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镇西:教育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8-04-18蒋保信

同舟共进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镇西辅导班读书

蒋保信

访谈嘉宾: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现实给家长的选择太少

《同舟共进》:最近这些年来,学区房特别火爆。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李镇西:这说明孩子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可以不顾一切。很多家长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输一步就满盘皆输了。当然,这也是教育的现状造成的。

我把现在的家长分成几类:一类家长带着孩子出国接受教育,这种家长比较少,因为需要一定的条件;一类家长选择让孩子读国际学校,不参加高考,以后直接出国上大学;还有一类家长虽然不让孩子出国,但也不读公立学校,而是自己办学校教自己的孩子,现在北京有这样的小微学校。

但上述三种还是少数。大多数家长做不到,所以相对有条件的就去买学区房,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但实际上,我可以这样讲,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学业压力大。我很多年前就说过,什么叫“重点中学”?就是学业负担比其它学校“重”的中学。这类学校很有名气,升学率高。

其实,家长的思虑中也有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们知道孩子进好学校后,可能会受苦受累,自己也要经常陪孩子做作业到很晚;但另一方面,即便不认同学校的这套做法,但又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好学校,因为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能给家长、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都殊途同归,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那就好了。但我们的教育目前比较单一,尚未给普通的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其实,这是长期以来的社会导向造成的,大家对教育的评价比较单一,都觉得孩子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好,再不济也要上个重点大学,所以从小开始就要孩子进重点学校。

《同舟共进》:家长争相让孩子上名校,但名校课业负担又很重,这会不会得不偿失?

李镇西:一类家长本身很清醒,他们明知不对,但还这么做,这是无奈。还有一类家长可能就不会有得不偿失的感觉,他们觉得孩子学业负担重是正常的,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因为现在很多三四十岁的家长,都是在应试教育最激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觉得苦读书是天经地义的。

怎样看待辅导班

《同舟共进》:家长趋之若鹜地让孩子上辅导班也是当下教育的一个特点。在城市里,出现了基本上所有学生不管成绩好坏都上辅导班的情况。您怎么看?

李镇西:理论上讲,辅导班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

第一,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就像十个指头不一样齐,总有一些孩子跟不上学校的教育,需要课外补习。在学校里,我们会要求每个老师都尽量兼顾每个学生的情况,假如一个班50个学生,我们会要求老师想办法通过教学方式和课堂结构的变化,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顺利拿到合格成绩。但总有一些学生,因为诸如遗传、健康、家庭、习惯等种种原因,成绩跟不上。那怎么办?社会愿意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辅导服务,这是好的。

第二,就算所有学生都能在学校取得合格成绩,但不同学生有不同特点,有的学生可能很喜欢数学,在数学上也有天赋,那么让他学一学奥数也是可以的。还有的人可能很喜欢物理,也可以参加这方面的辅导班。

但现在的问题就像你刚才说的,几乎所有家长都让孩子上辅导班,生怕孩子落后一步。那么辅导班就变成提升班了。本来学生在学校里的负担就够重了,课外还要上辅导班,这又严重加大了他们的负担。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民上辅导班的风气是有弊无利。第一,它剥夺了孩子的休息时间,损害了健康。第二,孩子可能会因为上辅导班,没时间发展其它特长了,甚至都不会享受到童年的乐趣。第三,可能会助长学生对学习的憎恨。为什么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因为这十几年他们太伤心了,读够了,讨厌读书。第四,还可能会助长某些腐败,破坏教育生态。教育局规定学校不能给孩子补课,但有些学校跟补习机构联手,学校给它们提供生源,它们给学校输送利益,有的校长还因此被抓了,这是很不好的。

《同舟共进》: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吗?

