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热爱,所以用心
——记浙江省科技特派员王友明

2018-04-18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成特派员香菇

本刊记者|王雯慧

王友明(左)

从第一次以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文成县,至今已经十余载过去……他的脚步踏遍了文成的田野山头,在这里,他将肉兔、土鸡蛋、反季节香菇、蜂蜜等产业做出了亮点。他说,我热爱我的行业,更热爱这片热土,科技特派员工作成就了我,农民的满意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我热爱我的行业,更热爱这片热土,科技特派员工作成就了我,农民的满意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说起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的心得,他的语调欢快又自豪,并且还反复强调着,“农民满意是我最大的动力。”

他,就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友明。他中等身材,走起路来步伐很快,与人交谈时总是耐心又热情……他说,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特派员的思路也要时时调整。

时光倒回到2006年夏天,王友明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第一次来到文成县。至今已经十余载过去,十年如一日,他风尘仆仆地奔波在浙南山区的田野山头,为农民送技术、谋产业,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桂山来了贴心人

文成县是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六个县之一,地处浙江南部山区,这里的很多农民从事养殖肉兔、蜜蜂,种植反季节香菇。而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背后之人,正是浙江大学副教授王友明和他的科技特派员团队。

王友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畜牧业、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业污染治理,2006年,37岁的他受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的指派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文成县,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他说,“我们希望能把技术直接送到田头上,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物资和信息支持,让农民享受生产方式的改变。”

刚到文成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温州话难懂,王友明深有体会,“现在温州话我基本上都能听懂,毕竟在这里都呆了十来年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友明说,只要有耐心就跟当地农民慢慢用普通话交流,虽说沟通起来慢一点,但也没什么大问题。

在周国栋的眼里,“王友明是个很不错的人,他很实在,很热情,一直在做事情!”接到记者的电话,周国栋显得有些诧异,但是当记者提到“王友明”这个名字,周国栋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这一切还要从“肉兔产业”说起。

刚来到桂山,王友明计划在当地发展长毛兔产业,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长毛兔并不适宜桂山生产,而肉兔在当地深受市场欢迎。王友明马上调整方向,带领农民转做肉兔产业。技术上,他教农民肉兔健康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方法,通过课程培训把技术传给有知识的年轻人,再由这群技术二传手把技术传播给更多农民。到了2015年,文山全县规模达到了全县肉兔年饲养量255万只,兔业年产值2.1亿元,兔农年增收6290万元,县财政年增收1122万元。

通过发展肉兔产业,桂山的农民富了起来,王友明也在当地小有名气。八九年前,农民毛爱珠家境不富裕,想建二级种兔场但是缺乏资金,王友明自己掏出4万借给他办养殖场,全程指导生产技术和品牌建设,最近几年又帮助他把蛋鸡产业建了起来。如今毛爱珠的养殖场已经投资过百万,家里还开起了汽车。

农民有需要 我们就学习

“只有技术,不结合市场,也不见得能挣到钱。”不但要把技术交给农民,更要以产业的思路来布局,从信息上给与引导。“我刚来到文成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农业做得非常零散,没有形成产业,往往是农民也不知道种什么。我作为一个农业专家,我们的产业发展一定要结合地方需求,要不断学习和变化。”

王友明说,文成县桂山平均海拔800米,昼夜温差大。一直研究农业的他,意识到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反季节香菇产业。

三四年前,在得知一直在外经商的刘际拥等人想发展反季节香菇产业后,王友明积极参与谋划。研究畜牧专业的王友明开始真正琢磨香菇种植的技术。

“我的专业不是种香菇的,但农民有需要,我们就学习,再把技术传给农民。”

刘际拥第一年种植香菇时迟迟不出菇,这可急坏了王友明。他连夜查阅文献和向认识的同事朋友请教,终于找到了出菇多种方法。 2015年,两个合作社在反季节香菇产业上完成总投入近千万元,建成50余亩高棚,争取到政府补助300万元。2016和2017年,香菇产量350吨,毛利润120万元,还解决三四十人的就业问题。

反季节香菇产业的成功没有让王友明停下步伐,他想一手创办一个高端的效益更好的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中蜂产业是他亲手“挖掘”出来的好产业。办培训班、写提案,拿政策......一气呵成!

