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极拳的“圆”

2018-04-18朱天才

少林与太极 2018年4期
关键词:陈式小圈画圆

文/朱天才

朱天才,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外孙、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首批),中国武术九段,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全球杰出华人”,国家高级武术教练,国家武术一级裁判。

核心提示

我从小在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长大,上世纪五十年代跟族舅陈照丕老师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二势,后又随族舅陈照奎老师练习陈式太极拳新架八十三势。在两位恩师言传身教的培养下,我熟练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及其器械、推手、技击。六十五年的执着演练和四十多年的传承教学,让我愈发感悟到太极拳的技广理深和博大精玄。

陈式太极拳相传有近五百年历史,它是武术,是文化,是哲理拳,所以太极是道,拳是术。太极拳富含阴阳哲理,兼具攻防绝技,能有效修身养性,实现内外兼修,是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太极拳是功夫,“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太极拳是练出来的,也是教出来的。明白的、资深的老师可使习练者不走弯路,不会迷茫,这就是“名师出高徒”。

我孩提时代,外公和族舅恩师均对陈式太极拳的精句随口道出,我当时听了就像儿童背书一样不解其意。但其中很多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如“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松柔圆活,轻灵沉稳;动如流水,静如山岳;外如处女,内如金刚;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劲”等等。

经过六十多年的练拳、教拳和长时间的沉淀感悟,我才渐渐融会贯通,拨云见日般打开了心灵的天窗。我倾数十年心血总结出来的“朱天才太极拳教学法”“一圆两点六缠丝入门练习”等理论方法,理论上深入浅出,实践上以精入手,由浅入深。通过四十多年的国内外传播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本文谨给大家提供练习太极拳的一些要诀和参考,如有不妥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一、圆的规律

拳论讲:“要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圆”也叫“圈”,它是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我们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将圈画圆,而怎样去练圈画圆,圆圈画多大合适,却有很大的奥妙和学问。“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太极拳是武术,武术要合乎它的功防技术。所以初练者一定要遵守师训,将太极拳的圆圈画得合乎太极拳原理,方为合格。

人体是三百六十多骨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练太极拳时必须内外合一,连贯一起,仿佛行云流水,而这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首先,我们要了解,人体全身上下、双手、胳膊、双脚、双腿等身体每个部位都分三节,上节、中节、下节,也称为根节、中节、梢节。以手、肘、肩为例,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如脚(足)、膝、胯,则脚(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全身头、身、腿,则头为上节,身体为中节,腿为下节。

太极拳每招每势都有它的功防技击,尤以后发制人为特点,讲究先保护好自己再进攻对方。人体最宝贵最重要的部位是头和身体,它们要靠胳臂(手、肘、肩)和腿(脚、膝、胯)来保护。而腿还有支撑身体、保持平衡、稳固下盘的任务,因此头、身就主要靠胳臂(手、肘、肩)来保护了。拳论讲“要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又讲“远用手(掌、拳)近用肘,贴身靠(肩),无处走”。这就告诉了我们手、肘、肩是保护自身与进攻敌人的三道重要防线。

俗话说,“拳打三尺以内”,这就说明了太极之“圆”的距离范围。练拳时远用手,上护头,下护裆,以鼻子上下为中线,左右手拇指行于中线,各管一边。双手左右伸出,直而不直,屈而不屈,像弓架子一样,呈85度左右的圆弧形。而手的上下左右,便已确定了圆的大小,同时要注意必须以手带动肘肩运动。

接下来再讲腰,拳论讲:“腰为全身之主宰。”练太极拳以腰为主,处处运用缠丝劲,以腰催动全身。所以要以鼻子为中线,腰的转动,左右不可超过45度,手领、腰随、根催,有规矩地练圆画圈。初练者要慢柔圆转,护头、护裆,手到面前与眼持平,相距一尺余远,保持身体中正。手到左右要像弓架一样呈弧形,手到裆部距裆要有一拳距离,以腰催动身体左右旋转45度,这就是“太极拳公转”,也是国内外众多拳友熟悉的“天才太极拳圆定律”。我把它总结为如下歌诀:

脊柱为轴腰旋转,左右四十五度间。

双手打开如弓架,拇指行于胸中间。

手到面前尺余远,手到裆部空一拳。

梢节领劲大圈走,小圈推动在腰间。

这样以手领、腰随、根催,柔和、缓慢、有规矩地练圈画圆,长期练习,以外引内,以内催外,内外一致,上下协调,再配合呼吸,由慢变快,由快复慢,圆转自如,快慢相间,就能自然地更上一层楼。

二、圆的变化

拳论讲:“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怎样练小?那就需要我们“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圈练到最后,只有圆的意识,没有圆的形式。

我们应该知道太极拳本身是武术的一种,注重在“用”,每招每势都需严格按照攻防技术要求来习练。要想练好一身功夫,必须按照练拳的程序,“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若得其中妙,勤、学、苦、功、恒”。要先以柔为主,集柔成刚,先以慢为主,精确而后快,才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圆中有直,直中求圆,相互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前辈长年累月的内外双修才可以达到的玄妙之境。

圆的规律前文已述,我们练拳,必须按照规矩将圈柔和缓慢地画圆,长期坚持“顺逆缠,逆顺缠”的缠绕。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催腰,以及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达于手;以外引内,再由内催外,长此以往,反复练习,使上下协调,内外一致,慢柔缓缠,圆转自如。这样有规矩地运动,可以明显地起到一定的技击作用和养生益寿效果。

