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玉良绘画语言审美意蕴研究

2018-04-18■/

长江丛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潘玉良画作画家

■/

一、潘玉良生平及艺术成就

潘玉良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女性画家,一生坎坷流离却创作颇丰,她的绘画集中西绘画之所长,色彩明丽,人物造型具有忧郁气质,为世人展开了一幅幅具有时代特征与女性意识觉醒的美丽画卷。苦难的生活虽然不幸,却也造就了许多艺术家,潘玉良就是这样一位生于苦难,把苦难化作强烈的艺术精神的画家。

潘玉良,原名陈秀清,后改为张玉良,1895年生于扬州,父母均早逝,于是跟随舅父生活,13岁时,舅父为了偿还赌资,把她卖到安徽芜湖一家妓馆,被迫卖艺,4年之后,偶遇时任安徽芜湖的海关监督潘赞化,潘赞化被她坎坷的身世所打动,帮助她赎身,并结为夫妻,为了表达对于丈夫的恩情,潘玉良在当时于是改姓潘。在随丈夫在上海居住期间,与时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洪野为邻,开始展现对于绘画的兴趣,于是跟随洪野教授学习绘画,由此走上了艺术之路。由于对于绘画的兴趣与天资聪颖,只在家务之余学习绘画的潘玉良于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1921年公费留学欧洲继续学习深造,在192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美专、南京中央大学担任美术教师,1937年再赴巴黎。

潘玉良生活在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是在那个时代少有的女性画家,因此她的画作不仅在技法上、创作精神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也蕴含着时代人文精神。潘玉良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油画的第一批开拓者,又因为她博采中西绘画之所长,而被世人广泛关注与推崇。潘玉良一方面有多年在欧洲学习绘画的经历,一方面又是一位旅法画家,长期在法国生活与创作,她的画作在欧洲具有极高的声誉,先后获得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意大利罗马国际艺术金奖等二十余个奖项,得到欧洲艺术界极大的肯定与推崇。在我国,由于时局动荡,潘玉良又长期旅法,她的艺术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她的画作才重新引起国内艺术界的注意,她独具匠心,把中西绘画相结合,她屡遭磨难,把艺术与美发挥到极致,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与坚韧不屈的女性画家。

潘玉良的艺术成就是她的扎实绘画基础与勤于探索创造所得到的。她在上海美专与在欧洲留学期间,先后受到中西绘画大师的指导,勤学苦练,因此为今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吸收了西方大师绘画的精髓之后,她提出了“合中西于一体”的绘画观念,她是首位用中国画的技法绘画女性人体的画家,既有西方油画注重透视、精确把握造型的特点,也有中国画注重线条,造型柔美简约的特点,是个人艺术精神的探索与追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潘玉良绘画语言的审美特征

潘玉良一生创作了丰富多彩的画作,油画、中国画、彩墨画都是她所创作的类型,绘画对象多为静物、自画像、女人体等等。但总的来说,她的画作在她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已经形成了极富个人特色的绘画特点与审美特征,经赏析后总结如下:

(一)线条流畅有致

潘玉良画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画面的线条流畅、简洁、灵动,颇具中国画的线描画的意味。这正是潘玉良扎实基本功的体现,在上海美专学习绘画的几年,受到刘海粟、王济远等大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了素描、速写等绘画基础。在留学欧洲之后,师从达仰·布弗莱教授、西蒙教授,使绘画塑造能力更加坚实,并受到了西方印象派等画作的熏陶。

图1 《沉思》纸本设色1962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潘玉良又受到徐悲鸿等大师的指点,开始学习中国画,选取了流传至今的中国画的佳作开始临摹,积累了一定的中国画线描基础,因此在随后几十年,潘玉良创作出了独具线条美感的画作。潘玉良1953年创作的《背坐女体》是一幅描绘女人体的彩墨画。画面中,构图饱满,一位女子背对着画面,侧卧在白色毯子上,女子动作慵懒、衣物退至臀下,黑发束在背后,似准备入睡的场景。人体的线条流畅、刚劲,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女子慵懒的神态,并且造型准确,充满了沉静与典雅的气息。1962年创作的《沉思》(图1),女子身着长袍,头挽发髻,一手托腮坐在凳子上,似在沉思之态,画面中女子的形态、衣着同样用长线勾勒,把女子的神情、衣着描绘的别具意味,笔简意深,婉转有致,具有很强的装饰意趣与审美意味。潘玉良笔下的线条流畅简单,但她通过线条的粗细与转折凸显一定的立体感,同时也用线条勾勒出东方女性的温和柔美。

