特征
血战对崮山
血战琼崖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