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和谐社会论政治学

2018-04-17江德豪

法制与社会 2018年9期
关键词:政治学政治环境

關键词 和谐社会 政治学 党

作者简介:江德豪,中共高州市委党校,政治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理论、党建。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281

党的十九大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此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建设自重政治学作为基本社会科学自然应当顺应潮流为新社会做出新解释,而新社会的核心点就是和谐,政治学自然也应当以和谐为基本点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

一、 和谐社会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而言,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际关系之间个人利益得到尊重。集体利益得到保障,社会稳定性大大加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以心换心的程度相较于之前有了提升。社会环境的稳定带来的是人们对于自身权利意识的关注,人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的关注程度提升,但这样大的提升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下的强制性关注也不同欧美社会中的引导性关注,而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有意识的完善社会的关注。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基本个人在和谐社会中的自我政治意识在法律的保障下得到充分的舒展,人们自觉的维护社会的积极存在,自觉抵制社会的消极存在,尽力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而社会相应的也为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社会各项组织机能处于一种动态的完善与平衡之下,人与社会平衡,社会内部机能平衡,相互平衡的作用下社会的积极作用于人的积极作用在政治反应中得到展现。

二、和谐社会的政治学解释

(一)社会人员有动力

在和谐社会的基本政治环境下,党作为领导者的地位更加巩固。尤其是总揽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大大加强。这样的加强不是权力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社会组织多养化、公民意识复杂、社会环境平衡化,都要党作为其平衡的中心点,党作为社会核心纽带的作用在和谐社会的政治中得到自然而然的加强,但是党的权利在加强过程中也得到了监督,一方面是党内监督,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另一方面是得到外部监督,互联网的兴起与人们参政意识的加强以及社会组织的多样化都是党监督得到加强的外部条件,监督与加强的有效平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学反应中更加鲜明的体现出来。这些都意味社会人员政治动力在加强,典型就是党的领导能力的提升,党的活动越来越公开,在十九届二中全会中党自觉的加强自身建设,并且在会议过程中邀请党外人士列席会议,在主动公开会议结果的同时也主动的公开基本流程,让人民能够更好的听取党的基本方针与政策。在和谐社会的情景下实现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结合。

在和谐社会的基本政治环境下,政府的服务型作用更加加强。政府国家政权的基本组成,其服务人民的一面在和谐社会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尤其是政府基本的作用中“放管服”改革之下,政府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服务目标,对于自己不适当的权力则有意向社会倾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服务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人民活力的进一步提升,政府为人民的活力提供了基本的兜底保障,典型就是人民不再担心自己因为的不当合法冒险而使自己面临基本生活困难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创新能力有了提升,相应的人们创新过程中活动的思想也为人员参与社会政治提供意识的指导,人们根据自己的事实需要与长远追求,,积极参与到完善政府工作中来,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而政府也更能够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益。在和谐社会下实现政府与人民的有效而和谐的全力基本划分。

人民自身的建设也促使在和谐社会下人民的基本政治活力有了更大的提升。首先是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民的参政能力与参政欲望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对于原本苏联模式下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政方式带来了改进的欲望,因此在大学中学生会成为大学生抨击的对象之一,就是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而和谐社会下人民既有自由的参政权力又有参政的义务,人民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会了自身权力与义务如何和谐统一于整个社会政治之下,,人民既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也是政治行为最终决策者与受益者,人民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加强,人民的参政意识得到了巩固,人民的参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民的参政制度得到了巩固。

(二)社会环境美丽

社会环境的美丽,不仅在于社会中自然环境的美丽,更在于社会中人文环境的美丽,人文环境中人民的关注点除了文化环境就是政治环境而政治环境又与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好的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的美好也就无从维护,如果没有好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维护也就无从下手。总之政治环境作为自然与文化环境发展的基本政治保障,在和谐社会中是基本的基础作用的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人们人居环境的基本范围,自然也需要美丽的建设与维护,让人民有美丽的家居环境的同时,自然环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基础的生活环境的保障,让人们在现有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与自身预期相符合的人居环境基础,尤其是在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居环境的设计。比如在现有的情况之下,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的人居环境并不能与南方温暖湿润的人居环境相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美丽中国的规划,在不同的地区实现不同的美丽中国的构想。最终目的在于让社会环境美丽不仅体现在环境上更体现在人心上,不仅体现在外在上,更体现在制度上。