(二)色彩明快亮丽

潘玉良的画作具有强烈的女性气息,这不仅是因为她多为女性、植物为绘画对象,也因为她的画面色彩亮丽、纯度较高,充满了灵动与女性特有的审美。在潘玉良留学欧洲期间,受到了西方画派印象派、野兽派等画派的影响,画面色彩丰富,多用光影与色块表现造型的体积感与立体感,在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一些精华之后,她创作出了一些具有个人色彩感觉的作品。

在1945年创作的《红衣自画像》中,画面中潘玉良本人身着红衣,手捧花瓶、坐在窗前,神情严肃沉静,与人物表情所不同的是画面色彩的热烈与鲜艳,首先脸部红唇、黛眉,对比强烈,人物衣着为鲜艳的大红色,身前的花朵为亮丽的紫红色,窗外的建筑与风景同样也是用纯度较高的色彩铺就,整体画面热烈而活泼,浓郁的色块几乎充满了画面,具有一种稚拙与热情的美。1947年创作的《白郁金香》,是一幅静物油画作品。画面中双耳瓶中插满了白色的郁

金香,花瓶旁卧着两只白猫在睡觉,虽然画面中的主体郁金香、白猫都是白色的,但是画面的色彩依然浓郁与艳丽。白郁金香有着黄色的花蕊,翠绿的枝叶,衬托出郁金香的纯白无瑕,背景虽然整体色调较暗,却也是用红棕色、紫色调和而成,沉稳典雅、层次丰富,桌布的花纹是亮黄色,使画面的色彩更为鲜艳明亮。

潘玉良画作的色彩鲜艳、明快,这不仅是受到了西方画派的影响,也有着强烈的个人审美特征,具有装饰意趣与感染人心的力量。

(三)人物造型忧郁

画家自身生活的苦难与女性的敏感多愁造就了潘玉良绘画中的忧郁美。情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潘玉良的画作中几乎都贯穿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潘玉良少年时期流落妓馆,虽被赎身也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但是这仍然不能抹灭遭受的一系列苦难。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因为早年流落妓院的生涯,受到了各种流言的攻击,一些学生甚至因不愿与她同学而退学;与潘赞华结婚之后,虽有身孕却流产,因此把希望为人母的情感倾注到潘赞化与原配的儿子身上;在旅法期间,独自一人创作生活,清贫而孤单,这些对于一位女子来说都是一次次巨大的苦难,她把这种忧愁的情感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因此许多画作都难掩忧愁、压抑的氛围。

在潘玉良1939年创作的《执扇自画像》中,画面中画家本人倚在窗前,身着黑色旗袍,手执白色扇子,神情肃穆而带有忧愁之色,色彩为黑、白为主色,更显严肃与忧郁。在潘玉良的很多自画像和人物像中,通过人物的造型、神态以及色彩中都可以感受到淡淡的隐愁,一方面是画家自身境遇的体现,一方面也是在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觉醒所受到的压迫而难以反抗的愁绪,这种忧郁是画家个人的审美,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三、结语

潘玉良是一位屡遭不幸却又坚韧不屈的伟大女性,她的画作也是她受到肯定与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命运的不公之下,她没有就此沉沦,而是通过画笔来抒发内心的情绪与精神。有人说她幸运,是因为她受到了许多大师的提携与指点,但是她紧紧地握住了命运伸出的橄榄枝,把握住了可以学习、深造的机会,才能取得如此之大的艺术成就。她以女人体为对象作画,在当时那个时代受到了众多的质疑与侮辱,但她仍然坚持作画,以顽强的精神继续自己的艺术之路。

潘玉良画作的审美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是因为她的造型、色彩等等具有美感与特色,更因为她“合中西于一体”的绘画观,在所处时代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在当今时代也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欣赏与探讨。

猜你喜欢

潘玉良画作画家
酷炫小画家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一代画魂潘玉良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实现
真相
画家潘玉良是怎样被捧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