李镇西:教育的事情牵一发动全身。试想一下,假如下令不许办辅导班,但这又的确是有需求的。学校之间有升学竞争是客观现实,相互间比较教学质量,就是看分数。如果没有辅导班,学习差的学生就会比较多,升学率会受到影响。那么,有些学校就会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甚至是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比如花钱去买优质生源。

另外还有人提出,考试制度是不是也要改才行?我们把分数当作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只要有一个孩子上辅导班,其他家长没办法,只能被裹挟。

不少孩子两三岁就开始上早教班

话说回来,如果要治理这个问题,还是有办法的,至少可以先治标,关键是我们是否有勇气以大众、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为至高点,而不是考虑暂时的得失。现在,教育部门和补习班有什么关系?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假如一个地区把补习班都停掉了,当地的教学评估就会受影响,教学质量会出现滑坡。而旁边的地区没有停辅导班,升学率很高,会吸引很多优质生源。这样一来,先停辅导班的地区就会吃亏,严重的话主管人的“管帽”都可能保不住。所以,虽然很多省都說要搞素质教育,下令不许补课,但后来都不了了之了。

小班教学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比如我们成都政府对奥数班的管理就是对的,有的孩子不需要上奥数的辅导班,你不能强行提高。目前的管理只能“矫枉过正”。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规范了以后,再加入一些个性化教学,这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解决。

包括刚刚谈到的学区房问题,政府如果能把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缩小,把相对较差的学校提上去了,学区房哪还有什么“优势”呢?在哪读都是一样的。现在很多家长问我,孩子要读小学了,有什么好学校。我就跟他们讲,成都市的小学差距并不大的。在我看来,选学校的标准是哪个学校离家最近,为什么?不要让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在路上,一定要花在床上,多睡一会。早上天没亮就忙着赶公交车,孩子的睡眠都不足。像我们现在,天快八点才亮,但很多孩子六七点就要上学,能不能选一个学校能让他七点半才起来的?每天就这么睡眠不足,孩子才读一年级,为什么呢?就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大了,很多家长就焦虑。

我觉得一个好学校的关键是老师爱学生,这是老话,但的确很重要。现在家长判断好学校的标准不一,其实他自己也不太清楚什么才是好。

《同舟共进》:国外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呢?

李镇西:我也去过一些国家,亚洲国家普遍还是压力比较大的,我想这里面是不是和东方的望子成龙心切有关,日本、韩国是一样的,当然相对还是好一些。还有一个因素是中国的人口多,竞争大了。比如说大班人数老降不下来,我前几天看报纸,教育部说2018年要把班级人数控制在66人以下,66人其实已经很大了。我们到欧美去,一个班才20个人。优质教育需要学校规模越办越小,班级人数越来越少,这才优质。

在我国,当然还要考虑到当前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多办校,多招老师。但现在有时财政支出没有充分放在教育上,在一些城區的学校里,超过1/3的老师是代课老师。这些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转上来呢?就是资金问题,编制不够。改革开放强调共享改革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教育要有远见。

如果学生太多,老师没有时间,想爱也爱不过来。我在一个偏远的城市,跟老师们聊天,问他们近况如何,他们说现在好了,都是搞小班化教育。我问一个班多少人?112。这算小班教育吗?他说原来是一百五六十人的。我说,教室怎么坐得下,120人完全是两个班的人数了。到了教室,你会发现讲台都快贴着黑板了,老师没有讲台,只能在那站着讲,下面全是桌子。不要说找学生谈心了,语文老师负责200多个学生,想要精批细改每一篇作文都很难。我们以前还会把学生叫来面批,给他反馈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现在是不容易做到了。