王友明(左一)指导文成县蜂蜜生产

“一箱蜜蜂通过技术传授可以产20斤土蜂蜜,土蜂蜜可以卖100块一斤,一户农户一年能养5箱蜂,就有1万元收入,足不出户也能赚钱。”文成中蜂从2015年的1000-2000箱,迅速扩大,同时也带动了文成县养蜂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17年11月底,文成全县养蜂蜂农达200多家,蜂群近8000箱,产值接近1500万元,超过100箱农户30户以上,帮助了近百户农民致富,大户在扩大,精准扶贫在落地,小户在增加。王友明的心里这才踏实了下来。

有了蜜蜂,还需要花。说干就干!2017年,王友明和他的合作伙伴毛振甫在南田武阳一个村试种了70多亩地的花卉,引来了旅游淡季的观赏浪潮。王友明说,“除了增加旅游人数,我们还发现文成气候条件和没什么污染情况,花卉品质特别好。我们可以通过技术使花卉的品质形状更佳,形成地方产业。结合中蜂产业,老人在家养养蜂、种种花,既有蜂的收入,又有花卉的收入,这样经济发展就很快了。”

团队中的“王老大”

“光靠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只有大家拧在一起来做,取长补短,才能全方位地服务农民。”驻扎文成多年,王友明说,“现在和十年前比,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民依然对技术是渴求的,社会在发展,做农业的思路也在不断改变。”

不但自己身体力行,王友明还影响着身边的人。在桂山期间,王友明一直思考桂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探索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的新形式。他为桂山小学搭桥牵线,授牌成为浙江大学校级暑期实践点,他组织的浙大赴文成暑期支教及社会实践团,如今已连续开展三年。

2017年8月,在王友明的推动下建立了文成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文成县科技特派员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和文成县科特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三个机构。在新的模式下,科技特派员有了更大的舞台。王友明带领团队融入文成,发挥各自专长,创新服务形式。而他就是团队口中戏称的“王首席”、“王头领”、“王老大”。

只有热爱 才会无悔

一路走来,王友明受到过质疑,也感到过沮丧。

刚来文成县,成果没做出来,农民看不见,很容易抱着怀疑的眼光。“前几年,有人跟我说,王老师,你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哪个产业是你做起来的。”放在以前,王友明觉得口难开。但现在王友明说,“我们科技特派员还是在做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事情。”王友明说,“中蜂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是我和特派员兄弟一手弄起来的,或许食用花卉就是第二个。”

一年超过120天时间待在文成,高校科研和技术实践无法两手抓。“实事求是说,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科研。如果不去干这个事情,我科研上的成绩或许会更多。”但王友明觉得,一切都是有舍有得。

2016年4月,王友明给农民培训春季防疫工作。走山路时扭伤了腿,裂了两根骨头,打上了石膏。“工作任务重,我休息了二三十天又去文成了,因为那边的农民需要我。”腿伤后的100多天里,王友明拄着拐,跑了四五趟文成。“我热爱这份工作,作为一个老师,我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把它担当起来。”

“我的爱人是我努力工作最大后盾,她没有抱怨,可以让我安心待在文成为农民服务。甚至有时候半个月我没去文成,她会问我最近怎么没去。”王友明缓缓地说。

“成绩出来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在哪个企业做顾问,我一做都是十多年,都是一步一步做下去。现在文成有这么好的工作基础,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我还继续愿意做下去。”

王友明说,“只有你用心参与,才能热爱这个事情,只要有热爱,才会一心一意的干一件事情,才不会后悔!”

人物档案

王友明 男,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肉兔团队首席专家。在文成县十余年科技特派员工作中,他把桂山的肉兔、土鸡蛋、反季节香菇、蜂蜜等产业做出了亮点。在他的推动下,浙江大学把桂山学校建为长期社会实践点。

猜你喜欢

文成特派员香菇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背诗学写话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香菇接种三招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靳文成作品欣赏
三千世界
三千世界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