然后我们再由慢到快,由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手、肘、肩)由柔到刚,这样坚持来回往复,大小兼顾,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地反复练习,就能达到“速度、圈小、力准”的目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运用圆的变化,最后臻于“圆中有直,直中求圆,变化莫测,随心所欲”的境界。这也就是慢柔快发,蓄发相变,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论讲:“有柔不可无刚,无刚摧敌不捷。有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有刚有柔,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由此可见,太极拳在“用”上,以缠丝所变出的刚柔快慢,证明了不管大圈、中圈、小圈,在进攻和防守技术上都要快,不管是远手(大)、中肘(中)、近肩(小),都要得机得时,灵活运用。这就是拳论讲的“远用手,近用肘,贴身靠(肩靠),无处走”的道理。

由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这种下功夫的训练程序,就是由易到繁、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

比如陈家沟第十八世太极拳名家、我的族舅陈照旭师父,我幼年曾亲眼目睹他的高超拳艺。他“巧打白吼”的事迹至今回味起来仍让人惊叹不已:当时白吼(人名)从他背后猛然一手抓肩,一手按住其胳膊时,说:“别人这样抓你,该怎么办?”话音未落,只见白吼整个人突然飞了起来,迅雷不及掩耳般,从陈照旭舅舅身后翻跌到身前,白吼自己也蒙了,谁也没看清舅父是怎么出手的。如此速度,如此动作幅度极小的缠丝圈威力,真是妙不可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

太极拳法陈为先,巧活松柔在一圈。

刚柔变化神莫测,人持勤尽自合天。

三、圆的威力

太极拳圆的威力,气贯周身在于运气,在体内则为柔劲。缠丝劲、螺旋劲的威力在于放松和加速度,内劲越足爆发力越强。这一系列威力就是太极拳的刚用,妙不可言。

以科学视角来看,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和没有缠丝的直劲相比,劲力可达到后者的十倍。这一点用简单的实验就能证明,比如我们拿一根长螺丝钉和同样长度而没有螺丝的直钉来徒手钉木板,当我们用手按直钉时,往往用尽全身力气,也难得直钉插入木板;而徒手将螺丝钉拧动时,它却可入木三分,这就是螺旋缠丝劲威力的原理。在太极拳比赛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运用缠丝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精彩案例。这都是圆圈的功力、变化、快慢、刚柔并用的威力体现。我把这些总结为如下歌诀;

太极拳的圆,缠丝加螺旋,

变化无方位,威力不可言;

远打一丈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

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不玄;

浑身无处不是手,浑身无处不是拳。

太极拳的圆的威力关键在“用”,而我们习练太极拳,首先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精髓,因此必须要端正学拳的态度,明确学拳的目的。

四、圆的玄妙

“圆”的“柔练”所产生的健康效果与功力,以及“圆”的变化所产生的威力,充分体现了“圆”的玄妙。

太极拳画圈练圆的玄妙,体现在养身健体上更是妙不可测,玄不可言。按拳理和老师指导勤加习练,你会切身体会到关节更灵活,骨质更坚韧,皮肤更红润,腿脚更沉稳有力。而对内的缠丝运动,能使五脏六腑充分锻炼产生新活力。假以时日,浑身由内而外的通泰舒适美不可言:内外放松,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底发沉,全身发热,精神充足、劳而不疲……

圆的玄妙也体现于缠丝运动,它以腰为主宰,配合先天的呼吸方法,内练一口气,练气固精,保精全神。练缠丝功时,口腔微闭,津液源源产生,津生喉润,消炎祛百病。

气在身体的内外运动所产生的热量,形成两种水——汗水与口水。汗水排出体内毒素,加速新陈代谢。口水咽入腹腔,滋润五脏六腑,能起到杀菌消毒之效果,更能使气血畅通。对于一些身体健康的长期习练者,则能达到无病先养的健身目的。

坚持太极拳“画圈练圆”的长期练习,还能实现一种“恬淡静养,静穆而生”的平衡心态,时时刻刻畅怀愉快,进而达到一种超脱达观的境界。

如果我们能不懈地坚持习练“画圆缠丝”,就能柔和沉稳,养生健身,无病先养,健康长寿。进而继承和发扬太极拳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努力去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不亦乐乎。

这正是,“太极就一圈,阴阳在里边,全身都是道,理论最深玄”。

五、圆的艺术

圆的艺术,这里是指太极拳之“圆”的艺术,它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壁画、书法、杂技、剪纸等一样,使人们心灵世界达到的高妙境界。艺术涵盖着人一生的酸甜苦辣,艺术是人们亘古以来追求自我超越升华的重要途径,艺术也是人一生中最苦涩与最甘甜的奇妙结晶。

太极拳的艺术,以圆为基础,无边无沿,无凹无凸,圆转自如,变化无方。一动一静,一快一慢,一刚一柔,不管是进退缠绕,柔和刚发,还是上下起伏,直圆长短,都是那么动静分明,顺达自然。

太极拳的“圆”,缠绕不停,藕断丝连,动如流水,静如山岳,古朴典雅,滑润柔黏,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常言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太极拳,是以肢体语言充分表达其美感,并能使人心灵陶醉的一种艺术。太极拳的“圆”,能让人奇妙地进入一种高雅飘逸的精神境界,让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恭敬谦让,虚怀若谷,德艺双修,无我无求。

猜你喜欢

陈式小圈画圆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画圆的月亮
21世纪以来陈式太极拳技术体系演进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米小圈小漫画
米小圈小漫画
练拳三十载 传拳南北美
陈小旺:再现太极之光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