成绩好的孩子是家庭培养出来的

《同舟共进》:您女儿本科上的是四川大学,后来又到香港读研,成绩出色。您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李镇西:我教育女儿的经验不是普通家长能复制的。因为我在成都最好的中学之一教书,我从来不忧虑她能否考上重点中学。在她的中小学时期,那是1990年代末,班上就已经有人去报各种辅导班了。我女儿小学三年级时数学其实比较弱,但老师仍鼓励她去读奥数辅导班。我也让她去上了一个学期,但她根本做不好那些题,后来我就没让她上了。我怕她因为解不了奥数题,自信心会受挫,自卑感太可怕了。我们经常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却不知道分数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我对女儿主要是以鼓励为主。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当作天才,看见别人考99分,他的孩子只考了98分,可能就不高兴了。但我不一样,我女儿也跟我讲过,她说,爸爸你每次跟别的家长相反,考差了不批评我,还祝贺我。她小学第一次考语文得了76分,我说祝贺你,希望你下次能考77分。后来读高中,也有一次考得不好,我也跟她说,太好了,祝贺你终于找到问题了,下次你就可以考好了。

我一直有个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当然相当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出门在外是否懂礼貌、讲卫生,言行举止是否得体,都跟家庭教育有关。比如一个孩子见到长辈就说“叔叔好”“阿姨好”,在公交车上也会主动让座,我们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肯定不会问这个孩子是哪个学校的,班主任是谁,而是会说这个孩子的家教真好。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满嘴脏话,粗俗不堪,我们肯定也会说是家长没教育好,而不会说是班主任没教好。而且据我多年的观察看,很多学习成绩拔尖且有教养的人,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同舟共进》:您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还重要,那您是怎么教女儿的?

李镇西:很多老师都问我,你那么忙,怎么有时间教女儿?我的确很忙,也从来不专门花时间去教育孩子。而有些家长觉得,搞好家庭教育得花大量的时间,所以有些妈妈会当全职妈妈,专门在家里相夫教子。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父母双方该上班就正常上班好了,因为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取决于父母为孩子营造的生活环境。可以说,父母的所作所为甚至每一句话都是家庭教育,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假如家长都很善良,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不卑不亢,那么孩子肯定也会一样,这是言传身教的。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教书人不读书,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这是现实。“教书人不读书”说的是老师,现在有多少老师在课外有读书习惯?“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说的是家长,有多少家长喜欢读书?我一直觉得,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读书,首先得自己把书本捧起来。很多家长总是不自觉地把教育孤立起来,比如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做作业,他自己却在一边打麻将,而不会想到要给孩子做个好示范。还有的父母经常吵架,相互间脏话连篇,这样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说脏话,完全是讽刺。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要做孩子无声的榜样。但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意味着家长一定要有高学历。比如袁隆平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袁隆平在回忆文章中说,是父母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勤劳,什么是善良,而这并不是他父母嘴上告诉他的,而是做给他看的。

对孩子的特长教育要因人而异

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只是在家里抓孩子的学习,而不管其它,觉得除了成绩之外其它都是虚的。这些年家长们又开始抓孩子的特长教育,要他们掌握琴棋书画,其实落脚点还是在所谓的智育上,为了升学加分,这是不够的。

家庭教育没有纯粹的技巧和方法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同舟共进》: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您最担心的是什么?最让您骄傲的事情又是什么?

李镇西:理论上我最担心她的品质变化,怕她没有教养。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又从没担心过这一点。我真正比较担心的,是她对自己不自信,所以我一直很鼓励她。

她让我骄傲的事,一是她很善良,二是她酷爱读书。她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现在工作了,业余也还会读很多书,而且不少是跟她的专业无关的。她是学建筑的,但会读有关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书,会了解东亚文化,还对古希腊文明等很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多读书,读书不一定是为了职业所需,而是为了让灵魂更饱满。

《同舟共进》:我记得您在文章中提过一个细节:您女儿从小学就开始洗碗,从小到大一直是吃完饭就很自觉地把碗洗了?

李镇西:对。我还给学生家长布置过这样的作业,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开始自己洗碗。包括在中考、高考期间,家长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用接送孩子。有些家长在高考期间会特意给孩子做鱼,说,你赶紧吃,补补脑,你說这会给孩子多大压力?现在整个社会都觉得高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经常看到有交警为学生开道的新闻。如果不是出现了特殊情况,这其实是没必要的。

《同舟共进》: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多读书,但都没法做到。您是怎样培养女儿读书习惯的?

