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认识误区,您知道吗?
2018-04-18沈晓燕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药师编辑南溪
文/沈晓燕(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药师) 编辑/南溪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它不仅使用范围广,而且使用频率也高。但抗菌药物不是万能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只有用好、用对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保护健康。为了提高全社会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确定为“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
一、常见的认识误区
1.把抗菌药物等同于消炎药
很多人把抗菌药物等同于消炎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炎症并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此时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虽然有“炎”字,却不能使用抗菌药物。例如,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要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才有治疗效果。常见的美洛昔康等,就属于这一类药物。
2.感冒、腹泻喜欢首先选用抗菌药物
约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尤其是流行性感冒,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通常是无效的。有文献报道,至少50%以上的腹泻并非是由细菌引起的,因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是无效的。例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外出旅行或者迁居外地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腹泻,但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即使是由于细菌引起的感冒或者腹泻,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确定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3.症状略有好转,自行停药
抗菌药物的使用,要做到按时、足量、足疗程,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往往有些患者在病情较重时,能够按这些要求去做。一旦症状好转,自认为病情已经减轻,便会随意减量,甚至停药。而减少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会使其在人体内达不到治疗的血药浓度,无法彻底杀灭细菌,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随意停药者,可能会使抗菌药物无法有效控制感染,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治疗失败。
4.喜欢使用“新”的、“贵”的抗菌药物
有些患者喜欢追求时尚、时髦,认为越是“新”的、“贵”的抗菌药物疗效越好。殊不知,每一种抗菌药物都有各自的抗菌谱,有其各自的特点。只要合理使用,“老”药、“便宜”药同样甚至更能有效地治愈疾病。例如,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同属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相比于莫西沙星而言,是“老”药。面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老”药环丙沙星能起到治疗的目的,而“新”药莫西沙星却是无效的。
5.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有些患者在生活中是急性子,但使用抗菌药物可不能急性子、急脾气。例如,有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1天,发热不好转,就认为药物无效,马上更换其他抗菌药物。这些患者大都不知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起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疗程的。一般需观察2~3天,确定无效后,再咨询医师或药师,考虑是否更换其他抗菌药物。
6.自行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及其家属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重病用猛药”。为了能迅速控制感染,往往喜欢联合多种抗菌药物使用,以为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不恰当地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造成抗菌谱的重复,浪费医药资源,而且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还可能造成人体正常菌群紊乱及耐药菌的产生。
7.认为儿童剂量是成人的一半
儿童剂量不能简单地换算为成人剂量的一半。抗菌药物的使用,用量不足,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用量过大,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就会提高。因此,儿童使用抗菌药物前,需咨询医师或药师,以便做到剂量准确。
二、日常生活中应当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使抗菌药物逐步失效,导致出现无药可治的多重耐药菌,而且可能损害人体的各个器官,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听从医生的医嘱。不随意减量或者停用抗菌药物,做到使用抗菌药物的足量、足疗程。
2.不随意购买。抗菌药物只针对确有细菌、真菌感染时方有效,而诊断细菌、真菌感染需要有专业人员的评估,而且抗菌药物大多是处方药。因此,建议患者在购买抗菌药物前需咨询医师或药师。
3.勤洗手,保持卫生;多运动,强身健体,也会提高抵抗力。
总之,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治疗失败,而且还可能产生细菌的耐药性。抗菌药物有较多种类,具有各自特点,是很专业的问题,患者难以把握。在日常生活中,为更好地保护自身,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需先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再做决定,不可擅自用药,以确保自身用药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