(三)社会组织有活力

社会组织作为基本社会政治活动团体。在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将承担一部分社会组织与社会救济的任务,其行政性事业单位的面貌将会逐渐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的非盈利机构。在国家的改革措施这一部分社会组织的活力将得到发挥。一方面是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尤其是慈善组织的开办,如壹基金等公益慈善组织,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性支撑,社会政治环境相较而言也会放的更加宽松,另一方面是官营社会组织的去官僚化的趋势更加鲜明,且社会组织的服务社会的趋向更加体现。社会活力的加强即保障社会整体和谐有效的组织范围内调节,使之完善与发展成为社会和谐的必要协调工具。

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形态

(一)国家富强

国家富强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政治保障。从国际上来说现有的国家间竞争还是以民族国家竞争为主,这就意味着国家在国际上就是本民族利益的代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事实形态表征。因此国家越富强,中华民族形态越高大进而作为中华民族基础的人们得到的利益分配就会更加有效。对于国内而言,国家富强是和谐社会政治设计的基本保障。在国家富强的基础上国家内部的政治学形态与政治学心态才会有更好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民国时期国贫民弱,政治学形态与心态相对而言是随西方起舞,即使有所创新,对于当时的国家实际环境也是缺乏实际了解的生搬硬套,缺乏了社会政治的活力与事实调节性,因此在现有的环境下和谐社会的政治学形态的基础就在于国家富强。

(二)民族振兴

民族振兴不仅在于外在实力的振兴还在于内在民族自信心的振兴,尤其是文化自信心的振兴。在民族自信心振兴的情况,民族的政治心态才会根据本民族内在文化的实际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民族振兴过程中实现基础的自我观念的政治思考。在此中实现政治参与的有效化,和谐社会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同时也为提升和谐社会设计中国文化、中国意識与中国形态的可操作性与文化基础性作用,让和谐社会尤其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形态更具有中国气派。

(三)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是和谐社会政治形态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的感觉是和谐社会成败的基本认识。在和谐社会政治形态设计过程中,人的感觉的追求就是让人民感觉自己处于幸福的状态下。人民感觉幸福就是自己的利益有保障,自己的申诉由受理,自己的价值有认同,而和谐社会的政治形态正是这样这一种基本的政治形态。在这样的政治形态中人民的利益处于最高位,人民的价值处于最高位,人民的申诉处于最高位。实现社会政治的有效调节完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性的有效合作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保障。

四、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意义

(一)中国社会普适性的发展

在政治学上和谐社会为中国设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尤其是政治学。有事好商量,有事大家商量不仅是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更是和谐社会政治形态的发展方向,去掉西方所谓民主政治中的戾气,实现中国中庸思维下的和谐,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因素逐渐上升速度明显加快,相应的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结局更具有了中国特色,也更能为中国社会中的个人所接受,为中国的社会意识所接受。

(二)世界全球治理观普适性的发展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还是时代的主流,但是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的发展赤字与和平赤字仍然威胁着世界。由此需要进行新的全球治理观的探讨,而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基本政治治理观,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中让人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对于全球而言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平的选择发展道路是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自然和谐社会下的和谐世界为世界治理的普适性提供了选择。

五、和谐社会的政治学发展方向

(一) 政治环境公开化

现有的和谐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和谐社会的政治学也在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现有的和谐社会政治学发展方向首先就是政治环境的公开化。即政府办公透明化程度加强、信息公开化的水平提升、党的会议邀请更多的党外人士列席会议,或在回忆之前进行必要的相互沟通。

(二)政治联系多样化

政治联系不在局限于简单的苏联模式下的简单存在。而是由个人利益的多养化其政治联系自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这就要党一方面加强自身纯洁性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主党派积极党献言献策,不因言罪人。实现和谐共存。

(三)政治监督平等化

政治监督的实现更加平等的存在,党外与党内,舆论监督与政府内部监督在政治层面实现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测算使监督效果平等化。并且监督不仅在于党与政府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也受到社会的监督,没有是政治监督的盲点。

六、结语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探讨了在此基础上社会政治学的发展内容与发展方向,认为现有环境的和谐设计的政治学将更加本土化的同时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任志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新发展——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

[2]包心鉴.和谐社会的政治学解读.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赵宝煦.政治学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猜你喜欢

政治学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