李镇西:我没有刻意培养,就是创造了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氛围。我们家的书香气很重,我父亲去世比较早,我母亲是个老师,我爱人的父母也都是老师。我女儿的外公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外公就给她讲各种故事,带着她一起读书。我有时候也会给女儿讲故事,陪她一起读书。现在有些人说,要培养孩子读书,每天规定他们读多少页,我从来没有这样要求女儿。但我女儿从小就有个小书房,其实也不是专门的书房,就是她的卧室,里面有很多书而已。我一直觉得,家庭教育没有纯粹的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去感染孩子。

《同舟共进》:现在很多家长,除了知识分子之外,估计多数都没有阅读习惯。但他们又很希望孩子喜欢阅读,您有什么办法吗?

李镇西:家长要现在就开始读书,做孩子的领读者。我在学校常给家长讲,他们至少可以读这么几类书:第一,有关家庭教育的书,这类书基本都很通俗,而且针对性强;第二,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给孩子树立一个在专业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榜样,要掌握该专业国内最领先的前沿理论或技术创新;第三,读孩子喜欢读的书,比如曹文轩、杨红樱等人的儿童文学著作,这样就可以跟孩子有共同交流的基础;第四,还应读一些文史类的书,比如最近《无问西东》上映,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西南联大的历史,那你就可以读读《南渡北归》等著作。素质教育是教育本应有的内涵

《同舟共进》:可不可以把您所说的家庭教育理解为德育,就是怎么做人?

李镇西:你的理解是对的。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就是德育,也就是人格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堆砌”。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已经出现了最可怕的情况,内涵本应丰富多彩,关注人格和灵魂的教育,现在只剩下两个字——“刷题”。

美国有一个教师叫雷夫,他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中国很畅销。雷夫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多次到中国来,有一次他在广东作报告,因为搞不懂素质教育是什么意思,就叫在座的老师解释。有个老师告诉他,素质教育就是把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于教育中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雷夫说他还是不懂,我当时就给他做了一个至今仍让我自己感到得意的解释。

我跟雷夫说,素质教育就是教育。我打了个比方,糖本来是甜的,但有一种“假糖”,它不甜,所以我们去商店买糖的时候,要特意说明,给我称一斤“甜糖”,必须加一个“甜”字。但事实上,这个“甜”字是不应加的。就好比我们把盐和醋说成“咸盐”和“酸醋”,这种修辞是多余的。

回到教育上,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比如因材施教、主动学习、人格成长、灵魂净化等,哪一条不是教育本应有的内涵?但因为我们有些地方只剩下“刷题”二字了,所以才必须提醒人们,教育是要讲素质的,不能只讲知识,于是就创造了“素质教育”这个词。

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经变味了,就连“家教”二字的含义都发生了改变,它指的是家庭教师。孩子成绩要是不好,就找个家教来补习一下。但在我小时候,“家教”二字是家庭教养的简称。要是被别人骂“没家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为过去的“家教”指向人格,而现在的“家教”指向知识。这个词含义的改变,说明许多人对教育概念的误解。我经常说要重新恢复“家教”的本义,并不是要排斥知识和学习,而是想强调对孩子品德的重视。

在成绩面前,德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最近看电影《奇迹男孩》时,我流泪了。在电影中,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家人给了那个孩子的自信、善良、爱、博大、坚强。假如没有那样的父母和姐姐,这个孩子真的就毁了。对这个孩子而言,他可以没有学校教育,但不能没有家庭教育。推而广之,这个道理同样重要。如果家长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焦虑肯定会少一些。

电影《奇迹男孩》根据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在家人的爱护和鼓励下进入普通学校并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故事。图为电影剧照

当然,就目前的社会情况而言,不仅要做好家庭教育,还要让学校教育得到改善,多管齐下,孩子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李镇西辅导班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辅导班:是奇迹还是谎言?
李镇西:个人尊严高于“班级荣誉”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诱拐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